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梦蝶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讲,“软实力”就是指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换言之,就是一种基于吸引和说服来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①而国际传播作为国与国之间最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一直以来都充当着吸引和说服别国的重要手段,并且在国家软实力构建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通过提供消息、影响舆论、塑造国家形象等方式,使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得到国际的理解和认可。②与此同时,国际传播能力作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检验一国对外吸引力及说服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如何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软实力建设中不容忽略的课题。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立以来,中非关系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平等互利的中非合作模式也正在朝着多领域、多方向拓宽,中国与非洲的联系日益紧密,并由此引发了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非洲战略的关注,在此过程中,中非关系也逐渐开始受到一些西方国家及媒体的指责、误读,甚至是攻击,一时间“新殖民主义论”、“掠夺能源论”、“漠视人权论”等指责中国非洲战略的言论甚嚣尘上,影响了非洲的舆论,损害了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使得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受到威胁,并且阻碍了中非关系的正常发展。③除此以外,随着中非交往的逐步深入,双方在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也造成了一些非洲人和非政府组织对中国的误解,并且开始对中非合作产生种种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必要向非洲发出自己的声音,消除不必要的误解,提升自身国家形象。而广播作为在非洲传播范围最广泛,拥有受众人数最多的传播方式,无疑可以成为向非洲传达信息的最有效途径。此外,鉴于非洲大部分国家听众的受教育程度较低,英语、法语普及率低的这一现状,大力推广非洲本土语言广播,也成为中国发展对非传播的重要途径。豪萨语作为非洲大陆最重要的三大本土语言之一,一直以来在尼日利亚北部、尼日尔南部、喀麦隆北部以及乍得湖沿岸等地区被广泛使用,是西非地区广泛通行的“地区通用语”,使用人口众多。因此,本文选择对非豪萨语广播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发展对非传播的策略,旨在提升中国在非软实力建设,增进中非之间的了解互信,对于推动中非关系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非洲国家相继独立,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往自此逐渐增多。为了加强中非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中宣部和国务院要求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对外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旧称)开办非洲民族语言广播。根据这一指示,1961年初,对外部决定在非洲部开办豪萨语广播,并于1963年6月1日正式开播。④开播至今,已有55年历史,在这55年之间,随着中外广播事业的发展,以及中非交往的深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豪萨语广播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由最初每天首播半小时的新闻及音乐节目,发展到每天向尼日利亚、尼日尔、喀麦隆、贝宁等西非地区首播3个多小时的节目,并且节目构成也更加丰富多彩,除去每天播出的新闻及音乐类节目,豪萨语部还根据自身特色以及受众需求增设了如《妇女儿童》、《中非彩虹》、《老外看点》、《体育世界》、《魅力中国》、《每日汉语》等专题类节目。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台豪萨文网站、豪萨语部邮箱、FACEBOOK相继开通,其中FACEBOOK粉丝量已经超过39万人(2018年1月30日),这不仅有效拓宽了国际台豪萨语部对外传播、交流平台,更标志着豪萨语部向新媒体时代迈进的重要一步,从而达到更加迅速、有效地与受众交流,并向受众传达信息,让受众了解中国目的。
经过近些年的大力发展,国际台豪萨语对非广播无疑已经取得了飞跃的进步,并得到了众多受众的认可与喜爱。然而,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国际台豪萨语部仍旧面临着不少的困境与挑战,制约着豪萨语部对外传播效果的提高。而作为中国唯一对外传播机构,这无疑将对中国在西非,乃至整个非洲地区的软实力建设产生不利影响。目前,豪萨语对非传播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以下几点:
毫无疑问,对非传播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建立海外工作室,提高对外传播的实效性,实施精准外宣。⑤但截至目前,由于对广播平台建设投入的不足等问题,豪萨语部至今未在受众地区建立海外工作室,这使得国际台豪萨语部对非传播内容的实效性,以及与受众的贴近性不足,同时,还不利于国际台豪萨语部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吸引受众关注。
客观来说,中国对非豪萨语广播面临的最大挑战即在于与受众之间的文化差异。1840到1949年之间,中非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的交流机会,然而彼时,一些欧洲国家正在对非洲大陆上的大多数国家进行殖民统治,这使得中国人民、甚至是专家学者对非洲知之甚少,对于非洲来说亦是如此。⑥因此,相比较于中国文化,欧洲的传统与文化则更为非洲受众所熟悉,并且更容易从中获得文化认同感。
然而,由于地缘等因素的限制,国际台豪萨语部与非洲听众的互动大多通过邮件、网络等方式实现,受众的参与、互动性相对较弱,难以掌握受众的偏好于需求,使得受众对国际台豪萨语广播内容的认可度不高。
近些年,随着豪萨语部节目的改版、网站以及FACEBOOK的上线,其对非传播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高,但是,在非洲国家的传播效果目前还不足以同BBC等国际传播机构相竞争。这一方面由于我们在海外的采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还在于一些国际传播机构相对来说更早进入非洲市场。我们不得不承认,“媒介帝国主义”目前在非洲仍旧存在,就信息的流通来说,曾经的殖民国家仍旧极大的影响着非洲当地主流媒体。⑦这些国际传播机构对当地新闻的报道往往涉及各个方面,从人文社会到政治经济无所不包,并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植入自己的观点,影响受众,甚至于整个豪萨社会。
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经济、科技优势强势占据国际话语权的状况几乎从未改变,⑧并且,一些西方国家及媒体对中非关系的指责影响了非洲的舆论,阻碍了中非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中国有必要采取措施提升其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为中国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从而提升其在非洲地区,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软实力建设。
实际上,对于中国来说,提升其在非洲地区软实力建设的着力点有很多,其中,文化的传播与交往则是重要的一环。因为文化往往代表着一国或地区人民的生活、行文习惯,以及他们的信仰、传统和看待事物的观点等等,而文化的相似性则是拉近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距离的重要因素,进而加强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往与相互影响。因此,以中非文化的相似性作为着力点,深入发展中非民间交流,对提升中国在非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独特的中国文明,这为中国软实力塑造了深厚的内涵,也成为了中国的重要软实力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非洲人的关注。⑨
因此,借助软性节目宣传中国文化,对提升中国文化在非洲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豪萨语部可以着眼于与非洲地区受众的相似性与自身文化特性制作系列文化类节目,吸引非洲受众,使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得到受众的理解和认可,进而达到提升中国在非软实力建设的目的。
其次,注重广播内容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策略也是提升中国在非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对于非洲当地受众来说,了解每天发生在自己国家的新闻、时事固然重要,然而,如何站在国际视角解读新闻事件的发生,对于中国在国际范围内建立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一国的国家形象一直以来都充当着吸引和说服别国的重要手段,并且在国家软实力构建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中国唯一对非豪萨语广播机构,国际台豪萨语部还应注重对新闻的解读,以及自身观点的表达,从而强化对非豪萨语广播的影响力。
再者,扩大中国对非传播的影响力还需要注重传播内容与受众的贴近性,因为就当前的世界发展情况来说,民间外交早已成为超越政府间外交的重要外交手段,在一国对外软实力建设当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⑩因此,大力发展对非地区海外平台建设,促进中非民间信息流通与交往,无疑将对中国在非软实力建设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政治的持续稳定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成功的典范,近年来,非洲国家也普遍表达出了加强同中国合作、学习中国发展经验的愿望。并且非洲听众也对中国民间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因此,中国对非豪萨语广播还应关注中非合作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发展经验的介绍,向非洲展现中国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并以此打造中国对非豪萨语广播的特色,提升中国媒体在非洲地区的影响力。
注释:
①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②王庚年主编:《国际传播发展战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2页。
③李安山:《为中国正名:中国的非洲战略与国家形象》,《世界政治》,2008年第4期,第8页。
④李瑄、李守明、田宗宗著:《豪萨语广播部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第306页。
⑤王庚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十大突破点》,《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10期,第8页。
⑥李安山:《软实力与媒体角色:北大非洲电讯案例研究》(草稿),第5页。
⑦新新:《新华社在非洲》,《非洲媒体研究》2009年第3期,第373-374页。
⑧关世杰:《国际传播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66页。
⑨胡南:《中国对非软实力研究:战略分析与对策建议》,《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第68页。
⑩贺文萍:《“以人为本”的公共外交:中国在非软实力建设的关键》,《中非媒体,通讯与公共外交》2014年第11期,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