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舆情视域下“塔西佗陷阱”应对路径探析

2018-03-28 15:53刘秀伦刘世凤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信息员舆情政府

刘秀伦,刘世凤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网络反腐舆情是指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递的对于网络反腐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消落等一系列过程的意见、态度、看法和建议的总和。网络反腐舆情对披露腐败信息和加快腐败调查整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政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执行者,是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主体和核心。然而,某些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的不合理,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公平与正义,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导致公众对政府信任缺失,使政府面临信任危机,一步步陷入“塔西佗陷阱”。古希腊历史学家提出的“塔西佗陷阱”,意思是当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当前,某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反腐舆情措施乏力,引导效果欠佳,一步步走入“塔西佗陷阱”,导致工作被动,归根到底是政府公信力缺失、难以服众的结果。所以,提高政府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能力,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也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需要。

一、“塔西佗陷阱”与网络反腐舆情应对关系辨析

(一)网络反腐舆情应对为政府应对“塔西佗陷阱”提供契机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1]该论断不仅指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维护网络安全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也为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影响网络安全的内容之一,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理所当然成为政府的职责归属和公众衡量政府工作能力的指标。当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政府公信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府形象塑造显得尤为重要。而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正是检验政府维护网络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和塑造良好形象的契机。政府应对网络反腐舆情,一方面有利于引导舆情积极转化,减轻或消除其消极影响,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既可以让公众看到政府反腐败、打击违法犯罪、加强自身建设的决心,也可以向公众证明政府的工作能力和积极作为,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改变公众对政府“为官不为”“为官不正”的某些偏执看法,赢得公众对政府的认同和信赖。

(二)应对“塔西佗陷阱”是提升网络反腐舆情应对实效的必然要求

网络反腐舆情应对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政府主导下多方力量的凝聚。也就是说,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多方协作对于网络反腐舆情应对至关重要。然而“政无信不立”,缺乏信任,多方合作就没有基础,政府的主导作用也难以实现。政府形象受损,公众对政府的认同和信任弱化,多方合作失去根基,这意味着民间反腐组织、网民、媒体等社会力量与政府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他们并不认同政府的“主心骨”作用。因此,在缺乏信任基础上的协同应对网络反腐舆情中,民众或者对政府的分工和要求视若无物,或者敷衍了事。这不但违背多方合作的初衷,反而会延缓甚至拖垮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进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凝聚社会力量,迫切要求政府高度认识和深刻反思工作作风,励精图治,变革原有工作方式中的不合理因素,走群众路线,获取群众信任,巩固群众基础。只有走出“塔西佗陷阱”,变“老不信”为“一条心”,政府才能拥有强大的社会号召力。

二、政府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现实观照及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足,态度不端

目前,政府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网络反腐的重要性并把网络反腐上升为一种重要的反腐败手段。但是,政府对网络反腐舆情的认识仍需继续深化,认识的深度直接影响着政府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态度与工作方式。当前,某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态度不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隔岸观火,静观其变。网络反腐舆情是网络民意的总体反映,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反腐舆情的特殊性强调不同网民对于腐败的态度和看法是各具特色、存在差异的;普遍性是指网络反腐舆情的内容汇聚了民意,是一般民众观点的代表。政府在应对网络反腐舆情时,片面关注舆情的特殊性,将网络反腐舆情视为个体行为,漠视网络反腐舆情的普遍性,对于网络反腐舆情发展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甚至任由事态发酵蔓延而置身事外。第二,消极应对,治标不治本。某些政府部门为急于平息网络反腐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利用虚假或不实信息稳定民心,这在一定时空内确实可以暂时缓和舆情的发酵,然而信息一旦被澄清,就会立即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弹,不仅难以削减网络反腐舆情的影响,更会引发下一个舆情高峰。长此以往,必然加深网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程度,对政府而言,也会增加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难度。

(二)方式不当,效果不佳

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影响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实际效果。合理有效的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方式有助于快速解决网络反腐舆情危机,促进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多年来,政府致力于网络反腐舆情应对和引导,对于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方法的认识也逐渐深化。不过,某些地方政府及部门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方式是不成熟的,其中,硬性应对和战略性拖延是其不成熟的主要表现。硬性应对,是指政府面对各种裹挟着民意的质疑和谩骂,第一时间采取量化删帖、封闭评论区间等方式控制舆情,以消减舆情影响力的行为。不可否认,该方式切断了民意表达的渠道,延缓了网络反腐舆情发展的速度,为后期网络反腐舆情应对争取了时间,但强硬的应对方式也会引起网民更多的猜疑和不满,从而为谣言滋生提供了空间,会引发新一轮舆情高潮,增加政府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难度。另外,对于部分网民过于激进和棘手的言论和质疑,而政府在短时间内无法作出合理应答的情况下,那么战略性拖延通常会成为政府的首要选择,期待利用拖延方法,分散和淡化网民的注意力。事实上,战略性拖延是侥幸心理的表现,这种方式不但达不到预期,还会造成网民对政府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质疑,继而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直接影响到后期网络反腐舆情的处理和引导。可见,无论是从政府形象树立还是从网络反腐舆情的应对效果看,硬性应对和战略性拖延方式都是不科学的。

(三)责任推诿,切割不当

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是一项集信息采集整理、分析研判、预警反馈、回应引导于一体的系统性工作。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是做好网络反腐舆情应对工作的保证。但是,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影响着明确划分各部门的工作责任的难度,而工作职责归属不明确直接影响有效资源的分配,以致出现工作内容的重复或遗漏等情况,浪费人力和物力,降低了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效率。政府在网络反腐舆情应对中,细微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引发舆情高峰。责任推托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有时为了逃避责任,不只是部门之间,而且部门内部的责任推脱也会愈演愈烈。责任推脱不仅会影响部门之间的关系,破坏共同协作的基础,而且会延误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时机,使舆情应对和引导更加困难。部门工作人员也会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不积极主动作为,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另外,为消除责任人对部门的消极影响,有些部门也会选择否认其在部门或中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切割方式无疑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心理负担,继而挫伤了责任主体承担责任的勇气。周而复始,助长了政府部门及其人员推诿责任的不良风气。

(四)孤军作战,错失先机

网络反腐舆情事关社会安全和稳定,科学应对和引导网络反腐舆情是政府的职责,但网络反腐舆情内容繁多、程序复杂且即时变化,它是对政府工作效率和能力的一大考验。在网络反腐舆情应对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但独木不成林,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单枪匹马的“战斗”容易贻误时机。速度是决定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相较于官民联动,政府独揽一切工作和责任需要的时间更长,这意味着单靠政府应对网络反腐舆情难度较大。同时,政府孤军作战可能延误舆情应对和引导的最佳时机,从而为谣言、语言暴力的滋生提供了发酵的时间和空间,而政府在网络反腐舆情应对中孤军奋战,也背离了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容易给公众留下了刚愎自用、墨守成规的印象,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树立。长此以往,公众会形成思维定式,把网络反腐舆情应对视作单纯的政府行为,与一般民众无关。

(五)监督不力,引人质疑

如果政府的工作能力备受民众质疑,那么其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重拾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心是提升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效果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网络反腐舆情监督仍相对闭合,以内部监督为主。这种自说自话的监督方式,不仅难以让公众信服,而且会给人以相互包庇的错觉。具体表现为:网络反腐信息披露后,政府的反应和处理过程只暴露在政府内部监督之下,且最终通过官方媒体进行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难以及时参与。因此,部分网民出于对官方媒体的性质考虑,把这些回应当做政府为消除消极影响、树立良好形象而相互包庇的行为,并未真心认同。所以,当不同的声音出现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跟随,从而爆发舆情危机。因此,仅存在于政府内部的监督是难以服众的,单一主体的监督方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六)部分舆情信息员素质不高,应对经验不足

舆情信息员作为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一线工作者,其素质和应对方式影响着网络反腐舆情的发展。素质高、经验丰富的舆情信息员是网络反腐舆情的“消防员”,而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的舆情信息员可能是“引爆者”。部分信息员出于阅历和能力限制,不能在网络反腐舆情应对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网络技术不过关,采集整理信息效率低下。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内容丰富,要在短时间内精确地采集相关信息,需要信息员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搜索与采集技术,而某些舆情信息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欠缺,延误了网络反腐舆情信息采集整理的时机,不利于开展后续网络反腐舆情应对工作。第二,政治敏锐度不够,难以做出正确的预见性判断。在公众对网络反腐的看法中,不乏含糊其辞、态度不明的信息。这些信息看似普通,其中可能包含着舆论爆点。如果舆情信息员政治敏锐度不强,难以判断信息蕴含的危机而做不到及时处理,会导致舆情蔓延。第三,沟通交流欠缺灵活性,信息发布和回应尴尬。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网络反腐舆情信息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加之部分舆情信息员只追求网络反腐舆情应对速度,而不注重沟通回应的艺术和技巧,容易使网络反腐舆情应对陷入尴尬的境地,引发信任危机。

三、网络反腐舆情中,政府应对“塔西佗陷阱”的路径探析

人心向背是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工作要求,保证公权力的实施。修复公权力的公信力,远离“塔西佗陷阱”,应该成为政府工作的一个“压倒性逻辑”,在网络反府舆情工作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化被动为主动,以更好地塑造好公平公正形象。

(一)转变工作方式,塑造政府良好形象

转变工作方式,塑造政府形象,既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前提,也是提升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效果的基础。转变政府工作方式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转变工作思路,推动政府从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主要承担者向主导者转变。包揽一切,亲力亲为虽是政府负责任的体现,但也是导致其实际工作效果不好的因素。网络反腐舆情应对对时效性的要求颇高,需要政府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适度放权,把复杂的工作科学合理地分配给可以有效完成该项工作的其他主体,如民间反腐组织和网民等,变单一主体为多主体操作,有效提高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实效,这也充分展示了政府统领全局的能力和信心,有利于增强公众的认同感。第二,转变消极被动的工作态度和方法,积极主动参与。政府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态度影响公众对政府的看法,不回应、虚假回应、利用权力强制删帖、使用非理性语言回应等消极被动的应对态度容易激化公众的不满情绪,加大舆情危机爆发的几率。相反,网络反腐信息披露后,政府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直面问题,坦诚回应,充分表现诚意,有利于争取民心,促使舆情向积极方面转化。因此,增强政府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能力,应该以转变工作思路和态度为起点。

(二)注重系统构建,加强整体效能

加强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整体效能,要求政府重视系统构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研判、预警反馈和应对引导是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几个环节,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其中,信息采集整理是前提,分析研判是关键,预警反馈是重点,应对引导是目的和归宿,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对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各环节的沟通与工作协调非常重要。一方面,构建专门的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机构,设明确部门责任。机构建设和硬件投入是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阵地和武器,专门的机构让政府应对网络反腐舆情出师有名,有利于鼓舞士气。同时,划分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减少部门之间工作的交叉和重叠,有助于各部门的工作与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建立网络反腐舆情应对共享平台,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网络反腐舆情信息采集整理部门将采集的敏感信息发布共享平台上,分析研判部门直接在平台上对敏感信息进行分析、预判并标注,为预警部门提供依据,及时发现、反馈并制定预案,最后由引导部门负责执行和实施。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网络反腐舆情应对,各部门即时获取所需信息,加快了交流沟通的时效,为网络反腐舆情应对争取了时间。政府应对网络反腐舆情要构建反应系统,加强协作,提升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整体效能。

(三)官民联动,争取“三方”介入

如果政府公信力缺失,其在网络反腐舆情回应和反馈中逐渐失语,不利于网络反腐舆情的消退。单靠政府和官方媒体的力量不足以赢得公众的信任,需要第三方力量加入。所谓第三方,就是指包括民间反腐组织、非官方媒体和普通网民等在内的与政府利益关系不密切的组织和个人。他们与占社会大多数的民众一样,有着相同的身份和利益诉求,因此更容易获得民众的信任。第三方应该在政府主导下,贯穿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全过程。第一,第三方是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重要补充。人多力量大,民间反腐组织、非官方媒体和普通网民等第三方的加入为政府应对注入了力量,他们分散到舆情应对的各个部门,分担了部分工作,有利于缩短网络反腐舆情信息处理的时间。第二,第三方参与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有利于见证和监督政府工作,为政府正名。官民联动参与网络反腐舆情应对,实际上就是将政府工作暴露在公众面前,这既是政府保证公民监督权和知情权的表现,也是重塑政府形象、消除“塔西佗陷阱”的举措。第三,第三方参与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有利于强化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效果。相比政府和官方媒体,在政府公信力受挫的背景下,民间组织,非官方媒体和网民的言论在网络反腐舆情中的作用及影响更广泛。因此,调动第三方力量进行网络反腐回应更容易获取公众认同,能有效引导网络反腐舆情由负面向正面转化。总之,官民联动是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趋势,应该把落实官民联动作为网络反腐舆情工作的内容重点加以推进。

(四)加强舆情队伍建设,严肃责任问责

舆情信息员的素质关系着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实效,提升网络反腐舆情信息员的素质,就是为增强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效果加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队伍是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必然要求。网络反腐舆情应对除了需要信息员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搜索和分析外,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度,因此,对网络反腐舆情信息员的聘任与考核要体现全面性,坚持政治素养考核和实际操作考察二位一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网络反腐舆情信息员后期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听取经验丰富的信息员作报告,借鉴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经验。其次,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其自身素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要在变化迅速的网络世界应对网络反腐舆情,需要不断了解和应用网络的新技术新功能,这样才能在网络反腐舆情应对中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应对。最后,定期对信息员进行资格考核,使其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防止其因产生懈怠心理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以致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对于在网络反腐舆情应对中因态度不佳,精神懈怠等因素而出现失误的部门或个人,要充分调查,厘清缘由,对涉及的部门或个人按照情节轻重酌情惩处,情节严重者,应严肃问责,这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责任和服务意识。总之,聘任、培训和问责贯穿网络反腐舆情信息员工作的全过程,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网络反腐舆情应对的信息采取与及时应对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金江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党政领导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252.

猜你喜欢
信息员舆情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关于如何开展高校信息员工作的设想
徐州市铜山区出台《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
徐州市铜山区出台《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舆情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