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摄像机讲述“彝良故事”

2018-03-28 15:48张在福
传播与版权 2018年3期
关键词:彝良摄像机受众

张在福

一、摄像机就是一个两面派

摄像机是记者手中的工具,就如士兵手中的枪一样,只要扣动扳机,一样会发出子弹,不同的是士兵的子弹是消灭敌人,而摄像机是记录现场发生的影像和声音。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了“看见”的一切,因此摄像机是一个中性工具,最终发挥作用,还是要看主人对它的操作,因此可以这样说:摄像机就是一个两面派,就看被操控在谁手里。

(一)无声画面或者视频是一个“任由你打扮的小姑娘”

记者将画面拍摄回来以后,通常是不能直接使用的,需要进行剪接和去除声音,这样才能在按照节目要求做成视频,一段视频,当把原始声音去掉以后,就形成“无声视频”。人对事物的感知,除了通过眼睛以外,更多的是通过耳朵实现。声音和画面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当只看得见视频听不见声音时,认识是不全面的。在传播中,画面与影像很重要,但是声音更重要。一段无声画面或者视频,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认知与理解,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前几年有媒体报道,西方一些国家的电视台,播放的画面是印度某个地方发生的,但是在配音时却歪曲成我西藏发生骚乱,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对外形象,也误导了本国观众;还有媒体报道,某境外电视台,在报道我国内发生的一起突发事件时,使用同期声时候,去掉了被采访人的对事实的描述,而是通过字幕翻译与同声翻译的方式换成了对我国政府的攻击。这一系列的事例表明,无声视频或者画面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可根据化妆师的需要来打扮,这个化妆师就是“声音”。

(二)现场片断是断章取义最形象的表达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件事都会有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束,这个过程中任意截取一个片段都可能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个“完整”的故事可能与事实相符,甚至截然相反。因此一个现场片段就是盲人摸象、断章取义。当媒体将这一片断传播出去以后可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比如近年来媒体报道最多的城管打小贩、医疗纠纷、富二代炫富等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其实都是媒体截取了整个事件的一个片段导致舆论事件的发生。比如城管打小贩,也许事实是城管去和小贩说“这里不能摆摊”!小贩说“老子就要摆在这里”!于是争吵起来,激动了以后小贩先动手,城管还手,但是片段提供者就从城管动手开始截取,于是就变成了城管打小贩,评论与跟帖就一边倒:城管真可恶,居然殴打一个卖菜的,还要人活不,良心何在?但是事实真相呢?所以作为一个负责人的视频提供者,需要完整呈现而不是断章取义,以免误导受众。

(三)不规则的画面堆砌就是“闹哄哄的菜市场”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画面也是一样,只有按照人的认知规律排列在一起的画面才能表情达意,否则这些不规则的画面堆砌在一起,就像建筑工地上的垃圾和乱哄哄的菜市场,杂乱无章,让人无法适从。那么画面的组接需要遵守的规律有哪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符合视觉规律,即由近到远、由远到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静止—移动—静止等。否则的话,就会让受众产生抖动、跳帧、眩晕等不适感;其次是要符合心理认知规律,即我们认识事物都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同样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也是一样。此外,要符合人的社会活动规律,人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就是因为有社会属性,因此人们在社会上活动是有一定的社会规律的,活动中也要认真遵守社会规律,否则会处处碰壁,当画面组接起来以后,同样要符合社会规律,才能得到社会的接受。

二、好故事的几个要素

婴儿从有意识到牙牙学语开始,总是喜欢听父母给他们讲故事,越是神往的故事越是爱听,到会问问题的时候,他们问出来的问题非常有趣,有的近乎神话。成年人也一样,谁都不希望说教式的谈话与教训,总是希望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获取信息,于是故事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那么好的故事需要些什么要素呢?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主题是故事的要素,这些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是情节。只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才能激起听故事情节、探究故事结局的欲望!我们在讲故事中,要特别注意时间的准确性、人物的鲜活性、情节的生动性、主题的鲜明性。但是根本的还是情节的生动性,要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推动、维度把故事情节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才能使故事有更多的可听性,也才能让听故事的人产生较强的现场感。

三、摄像机与好故事之间的关系

(一)摄像机是用来记录和再现好故事的重要工具

过去讲故事全靠嘴上功夫,现在讲故事有了多种方式,摄像机就是其中最为直观的一种,因为它将故事现场直接呈现在听故事的人的眼前,于是利用好摄像机的“讲故事”功能尤为重要。

那么好故事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好故事首先要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展现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是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能够调动人的情感、达到共鸣的效果;第三是要能够引导受众、教育受众、使受众从故事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如何利用摄像机来讲好故事呢?第一是充分利用摄像机的画面展现功能,把故事对象的点、线、面、光、影、调质感、运动感采用构图的方式展现给故事的受众;第二是充分利用摄像机的声画合一的记录功能,把故事主人公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情感展现给受众,使受众得到最为直观的感受,从而实现与主人公共鸣的效果;第三是充分利用摄像机的片段记录功能,将故事的情节采用长镜头组接的记录方式记录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让受众感知故事的发展、高潮、结尾等情节过程。

(二)好故事的记录与传播要借助摄像机的纪实功能才能实现

雁过留声、踏石留痕,人们总是希望将自己创造的历史通过图形、文字等方式记录下来。如今我们还能知道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名人事迹等都是以文字记录和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摄像机的出现,实现了记录方式的革命性改变,正是因为有了摄像机,我们才能看见一百多年前的火车在奔跑,也才能看见希特勒在二战时期的煽动讲话,也才能看见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现在摄像机的画质、像素、存储介质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革新,技术的进步使摄像机记录功能更加快捷。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摄像机的记录功能把好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传播与传承。有句话说,电视必亡,视频永生,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传播方式不是决定性的,而内容才是核心价值所在,有生命力的好故事视频就会有存在的价值,也才有人愿意传播。

四、彝良故事的内涵与外延

什么是彝良故事?从广义上来讲,只要发生在彝良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事件都是彝良故事,但是我们需要记录和传播的,则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能发挥正能量的彝良故事,也就是狭义的彝良故事,那么彝良故事的重头戏主要有哪些?

(一)传统美德是彝良故事的鲜活血脉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很多优秀的传统美德,亲情爱情、邻里相处、朋友交往等,正是这些传统美德铸就了中国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流淌在人们身体内的鲜活血脉,要把发扬传统美德作为摄像机的灵魂,弘扬真善美、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互相帮助、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我们要讲道德模范的故事、要讲爱岗敬业的故事、要讲孝老爱亲的故事,让这些故事荡涤人们的灵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大爱精神。如反映彝良境内传统美德的微电影《唤醒》《云儿飘落的地方》就是将传统美德搬上荧屏的优秀作品。

(二)推动发展是彝良故事的头等大事

发展是第一要务,彝良也不例外。当前,彝良县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发展,对准进步,善于发现推动发展的故事、推动进步的故事,同时也要善于将枯燥无味的文件、政策条款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受众,让受众能够理解它们,接受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举止统一到推动发展与进步的道路上来。比如,近年来彝良县大力发展天麻产业与旅游产业,而且已经初步显现一些成效,于是围绕天麻与旅游推出了多部微电影,如《古镇女人》《天麻之父》《今生我在小草坝等你》等作品,就是用摄像机讲彝良故事的优秀典型。

(三)革命老区是彝良故事的红色基因

彝良是昭通市三个革命老区县之一,著名军事家罗炳辉、革命烈士刘平楷出生在角奎镇,红军长征经过树林、奎香、龙街,镇彝威地下党支部遗址、乌蒙回旋战旧址、奎香寸田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等革命遗存分布全县,每一个革命事迹点就是一个令人传神的故事,每一个革命烈士志士就是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要把手中的摄像机对准这些优秀的题材,充分挖掘每一个红色基因背后的故事,大力发扬爱国主义教育,将其内化为促进彝良发展的动力,提高彝良人的自豪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讲述彝良故事的影片、纪录片出了不少,如由杨在葆主演的、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和青年优秀创作奖的影片《从奴隶到将军》就是讲述彝良故事最顶峰的作品。

(四)资源禀赋是彝良故事的肥沃土壤

从海拔高度来讲,彝良从海拔七八百米到两千多米,立体气候明显;从地理条件来讲,彝良有高山峡谷,沟渠纵横;从民族分布来讲,全县分布有汉族、苗族、彝族等民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服饰;这些都是彝良拥有的资源,为讲述彝良故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苗族婚庆、彝族敬酒、洛泽河的工业遗址、奎香的荞凉粉、牛街的桐梓叶粑粑都是彝良故事的好题材,我们只有把彝良故事讲传神了、讲透彻了,才能把彝良推介出去,让外界认识彝良、了解彝良。

五、如何用手中的摄像机讲述彝良故事

(一)把会议用故事的方式表达

每天的六点半到八点,我们不是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就是看省市县的时政新闻,这一时段的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会议太多,枯燥无味的会议新闻让人味同嚼蜡,于是人们希望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知道会议传达的信息。因此我们摈弃常规的会议报道模式,将会议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拆分,然后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比如一个会议讨论渝昆高铁建设,我们就不强调铁总的领导或者云贵川的铁路局的领导强调什么、要求什么,只是说他们参会,而是将会议决定的怎么干、什么时候动工、会经过哪些地段,这条路修通后对彝良有什么好处,解决了什么问题等。如果仅仅是说会议上的领导要求什么、强调什么,全是官话、套话,受众不喜欢这样的内容,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二)把领导“请下台”来塑造亲民形象

除了少部分官僚思想严重的领导干部以外,大部分领导干部都有常人的情感需求。但是在下属、媒体人等的“塑造”下领导被迫“上台”了,成了高高在上的、不可亲近的“官员”,他们铁板着脸,说话生硬、空洞,或者露着职业性的“官笑”,无形地拉大了与群众的距离。记者是离领导干部最近的人群之一,要利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改变领导在老百姓中的形象,重新塑造亲民的形象。比如开会与调研的稿件,不再使用过多的文件用语;在摄像中注重捕捉细节,突出他们人性的一面而不是领导的一面;多学习国外著名广播电视台的报道方式,通过烘托主题的方式来实现领导活动的报道。

(三)把导向隐藏在故事情节中

讲故事好讲,但是讲出好故事就难了。因为一个好故事必须导向正确,也就是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党和国家在一个时期内的宣传方针政策,但是从人的内心世界来讲,又反感被别人说教或者教训,因此如何将导向“悄悄地”融入故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2015年上海东方卫视某档娱乐节目,其播放时期正值乌克兰战争,主人翁之一的女主人是从乌克兰嫁到我国东北的媳妇,节目出来以后,主持人就常规地问她从哪里来,父母在哪里这些问题,她在回答中说了,她是从遥远的乌克兰嫁到中国来的,她的国家正在发生战争,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和父母联系了,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安好。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了,让人突然生怜,不禁动容。本来娱乐类节目与政治与国际国内形势无关,但是这个节目却巧妙地将动荡的国际形势与维护国内和平的导向结合起来,让受众不自觉地想到和平的可贵,战争的残酷,于是就从内心涌出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热爱和平的激情。那么在讲述彝良故事的时候,也要将决策导向犹如东方卫视一样巧妙地融入,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

(四)善于利用长镜头记录人间百态

故事最精彩的是反映人间烟火,记录人间百态。摄像机最大的优势就是忠实记录现场,它把图像、声音一一记录。因此当故事发生的时候,摄像机的长镜头就该上场了。那么什么是长镜头?长镜头就是摄像机长时间记录发展过程,一般来讲都不会低于一分钟,有的甚至达到几十分钟,通常很少利用推拉、摇动等运动方式,而是采用固定镜头,让拍摄对象在取景框里面自主活动而不跟拍其中的某个重点。长镜头用得最多的是在纪录片、电影、专题片等题材中,比如拍摄一位老人讲述刘平楷烈士在昆明牺牲的故事或者经历过红军长征过彝良的老人讲述当时的见闻或者拍摄牛街桐梓叶粑粑、奎香荞凉粉、水豆花的制作过程等,要使用长镜头的纪实功能完美呈现,如果只用秒拍的方式就不能实现拍摄目的。

(五)把点滴故事融汇成“故事流”

说彝良故事,其实它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系列故事形成的“故事流”。如果说摄像机拍摄的是一个个的片段,那么我们将这些片段按照故事的叙事方式组接起来配上音就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当故事积累到一定数量,我们就要分门别类地对它们归档,比如按照重要时事、人文自然、民族风情、历史事件、地方美食等进行分类融汇成不同类别的故事流,便于交流存放、版权出售。比如做了刘平楷的事迹片、罗炳辉的事迹片、乌蒙回旋战纪录片、桐梓林地下党支部纪录片以后,就将这些故事归档为“红色彝良”一个系列的故事流;做了树林黑山羊肉汤、奎香荞凉粉、角奎镇肉瓤子水豆花、牛街桐梓叶粑粑、火草粑、豆腐干、泡菜、木姜子、鲜辣椒酱等纪录片以后,又将这些归档为“美食彝良”,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整地组成了“彝良故事流”。便于今后存放与使用。

猜你喜欢
彝良摄像机受众
云南彝良:总工会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摄像机低照成像的前世今生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真心做事 卓然自立
如何消除和缓解“摄像机恐惧症”
彝良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