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经天 湖南大学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成为了社会主流媒体,对于舆论的形成与引导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人们在互联网上能够进行意见的表达,甚至能够完成参政议政。这样的平台拓展了舆论的空间,也使得网络舆情的引导也成为了相关人员重点关注的内容。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对于舆情引导与新媒体传播的结合更加重视。基于此,做好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对于党执政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的媒体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舆情仅仅作为信息而存在。而在新媒体时代,尤于网络舆情呈分散式的传播,其“分量”变得更重。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人员必须首先意识到网络舆情传播的效果,并且要正确的认识网络舆情,转变传统的舆情引导思维。在进行网络舆情引导中,工作人员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需要在其中选择重要的、影响深的、产生后果严重的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可以使用信息的关联性分析来调查网络舆情的“源信息”,针对舆情源头进行引导。
同时,在新媒体时代下展开网络舆情引导,还要注意对网络舆情的检测和预警,对于还没有大范围传播的、影响恶劣的网络舆情,要进行有效的防范工作,使其在传播的源头就进行清除。
打造与开放互动平台时是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策略。互动平台的建立除了能向人们汇报工作内容、提升公信力之外,还能够完成对于网络舆情和热点新闻的关注。相关人员可以利用互动平台的建立,包括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等,与人们进行互动,主动的建立起良好的、有效的沟通关系。这样的方式能够提升公信力,在进行权威信息的发布时,传播的效果和社会影响更好。通过互动平台的建立,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的检测网络上的热点新闻和舆情信息,在出现网络谣言时,相关人员能够做到第一时间的发现,并利用互动平台展开有效的舆情引导工作。通过发布权威且详细的数据信息,让人们对于谣言进行合理的判断,使得谣言“不攻自破”[1]。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以及意见发表的重要平台。其中,也不乏一些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人们存在。针对这样的人群,我国已经出台了《网络安全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约束。《网络安全法》除了保护人们的网络信息安全以及合法权利的同时,对于散播谣言、传播不良或是虚假网络信息的人们也进行了管理。
目前,我国的各大网络交流平台已经实行了网络“实名制”,对于泄露国家机密、网络语言暴力、暴露他人隐私、诽谤造谣、发布低俗淫秽色情信息等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了遏制[2]。要依照网络的发展,不断完善起网络舆情引导的法治建设,更好的实现网络管理的有法可依。
相关人员要加强对于热点信息的监控,对于各大网络交流平台上点赞量、转发量以及评论数量较高的信息,要进行重点的关注与监控。各大网络交流平台要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联合,对于平台中出现的负面热点舆情进行分析,并及时的汇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搜索识别技术等等信息技术,对于信息发布的IP地址进行识别、定位与监测跟踪,可以使用封锁账号的手段限制负面舆情的发布。要限制或屏蔽人们对于敏感网站、或是境外反动网站的浏览权限,预防不良或反动舆论信息的传播。同时,也要利用智能软件进行跨语言的舆情分析,防止负面舆情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
当出现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要找准舆情引导的时机,在理清事件的真相的同时,主动回应人们的质疑,防止舆情进一步恶化。在这期间,相关人员也不能忽视主流媒体的作用,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舆情引导与传统媒体舆情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赢得舆情引导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可以通过设立起舆情引导多方联动机制,完成网络舆情引导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对于网络舆情更有效的引导。可以建立起“政府+新媒体网络企业”的舆情管理机制,形成舆情危机应对合力。同时,在日常的热点信息以及舆情监控中,对于负面的舆情进行第一时间的处理,防止了负面舆情影响范围的扩大。相关人员也要建立起舆情危机的预案,一旦出现舆情危机,能够通过统一的领导以及多个部门企业的协同合作,对于舆情进行迅速的、有效的引导。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指出了调整的方向。通过转变舆情引导的传统思维、打造互动平台、推进网络舆情引导的法治建设、提升舆情危机的处理能力、建立网络舆情引导的长效机制,提升了网络舆情引导的能力,使我国的互联网环境更加健康、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