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视野下的编辑工作

2018-03-28 15:48:32
传播与版权 2018年3期
关键词:图书互联网+思维

杨 静

所谓的“互联网+”,具体是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这里所说的“+”绝不是简单的相加或整合,而是运用信息技术或互联网络技术与各个传统行业之间展开深度合作,在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同时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4月,我国财政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心思想是将“互联网+出版”作为出版行业未来的工作重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出版编辑工作需要围绕“互联网+”这一概念,彻底的改变原有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确保它们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只有这样,图书出版行业才能跟进时代潮流,为社会精神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一、“互联网+”视野下图书编辑工作的思维创新

(一)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联网思维是社会各界人士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模式。图书编辑工作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更应该建立起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在自媒体平台上,大有文章可做。例如利用微博、微信这类自媒体进行新书推广,或者在公众号上建立图书导读专区;还可以利用各大门户网站、论坛等平台进行话题推送,通过广大网民的积极评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当代的图书编辑应尽快建立自己的互联网思维,学会运用互联网做图书、做推广、做服务,实现传统行业与新兴媒体的有机结合。

(二)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的建立主要是依托于读者的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工作不应局限于图书发行,更应注重给广大读者提供持续性的增值服务与延伸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与读者建立起有效的互动,了解读者的评价,挖掘读者的喜好,提升读者的参与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工作方向,使图书编辑工作更加贴近读者需求;此外,这种用户思维还要体现在对读者的经营上,比如通过线上免费阅读的方式提升读者数量,扩大出版物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数量的“粉丝群体”,针对这些目标客户提供形式多样的“用户体验”,提升他们的参与度与忠诚度,为今后的新书发行奠定群众基础。在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工作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把这项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经营,对读者市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与洞察力,关注整个行业发展、产业动向与市场环境,努力挖掘图书编辑工作与互联网的契合点,不断强化自己的用户思维。

(三)社会化思维

在“互联网+”视野下,社会化思维是图书编辑工作者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首先,充分发挥出互联网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在网络上广泛吸纳优秀的作者资源与版权资源;其次,社会化思维还应注重信誉与口碑,取得每一位读者认可的同时主动帮助宣传,将图书推荐给亲朋好友,无形中扩大读者范围。图书编辑要把握住这一时机,经常更新自媒体内容,通过热点话题引发评论与分享,不断发酵宣传效果。

(四)价值思维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想让图书引起读者的关注,除了具备阅读价值与人文价值以外,还要具备社交价值与情感价值,始终将社会舆论导向作为自身的核心任务。因此,图书编辑工作在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要掌握好方式与尺度,不要给人留下过于商业化的印象,容易对读者的忠诚度与图书的美誉度产生消极影响,引起受众的反感。另外,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差异化需求,图书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建立一些沟通交流的渠道,例如微信群、QQ群等,给读者提供一个表达意见和需求的机会,达到了尊重读者权益与了解市场需求的双重目的。

(五)产品思维

一直以来,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文化属性始终大于产品属性。当今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阅读品位日益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图书这种产品的诉求也发生了变化。图书编辑作为图书的生产制造者,应责无旁贷的去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其一,要兼顾到图书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与品牌影响力,使这三者实现协调发展;其二,要严格把关图书的内容质量,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进行图书内容和题材上的选择;其三,重视图书的包装设计,提升其艺术价值,给予读者美好的视觉享受。所以,图书编辑工作者应对平面设计、包装设计进行一些学习和研究,提升自身的品鉴能力。

(六)竞争思维

时至今日,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依赖于论资排辈,也不仅仅是资源方面的比拼,而是综合实力的博弈。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图书编辑应始终保有学习精神与进取意识。首先,必须足够勤奋,始终持有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接纳新鲜事物,学习先进理念。只有这样,脱颖而出才不是幻想。其次,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以谦卑之心接人待物,发现并学习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完善自己。此外,图书编辑还要具备宽广胸怀和长远视野,提携和培养年轻作者,与他们共同成长,为图书编辑工作培养充足的后备力量。最后,图书编辑工作者要全程参与到图书发行的整个流程当中,包括统筹规划约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工艺及市场营销等环节。以上这些方面仅仅是图书编辑工作竞争思维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图书编辑工作者要注重细节,不断审视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

(七)大数据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大数据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例如各大搜索引擎、淘宝后台数据、统计分析网页浏览记录等等。大数据的真正优势并不是大,而是全,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记录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轨迹。在“互联网+”视野下,大数据给图书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例如找发现优秀作者,发掘读者需求,搜索写作素材等,通过强大的互联网,作者可以捕捉到新颖的写作题材,编辑出适应潮流的图书,为出版单位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互联网+”视野下图书编辑工作的创新改革

(一)关注读者,提高读者参与度

在传统的图书出版时期,图书编辑工作者只能通过销量了解读者对于图书的接受程度、喜好程度与满意程度,编辑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并不顺畅,且不具有时效性,编辑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读者的信息反馈。同时,读者的意见也无法传达到图书编辑那里,双方的沟通交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为读者和编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读者参与到图书编辑工作当中提供了可能。对此,图书编辑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扁平化、开放性、互动化、数据化与社会化等有优势,通过互联网平台与读者展开互动交流,鼓励读者阐述自己的意见及建议,并快速给予有效回复,实现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另外,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种移动终端的普通应用,编辑人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组织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地参与到图书内容的讨论以及再创造当中,以此建立起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编辑、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体系,使图书编辑工作实现纵深方向的延伸。

(二)借助平台,挖掘信息资源

在传统的图书编辑工作中,执行的是“作者→编辑→出版→读者”这样的工作链条,各个环节都是以图书出版作为工作的唯一重心。而在“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工作的中心切换为网络,在整个链条中添加了互动环节,原来的直线工作流程变成环状工作流程,读者有机会与作者和编辑直接对话,表达个人意见和想法。这样一来,大量的有效信息汇集到图书编辑这里。对此,图书编辑工作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构建一个畅通无阻沟通的环境,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最大限度地收集和挖掘读者需求、热点话题、优秀作者等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

(三)改善内容,推动服务转型

在“互联网+”背景下,如果图书编辑工作传播的内容仅限于图书内容的话,往往会流失大批读者。应该以创新思维为原则,转变服务意识,对传播的内容、层次进行梳理。将传统的纸质传播转变成为电子媒介传播,将图书内容转化为电子版本上传到云服务器上,方便读者随时随地的阅读,还原知识本身的共享属性;另外,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工作不应局限于出版物这一种载体,还要积极拓展在线搜索、疑问解答、研讨交流、培训讲座等多项服务,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增加图书编辑工作的整体活力。

(四)保护版权,整治行业秩序

在“互联网+”视野下,图书内容遭到剽窃、抄袭、盗版等问题穷出不穷,图书的合法出版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作者创造了图书的内容,是图书版权的唯一拥有者,如果不能对作者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保护,将直接影响到图书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图书编辑工作者就要利用互联网优势持续拓展、丰富作者资源,确保图书内容多样性与多元化;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拓展版权的应用领域、提升使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版权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图书编辑工作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图书编辑工作者应对原有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模式进行全面的改善,让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渗透到图书出版流程当中,拓展自身的职能范围,加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来自于读者的图书编辑工作再回归到读者当中,对图书内容进行改良,使其更符合时代的潮流,更贴近百姓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尽量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周鹏.“互联网+”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J].现代出版,2016(2):44-45.

[2]高云松.“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图书编辑融合创新[J].编辑学刊,2016(2):17-22.

[3]庞元.图书编辑应对“互联网+”初探[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21(4).

猜你喜欢
图书互联网+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