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喜荣 三亚广播电视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网络的发展,新媒体因其方便、智能、自由化程度高的特点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新闻采编工作中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转变,从社会环境和人们的需求出发,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开展采编工作,以保证新闻节目的质量,承担起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来源多,渠道广。政治、经济、社会……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新闻资讯都有着不止一种的传播渠道和方式,获取方式也相对便捷。新闻传播者可以根据需求整合各类媒体的传播优势,灵活的选取适用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后盾是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凭借着四通八达的互联网,新闻资讯的传播速度提升不止了一两个台阶。只要是新闻,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依托于新媒体平台都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尤其在突发事件上。这样的传播速度带来的问题是导致传播失真。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不仅要作为“发声者”和“扩音者”,更要成为新闻资讯真实性的“护航者”,减小新闻资讯在高速传播下失真的可能性。
社会新闻采编,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各类社会新闻素材进行编辑、整理,主要是依靠采编工作者人来完成的。在传统媒体环境中,采编工作占据主导地位,它对于新闻资讯的好坏和质量有着绝对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但是新媒体时代的特色是“人人都是发声者”。因此,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新闻资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采编工作再也无法对资讯进行绝对的控制。再加上受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影响,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播资讯传播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改变。因此,对社会新闻采编工作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新闻采编的要求由对资讯本身的处理转变道路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上面来,如何高效的控制好社会新闻传播,将社会新闻舆论向正能量的方向引导是当下每个社会新闻采编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只有打破固有思维,适应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工作要求转变,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符合社会及新闻采编行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切实完成好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新闻采编工作,做好采编工作的职责,发挥好采编工作的作用,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行业发展。
社会新闻采编工作需要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的与时俱进。传统媒体环境下的社会新闻采编工作对采编能力的要求仅限于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整合能力、策划能力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新闻采编工作还提出了对新时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新闻采编工作者能整合多种媒体,使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对社会新闻素材进行筛选优化,塑造独特的媒体风格,用特有的结构和表达形式为社会新闻赋予不一样的生命活力。同时,还要求社会新闻采编工作者能运用好各类媒体交互搭建出来的沟通平台,提高与服务受众的沟通能力,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来满足受众的沟通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资讯是海量的并且复杂的。社会新闻采编要想紧跟新媒体的发展进程,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普及力度。社会新闻采编工作者要积极学习新的现代化技术,并将新技术与传统媒体传播理念、平台、内容等进行融合,以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环境。同时,要对新闻采编生产的流程进行改革,将新媒体“人人都是发声者”的特点融入到工作流程中,发挥好网民对新闻资讯传播的积极作用。
社会新闻是围绕人们生活产生的,这一主旨不会改变。因此,社会新闻采编工作者首先要明白的一点就是立足本心,不能被新技术新方式迷惑了双眼,要清楚知道社会新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围绕当地的居民生活,对政府部门关注的民生问题做到掌握上情,对居民生活产生的社会焦点做到知晓下意,以内容为王,切实达到社会欣慰“解惑”、“解闷”、“解气”的作用。此外要融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创新技术和模式,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利用起来,做好社会新闻采编工作。
信息海量,鱼龙混杂的新媒体时代对社会新闻采编工作有益处也有阻碍。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日新月异的传播速度,都使得采编工作者可以更方便的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同样巨大的信息量,良莠不齐的资讯质量也给采编工作者的信息筛选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社会新闻采编工作者必须尽快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转变工作思路,打破固有思维,尽可能地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推动新闻媒体乃至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