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允
编辑需要在收稿后对稿件进行全文审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版原则、组稿要求等,对书稿的内容质量和表现形式等做出评价[1],对图书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稿是确保图书质量的重要工作,贯穿出版工作的整个流程,特别是在实行“三审制”的出版社,编辑把好审稿关,可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淘汰无价值的稿件,提升有价值稿件的质量和定位,进而更好地适应读者需求。对符合要求的稿件,提出编辑加工的注意事项以及整体设计、营销方案等具体要求;对有出版价值但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地方的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让作者进行修改;对无出版价值或不符合出版原则的书稿,做出退稿决定[2]。
科技图书学术和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科学性,对科学性进行评价需要从内容的创新性、先进性、准确性、真实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3]。以下就如何进行科学性评价结合本人多年从事的建筑科技图书的实践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科技图书应能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图书的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创新性的作品可以达到开阔眼界、丰富图书内容、方便查阅使用等目的。内容的创新有:展示新的研究成果,介绍新的技术,发表新的理念,提出新的理论。形式的创新有:以新颖的方式组织图书内容(如图表形式代替文字),方便读者查阅(如利用数字化检索和查阅),提高读者学习效率(采用增值服务加强交流互动)。例如,本人担任责编的《岩土工程经典图书珍藏版电子书》,创新性地利用U盘作为载体,将不再印刷出版的经典专业图书进行电子化,非常方便携带和查阅,实用性很强,也是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
创新的程度有大有小,只要是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有效提高和突破,都可以认为是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图书创新的程度又依赖于不同的读者和功能的定位。根据书中案例、数据和参考文献的时间,审稿人结合专业知识背景,可以大致了解书稿内容的新颖性,作为专业科技出版机构,责编或审稿人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教育背景,这样才能对稿件表述的内容和观点进行初步甄别和鉴定。
科技图书的类型决定了创新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学术性著作突出在内容的“新”与“独”。“新”即新颖,说明作者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个人的新见解或新理论。“独”即独创,表明是在作者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独自提出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凝结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4]。学术性专著可以在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最新成果,提出假设、设想,但观点应鲜明、思路要清晰、结论有理有据。学术性专著的水平高低对出版社声誉影响较大,审稿时要注意把握,对于那些有真材实料的作品,要积极与作者沟通和打磨,使其能成为代表出版社水平的作品。
实用性的科技图书则侧重于内容的成熟性和稳定性,科技图书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实用性,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即理论联系实际。尚未经过论证的试验性技术或猜想不宜作过多介绍和盲目推广。例如,本人曾在《深基坑支护新技术精选集》初审中,发现书稿中有一章“网格式梁支护技术”,但细读该章发现只有几个边坡应用的工程案例,并没有基坑支护方面的实践介绍,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可以判定该技术在基坑支护中尚未得到实践检验和有效应用,不宜保留该章内容。
创新是为了提高图书的功能和价值,其本身并不是目的,故意标新立异,吸引眼球的做法,不但不能获得读者的认可,还有可能对出版社的形象造成损害。例如,本人在对《岩土工程规范杂议》书稿进行初审时发现,作者在每个章节的开始都放了一个笑话作为引子,其实和图书的技术内容没有一点关系,纯粹是为了觉得可以让书“幽默”,作为专业技术类图书放这些内容就显得不伦不类、画蛇添足了。
毫无新意,只靠粘贴复制、炒剩饭式地编书,其结果必然导致内容粗制滥造、可读性差,在如今的图书市场中很难获得成功,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价值几乎为零,若这样的图书出版也就是一堆废纸,毫无出版价值而言,在审稿时要特别注意甄别这样的书稿,即使是作者给一定的出版补贴,但为了维护出版社的品牌和责编的声誉,还是应该坚决做出退稿处理。曾有位编者给我寄来一本《桩基设计理论的新发展-复合桩基与变刚度调平设计与实践》的书稿,乍一看书名挺好,仔细审读才发现所介绍的设计理论早已成熟,而且好多内容都来自规范,并没有个人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强勉冠以“新”而已,出版价值并不大。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特别快,知识的先进性决定了科技图书的生命力[5]。我国的图书出版规模现在已经很大,但真正能成为经典和精品的图书并不多,这其中有很多书是重复出版,给知识界带来了很多垃圾信息。要想扭转这种现象、净化出版市场,必须将图书出版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就要求审稿时严格把握科技图书知识的先进性。
国家明令淘汰的技术或产品,不符合绿色环保的技术不应再向读者推荐。例如,若发现建筑图书介绍和推广实心黏土砖的相关内容,就要立刻认识到该墙体材料不符合建筑节能的要求,早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已发文规定所有城市都要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不宜在书中出现和推介。
准确性是对科技图书的基本要求,是科技图书质量审查的重点,审稿时应处处留意。例如,建筑科技有些规定和数据对工程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引用的不准确可能会造成重大的责任事故。
概念和定义是反映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应保证其内涵清晰、逻辑严密、无歧义。科技图书中,会有很多对于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描述,审稿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内容表述的准确性,避免错误、表述不当而引起读者的歧义和误解,必要的时候可以查阅相关专业权威资料。例如,名词术语应以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国家或部委颁布的标准、规范、规程中采用的名词术语为准。翻译书稿中地名以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世界地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名录》为准,人名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作为参考。有时遇到把握不准或查证不便的情况时(如新创名词),就应及时请教经验丰富的同行、有关专家或与作者协商处理。
有些书稿在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描述时,没有注意引用源的准确性,随便从互联网上搜一下即复制过来,这些内容往往没有经过编辑加工和审查,往往是不完整、不准确的,在审稿时应注意,必要时要从权威的教材和工具书中核对。
科技图书中一般会有图表、公式、计算的推导过程,这些内容与其他相关文字一起可以归为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读者往往要用来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4]。尤其是一些图表公式、数据表格为主的工具书,在审稿时要注意审核这些内容是否是准确,不能默认都是正确无误的,比如有些数据表中的求和,必要时要进行核算,交叉引用的数据要进行核对,拿不准的问题要向作者提出。
技术标准应采用最新的、现行的标准规范,已经被淘汰、废止的标准规范除作为参考资料进行介绍外、不应出现在图书中。标准规范类型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会标准、企业标准等,其权威性依次递减,当书稿中同时出现这些规范的相关内容并产生冲突时,应当遵从权威性高的标准。审稿时要注意核对引用标准是否为最新的标准、引用的标准是否准确、标准名称与标准号是否相符、标准的时间是否正确,养成核实标准的习惯[6]。另外,如果有新的标准替换时,不能只更换标准的名称和标准号,而是应该将相关的内容一并与作者核实后进行修改。
防止试验数据和实践案例等资料造假。就建筑科技方面的图书来说,如果有这样的内容是非常危险的,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技术或产品,就被用于工程建设中,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社会影响,审稿时要注意鉴别和剔除那些假的科技产品和技术内容,防止这样的书稿流向市场。
推理论证过程应客观真实,防止由于推理基准错误,证据不足或使用推理方法不恰当,思维逻辑不清楚造成错误的结论。比如,在对《岩土工程规范杂议》一书的初审时,作者在谈到基坑工程监测要求复杂、投入费用过高时,推论其原因是相关规范主编得到好处而有意为之。这个结论显然是有些武断的,规范是由编写组多位专家论证,并不是个人意志;另外结合专业知识,基坑监测费用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基坑工程本身的复杂性是主要因素。如果将这样的内容传递给不明真相的读者,可能会在工程实践中误导他们,规范编写人员也会对出版单位和相关个人提出异议。
科技图书是科学知识的载体,满足科学性是对该类图书的基本要求,如果内容有误,违背科学原理,就没有学术价值,更谈不上出版价值。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科技图书的编辑,要在初审、复审、终审时,准确把握图书的科学性,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合理的修改建议。经过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打磨后的图书才能经受市场的考验,成为学术和应用价值高的精品图书。
【参考文献】
[1]蔡鸿程.作者编辑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李长惠,刘颖果.浅谈三审制中的初审审稿[J].编辑之友,2008(1):77-79.
[3]陶善勇.浅谈责任编辑的图书审稿工作[J].新闻世界,2014(12):169-170.
[4]黎强.科技图书审稿的五个环节[J].煤炭高等教育,2000(2):93-93.
[5]秦振华.对科技图书审稿的思考[J].编辑之友,1998(5):28-29.
[6]徐明煜.对科技图书审稿要点的探究[J].科技传播,2015,7(1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