刘启营
(青岛农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概念由Downes和Siemens在2008年首创,指新近涌现出的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及相应的在线学习模式。慕课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特点,它的优势在于所有网络信息主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获取新知,同时几乎所有课程的创新、创意成果亦可随时通过网络的便捷性传递给各类受众,实现网络平台的“知识共享”。
慕课的出现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带来了全新的创新机遇。国内诸多高校就慕课做了较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与经验。但慕课作为外来新生事物,并非尽善尽美,在本土化过程中尚存在诸多发展困境,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中依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与挑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予以应对。
慕课发源于西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是西方“强势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弱势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必然涉及一定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是一种性质与地位较为特殊的课程,其课程性质和特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其内容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与其他理工、农科课程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改革涉及上层建筑的诸多层面,其改革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实践探索中,一些现象令人堪忧:如所谓“价值中立”价值观大行其道。一些慕课素材本身无可厚非,也比较吸引眼球,但其观点却避重就轻,巧妙避开了主流价值观,甚至质疑国家大政方针[1]。这种过于渲染网上在线课程的形式、而实际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现象,应引起注意乃至警惕。慕课教学模式如何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有效结合起来,如何能够体现与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能否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实践中,思政课“慕课”往往以短小精悍、生动有说服力的视频呈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合线上学习,也能够展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但由于缺乏“线下”讲授,知识之间的连接,教学内容的扩展往往难以实现,因而过于依赖线上“慕课”学习,使得知识点归于碎片化,学生难以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内容。在师生互动方面,受思政课“线上”教学模式影响,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遭到割裂,这种面对面之间的教学交流模式逐渐被在线模式取代,其无形的屏障将师生隔离开来,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思想动态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与掌控。实践中,有的思政课教师过于依赖“线上”教学,疏于“线下”的引导,这样往往会导致另一个极端:忽略对学生的线下学习指导。这种片面依赖网上在线课程的作用而置课堂教学于不顾的现象应引起注意,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质与要求而言,任何离开课堂主渠道的做法都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与方向的偏离。
不可否认,慕课客观上固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助力,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更加丰富与多样。但形式再花哨、再丰富,其地位不能也不应该上升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之上,它最终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服务的。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言,内容为王、形式为辅。在实践中,个别教师片面抬高慕课的地位,过于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形式,而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于一旁,表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搞得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其成效并不理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准确解读真正唤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其根本要义之所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变得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引导力,能够成为精神力量,进而感化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讲透理论、以理服人,并解读回应社会实践问题,而在实践中现代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性和补充性的作用。
毋庸置疑,作为新事物,慕课的创新之处在于如何使之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彼此契合、形成合力、互为补充,能够更好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知识传授、解疑答惑、方式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巨大潜能。
在实践中,从某些高校制作完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课程来看,基本模式为:由个别教师担任主讲,其余教师则作为助教从事辅助教学工作,并不负责讲授课程,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此发展下去,势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发展产生严重冲击,形成不均衡局面,导致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无所适从或处于逐步被边缘化的趋势,最终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发展。在慕课的冲击大潮面前,如何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整体发展之稳定性和职业发展潜力,无疑是一种挑战[2]。
一是评价内容不全面。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中的自动评价,还是教师主动设置的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更多着眼于知识的考察记忆,但无从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交流协作能力,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二是对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不够重视。过程学习能够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并及时进行反馈,但在实践中发现,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考试,注重的基本是结果式考试且所占比例较高,而缺乏嵌入式、讨论式或浏览视频状况,或即便存在但比例过低,影响评价的全面性。三是评价反馈机制不够健全。慕课网络测试尽管提供了答案且迅捷,但反馈不及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或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设置了反馈平台,但由于学生众多难以及时解答,远远达不到需求。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对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应予以客观看待并积极推广,但同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面临发展中的困惑、争议以及挑战也应予重正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有充分的责任与担当,在慕课教学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特点之间、教学主客体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和契合点,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作为互联网和科技创新时代的重要主体,“90后”大学生思想独立、多变、开放、多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该群体的发展特征,紧跟时代步伐,以开放的自信面对外部的社会环境的同时,还应筑牢意识形态,积极主动应对。
当前,全球高端“慕课”平台几乎都由西方发达国家开发与把控,西方“慕课”在提供优质免费共享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从客观上形成了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我们在积极借鉴融入的同时,应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审查机制,严格把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如“线上”视频、案例、资料等),尤其要重点关注西方“慕课”意识形态的渗透[3]。另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内容过滤体系建设,从制度层面保障开放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性质,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育导向的正确性,使其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应重点在其思想内容层面上进行把关,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开放的内容进行过滤,以防止不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的渗透。
正确认识处理好内容与形式、内容与方法的有机联系,时刻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的原则,这是处理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
慕课 (在线课堂)归根到底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无法具备传统课堂的功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改革教学方式,注重“线上”和“线下”课堂的合理搭配,但无论何时都要“敬畏讲台”。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因地制宜积极稳妥运用慕课教学,重点着眼其方式方法的运用。二是创新传统“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发挥“线上”教学优势,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围绕“线上”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思政课教师作为施动者,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和深度思考。这种“线上”自学和“线下”讨论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达到优化“教”和“学”的最终目标。
慕课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模式的全新变革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了较大挑战与冲击,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重新定位思考如何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与时俱进,提升自身本领。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现代媒体技术知识,提升网络应用能力,下大功夫研究微视频制作,熟悉后台操作、网络设置等技术,否则就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依据授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时政热点、学生思想动态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线上”方法技术(如制作微课程、微视频),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考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可从评价考核的主体、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入手完善考核机制。一是完善评价考核的主体,由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化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混合的方式,增加考核的科学性、全面性。二是丰富评价考核手段,将过程性考核揉进终结性考核,形成合理的比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该课程授课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线上”讨论表现、问题回答状况、单元练习、作业情况,形成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成绩;为检验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最终学习效果,期末可设置完整系统的试卷进行考试,形成终结性评价成绩,在此基础上,依据各自所占权重核算出学生在该课程中的最后成绩,作为学生成绩的最终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