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下如何保障大众图书质量

2018-03-28 15:48
传播与版权 2018年3期
关键词:书稿图书内容

王 静

2015年4月9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支持传统出版单位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传统意义上的体制壁垒不复存在,出版行业将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协作、多元化的环境中发展。在媒体融合时代下,一方面出版行业出现多元化的发展势头,图书品种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一些大众图书的质量却日益下降、甚至令人担忧。

一、大众图书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图书的质量是否优秀,要看其全面质量是否达到评优标准。优秀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实现最佳结合的图书,才是真正的优秀图书。也就是说,图书质量的提高要贯穿于整个图书生产流程,缺一不可。作为出版机构主要可以把握的在于图书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和设计质量。

(一)书稿来源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本图书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选题的质量,大数据时代对于出版界的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作品来源的多元化。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文学论坛、个人博客。随着手机客户端的飞速发展,公众号的大规模涌现也成为策划编辑关注的出版资源。目前,我国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各种各样的言论充斥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自媒体出版就是基于其上的新兴出版形式,有其出版迅速、个性鲜明等优势。但是,这样的优势若不加以把控,又会成为违规出版的温床。在媒体融合出版给读者带来全新视角的同时,也传递了一些较为极端甚至是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于一些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反面作用,传播了负能量。为了杜绝上述不良现象的发生,在自媒体作者的书稿送审时,审读编辑首先应该通过互联网等工具查询作者的大致情况;其次应该查找其通过个人公众号、网络论坛等平台发布的文章、言论等,从而判断其大概的政治倾向和文化层次,对于有过激论点、论调的作者,即使其送审的书稿中没有出现相关违规内容,也同样不能进入出版流程;最后,在上述两项内容都核查并未发现问题的情况下,才可对书稿进行初步处理,从而为下一步的出版活动做好准备,反之,应该及时终止工作进程。

(二)内容编辑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

1.没有严格执行前三审。目前部分出版机构缺乏对前三审的重视,对于稿件的加工,不仅初审要通读书稿,复审也“应审读全部稿件,并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而终审主要负责对书稿的内容做出评价,一般可以不再通读全稿,但对某些比较特殊的选题,终审应通读书稿。审稿是首先要做的工作,其后才是编辑加工。“前三审”就是一般所说的“审稿”,应在编辑加工整理前进行,目的在于通过三个级别至少三人的审核决定稿件是可以接受出版还是应该退稿,或者应退作者修改后再重新审核;“后三审”中的初审与编辑加工整理融合,复审和终审则在责任编辑完成编辑加工整理后进行,目的是审核稿件经过编辑加工之后是否已经达到可以大量复制的标准。这说明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是前后衔接的两个环节,并强调只有对经过三级审稿已经决定接受出版的稿件才能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因为两者的职责、目的、要求和标准是有所区别的。然而,目前许多出版单位往往没有“前三审”,常常是编辑拿到书稿后,就动手开始编辑加工,加工完成后才提交复审和终审。

2.忽视专业校对。现在不少出版单位大大弱化了校对工作,稍好些的出版单位还保留专门的校对部门,不过校对人员的数量已经大幅减少,不能坚持做到“三校一读”,更谈不上适当增加校次;有些出版单位甚至连校对部门都不设,对书稿的校对主要让排版单位承担,而排版单位的校对又较多依赖“黑马”等计算机校对软件。出现这种情况,很多出版单位认为目前绝大部分稿件是电子稿,校对软件都能够予以纠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有许多差错是计算机根本无法发现的,只能依靠人工纠正。所以,在采用计算机排版后,校对和编辑力量不容削弱。

3.编辑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有些编辑人员把图书这种特殊商品与一般商品等同起来,忽视了图书质量和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某些年轻编辑因经验不足和功底不扎实,在初审完一部书稿后,对书稿内容毫无把握,既提不出审稿标准,又做不出审稿判断,不得不放弃对书稿的整体把关。有的编辑心理浮躁,既不关心政治、不学习国家颁布的有关出版法规,又不读书和撰写文章,专业知识老化,相关知识贫乏,跟不上新时期出版事业发展的要求,对书稿所涉及的新知识、新内容、新问题知之甚少,有时虽然也能发现书稿中存在的问题,但提笔处理时却又不知所措。撰写书稿审读报告水平不高。审读报告是审稿工作的继续和深入,是编辑对书稿从内容到形式做出的理性判断,也是对书稿的价值取向、质量和出版意义的评估。近年来,审读报告质量下降,其内容不是介绍性的就是说明性的,这种无的放矢,既缺乏对书稿的总体评价与把握,又没有触及书稿的关键问题和实质性内容,也就提不出中肯的建议和具体的修改意见。

(三)装帧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装帧设计环节的检查是影响图书质量的重要生产环节。图书的整体设计和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插图等设计均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然而,以相关的国家标准来衡量,目前的图书整体设计质量可以说是令人担忧。大量在整体设计方面“不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应该属于不合格产品的图书仍然出现在市场上。因此,需加强对图书整体设计质量的管理。图书整体设计是针对图书的形态和制作等方面开展的艺术设计。在交付印刷之前,要对图书的整体装帧设计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目前市场上的图书存在封面、护封设计不够合理,个别图书封面和护封上存在明显差错,导致图书的重新印装等问题。

二、保障大众图书质量的相关对策

(一)坚持出版原则,保证书稿来源质量

媒体融合出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和读者的年轻化。这一特点决定了自媒体出版具有较为活跃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阳光特性。但是同时也无法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内容浮浅、颓废的作品。很多进入出版界不久的年轻编辑缺乏经验和判断良莠的能力,仅仅以文章被关注的热度来衡量其出版价值。另外,很多文化公司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奉行“什么好卖出什么”的“职业准则”,对作品的内容把关不严,从而使得不合规范的书稿进入审读环节。审读编辑作为出版前最后一道“关卡”,应该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出发,严把书稿内容的质量关。虽然在大数据时代下,出版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出版合格的精神食粮始终是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不论环境如何变化,不论资源如何丰富,严把质量关是审读编辑不可放弃的职业底线。

在涉及引进版图书方面,选择合适的译者是提升译著出版质量的捷径,是出版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翻译者必须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且具备扎实的外语水平,这为译著内容翻译质量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同时,译者如果具有活跃的社会活动能力,就能够在后期帮助有效的宣传与销售图书。严格翻译质量,保障忠实于原著。翻译内容应准确和完整,“信、达、雅”是译著追求的目标。我们在翻译前期与译者充分沟通,建立译者群,保持随时联系,对体例结构、叙述风格、编排形式等都做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前期详细的翻译指导方便后期的工作。

(二)强化质量意识,提高编校人员素质

出版社各类出版人员应加强学习培训,牢固树立图书质量意识,通过思想和文化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出版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其中,要充分重视编辑的作用。编辑在图书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确保图书的质量就必须提高编辑队伍的全方位质量意识、监控能力、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要把校对工作的重要性同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同等看待,加强校对队伍的建设。

(三)重视对图书整体设计的检查

装帧设计不仅包括书的封面、扉页和环衬的设计,还包括对书的形态、用料和制作等方面依据内容的需要所进行的艺术设计。其内容包括书籍造型、开本、封面、护封、扉页、书脊、版式、环衬、插图、插页、封底、版权页、装订形式、使用材料等。装帧设计要负责检查:护封设计和封面设计是否符合书籍的内容和要求,是否易与读者产生共鸣;书脊文字是否正确,字体的醒目是否与字体的风格相适应;词的转行是否合理;书名的色彩运用是否适合不同种类的书籍,是否能产生好的效果;封面设计是否适应书籍装订的工艺要求,封面材料是否合理;图片组合是否符合书籍的要求;是否考虑不同纸张封面书脊厚度的不同,是否考虑采用平装或精装,封面尺寸的不同。

三、结语

图书出版工作是一种很复杂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图书质量的关口必须前移。在图书产品规模日渐膨胀、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图书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内容抓起,从创新抓起。图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是策划、生产、管理出来的。将传统的图书质量关口前移,在图书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出版各个环节中做好质量控制,使其更加主动、更加游刃有余,不致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这样,我国大众图书的质量才有望在整体上大幅度地提高。

【参考文献】

[1]乔还田.出版精品是这样打造的——基于编辑工作视角的思考[J].中国编辑,2016(1).

[2]钟边.加强质量管理,推动出版攀登高峰——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周慧琳[J].中国编辑,2016(1).

[3]李路村.质检视角下提高图书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5(4).

[4]魏春玲.试论图书质量过程控制及体系建构——以兰州大学出版社为例[J].中国编辑,2016(4).

猜你喜欢
书稿图书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图书推荐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班里有个图书角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主要内容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