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仁
我们所探讨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是指在规定年限内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在离开学校后仍未就业,或者有短暂的就业经历,辞职之后不再就业的一类大学生群体[2](其中考上研究生、应征入伍、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不属于未就业范畴)。首先对国家人才培养资源分配来讲本身是一种浪费,从家庭教育成本层面上讲,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至少投入20万~25万的成本,毕业后却未能顺利就业意味着家庭将面临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而从大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失业后所面临的压力有可能造成负面的心理问题,不利于个人的发展。所以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就显得刻不容缓。
1.高校扩招政策推行后的失衡。伴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毕业生人数就以逐年大幅度递增的趋势将大学生从精英化直接推向了大众化,而大学生个人能力素质良莠不齐,高学历低能力的事实不但弱化了大学学历的含金量,同时也弱化了用人单位对学历的倚重性,这样的结果势必导致部分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
2.就业结构出现矛盾。现阶段,市场上更多的是需要劳动技术人员,而大学生理论有余技术不足,部分大学生又眼高手低好面子,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这样的矛盾必将导致更多的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
1.专业设置不符。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完全适应是造成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专业设置与实际工作不符,热门专业供不应求,人才培养没有依据市场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导致大学生理论与社会实际操作脱节的现状。
2.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而对企业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会做事的员工,所以就业竞争上,中职生、大专生相比本科生更容易获得企业的青睐,势必导致本科生就业地位尴尬。
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单一,就以我工作的仰恩大学为例,学校从每年的10月开始陆续引进企业专场招聘,各类就业讲座,经验交流会,11月举办校园大型招聘会,事后我会在课上咨询大家的意见。反馈上来的信息往往令人失望,学生普遍反映销售类的工作岗位居多,不符合他们的工作期望,而喜欢的岗位往往门槛太高,技能等级证书通通都不达标也只能望洋兴叹,究其内因,闭塞的就业信息渠道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幕后黑手。几轮招聘会下来,学生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对就业更加的迷茫不自信。在就业挫折的心理疏导方面,一是就业指导老师多为辅导员或非相关专业老师兼职,他们本身并没有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足以支撑他们去解决学生就业方面的困惑;二是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没有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可以准确地跟踪每名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状态。总结一句话就是服务没有到位,势必导致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难就业。
从目前企业的招聘要求看,不少用人单位存在门槛高、条件差、待遇低等现象。企业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高消费人才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近年来,企业对求职的学历和技能证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用较高层次人才满足较低工作需要的人才“高消费”现象[3],在人员招聘中愈演愈烈,企业盲目提高用人标准而不看重职业工种岗位的具体需求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完全可以胜任工作岗位却因为某个招聘要求无法匹配而错失就业机会。在与部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电话回访中,我们做了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5%的未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不满意;近三成的未就业毕业生对工资待遇不满意;接近一半的未就业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种种不尽合理的因素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1.自我认知偏差导致期望失落。部分毕业生找工作时感到迷芒,听身边的人说找工作就要找待遇好、工作轻松、假期多、压力小、离家近或者必须是发达城市,于是就把这套标准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并没有根据自身的能力做调整。这部分学生在离校后很可能一直在找工作,未就业的原因是找不到自己的理想工作。
2.部分毕业生选择当候考族。近年来,考公考研出国热持续升温,很多学长和家长达成共识,必须要有一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因此就把眼光盯向了“公务员”,在中国这样一个“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的国家,只要是公务员,哪怕是最底层但大小总是个官,因此家长鼓励孩子一心备考,同样的则有人把眼光瞄准了出国,于是准备考托福雅思,有人则瞄准了考研等等,这一切都将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而当最后的结果不理想,他们又选择继续备考,因而“失业”在家。
3.因自身主观客观原因导致失业在家。部分学生因自身能力素质不够,如口头表达能力欠缺、面试紧张等原因在面试中总是失利,接二连三的打击彻底击垮了他们的自信,脆弱的心理促使他们选择逃避、放弃就业而不是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升改进。在笔者所接触的前来做咨询的学生中,就存在因心理因素如患有社交恐惧、职场恐惧等而不敢主动求职的现象,他们一想到求职,情绪上就会不自觉地产生焦虑、失落、紧张、害怕,因而排斥就业。
高校作为就业平台的桥梁不仅要做到与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多沟通,及时掌握社会就业方面的相关动态、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学校通过官方信息发布渠道让这部分学生知悉政府对他们的扶持与关怀很重要,如2015年4月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整合力量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到,有见习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到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进行实名登记,人社部将提供就业跟踪服务[4],优先推荐参加就业见习计划,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将针对家庭相对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对一”个性就业帮扶[5]。高校若能将这些相关政策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可有效地帮助未就业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对于毕业生来讲,母校应该发挥的是一个坚强后盾的作用。毕业生离校后对陌生的社会环境不了解,在求职过程中、职场上都可能面临一些困难和困惑,往往在这个时候他们更依赖学校老师的帮扶解答,所以学校可以专门独立设置一个专门针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部门,配备专门的职业指导师,该部门可充分利用就业服务中心的优势为他们提供实质上的帮扶。一是学校的就业服务中心拥有校友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学校老师推荐,校友介绍,充分发挥校友队伍的力量;二是学校通常会有针对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可以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信息资源,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职量身,寻找匹配的岗位,并向用人单位积极地推荐他们,可大大提高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成功率。此外,就业指导部门手头掌握着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通过数据跟踪,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电话回访,跟进他们的就业动态。在访谈过程中有可能会排查发现因面试受挫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及时地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并且积极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他们做心理疏导,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重拾信心,勇于面对社会的挑战,从而减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人数。
高校应做好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登记,建立数据库掌握毕业生的最新情况。为了避免就业部门的服务与毕业生脱节,高校就业部门在离校前应注意尽可能多地保留学生的多种联系方式,包括个人手机、邮箱、QQ、微信,家长手机等,以便能及时与学生联络,在毕业生离校后尽可能地提供专业、全面、及时的指导服务,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动态。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未就业毕业生的数据资料要定期更新,并将此项工作纳入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内容。相关数据也可以提供给当地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作为补充,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了高校与政府的合力,有效地推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利用新兴科技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需要利用覆盖面更广的有效新媒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职业指导应利用QQ群、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通讯工具,推送招聘信息,应聘技巧、求职就业心理调适等内容增强职业指导吸引力,相比枯燥的教学,资讯时代,信息的推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受益,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
高校应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提高师资的专业性,撇开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邀请企业高管、优秀校友分享一些实际的经验案例为学生指点迷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特别是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前提下,健全他们的择业观、就业观、职业观,这是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证[6]。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就业观念:一是让学生认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意义,帮助他们卸下光环,放下面子更全面地去提升自己才能在市场上凸显核心竞争力。二是让学生摆脱“一次择业、终身就业”的传统观念,这是一个没有终身职业的社会,唯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积累不断沉淀才能让自己终身有职业,所以对毕业生而言,先就业后择业比坐在家里等天上掉馅饼更有实际意义。三是让学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完成自我认知,客观评价自己,摆正心态,找准定位,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四是让学生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职业不分高低,不要看不起基层工作,每个人虽然都只是工作体系上的一颗螺丝钉,但每个岗位都很重要,少了谁都不行,培养毕业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树立“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干起”的正确观念。五是让学生另辟蹊径,指导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有些学生本身具备很好的平台可自行创业,学校可以鼓励这部分学生到创业孵化园、孵化基,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同时也是在为其他学生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一举数得。
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做好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是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努力,将这部分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起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军.普通高校未就业毕业生情况抽样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2]刘博婵.浅谈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J].学理论,2015.
[3]牛曾.对于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科学时代,2013.
[4]韦立新.2014—2015年中国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
[5]王新.人社部发布《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毕业生就业扶持突破户籍限制向外地毕业生放开[J].劳动保障世界,2013.
[6]薛素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对策与建议[J].青年与社会(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