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菲 仇尚媛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推广越来越重要。儿童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在普及大众的同时,应该给予儿童特别的关注,特别是在设计儿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书籍时,应该有别于成人,针对特殊的受众对象,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书籍形式与知识内容。并通过多种传播方式有效触达受众群体,从而提高儿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书籍的推广效果。
自然灾害对于人们的生活影响非常严重,以地震灾害为例,中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很多时候,一旦破坏性地震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常严重,而对于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我们依然有大量工作要做,通过对比国内外中小学在防灾减灾教育方面的差距,并结合行为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分析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要从孩子抓起,而这就对儿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书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编写设计符合儿童年龄体征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书籍值得我们去探索,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书籍编制的创新。
韩国阅读指导专家南美英博士在《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一书中提到儿童突出的阅读特点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儿童一般从五六岁开始就有发达的想象力,在小学低年级时达到高峰。想象力的发展,生理条件的限制,导致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十分有限,所以他们喜爱阅读简单的文字和短小的篇幅,另外一个典型的儿童阅读特点就是他们喜欢表演和表达,喜欢参与互动,希望阅读并学习到新的、有趣的知识,并且乐于与周围的家人、朋友分享这些知识。
儿童好奇心旺盛,更倾向于参与各类新鲜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他们愿意通过自我探索的形式发现新知识,现代儿童宣传教育书籍多采用具有增值效应的方式进行设计,触达他们的视、听、触等感官系统的需求,立体形态的感官造型或者互动性的参与体验是常见的设计形式,立体形态的造型和感官的艺术形态凸显出书籍的性格的同时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可读性,需要孩子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自己动手参与其中发现书中的奥秘,激发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引导儿童自主学习,互动的阅读方式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让儿童成为阅读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的跟随书本。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学习则是儿童成长的必经过程,学习最基础典型并成体系的形式则是书籍,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立体书兼具了书的内容和形式,也拥有玩具的趣味和功能。传统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书籍多采用传统的平面纸质书籍形式,无法充分满足儿童阅读的需求。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立体书跳出平面书的限制范围,创造防灾减灾知识的三度立体的空间,具有艺术美感的视觉图像让孩子去鉴赏体会,去发现去探索机关和结构,提供让孩子可以动手去玩的对象,比如地球从一个圆的平面形态变换成可窥探其内部构造的设计,再比如灾害科普知识的问题需要互动的形式才能得到答案,书页可采用的制作方式很多,例如剪纸、折纸、拼图、拼贴、插拔等设计,做出镂空、透叠、覆盖、结合等三维效果,或者加入片段声音存储等方式,通过以上这类尝试把儿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书籍的增值效应体现出来。
儿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书籍内容配比主要体现在图片与文字的合理配比,大部分传统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书籍文字篇幅过长,图片较少或展现形式较为陈旧,我们在为儿童设计这类书籍时,应结合儿童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状况以及思维方式。在书籍的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设计,并且图文结合,简单易懂,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方便、舒适,满足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对儿童而言,视觉信息最容易了解,也最容易信赖,儿童从出生到视觉功能成熟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发育过程,其间视力逐渐发育,直到12岁左右视觉发育功能逐渐成熟。所以防灾减灾宣教教育书籍作为向儿童科普知识的书籍,必须根据儿童视觉生理特点进行人性化的设计——画面大、文字少,强调儿童从画面开始阅读,进入到书中意境,不识字的孩子完全可以根据图画来进行各种想象,并且知识点相对简单,要着重于儿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书籍的内容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而不是一些繁复的概念和原理的阐述。现阶段儿童防灾减灾宣教教育书籍的内容有时比较抽象复杂,但针对儿童受众需要注意多采用简单的符号或者明快的色彩区域来做指引,当然,也不可一味去追求色彩或图像的冲击力,统一色彩和形式的整体风格,主次分明也同样十分重要。儿童书籍中的文字要采用相对大的字号来保护儿童的视力并且易于引起注意,文字上也要注意少采用象征、隐喻等复杂的修辞手法,力争易于理解。
综上所述,儿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书籍的创新与设计需要结合儿童的阅读特点,在书籍的形式上做创新设计,在内容配比上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儿童在阅读书籍时轻松愉快并记住宣传教育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