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双微”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2018-03-28 15:35胡心悦马艺凌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期
关键词:双微政治内容

胡心悦 马艺凌

在自媒体时代,新兴媒体成为人们主要的表达渠道。其中微博和微信(以下简称“双微”)的出现更加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这类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迎来新契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资料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中手机网民数逐年大幅增长,其中“双微”等新媒体在高校中的使用率最高,也最受学生群体欢迎和认可,它们满足了大学生崇尚个性的需要,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好行使话语权的平台。对此高校工作者应顺势在内容和方法上与时俱进,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更好的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利用“双微”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双微”平台能够承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必须靠一定的载体来传递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物、原则、内容等信息。针对高校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依靠传统的载体模式已经不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面。因此,我们应利用好“双微”平台的优势,如及时快捷的传递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简洁凝练的发布在“双微”平台上,这样能够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多样化的要求,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双微”平台所具有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借助“双微”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零距离”接触大学生,更真实清晰的了解到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开展“一对多”“多对多”等针对性强的教育工作。通过“双微”平台,能够帮助教育者及时了解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知识水平和学习状态,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开展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努力和配合,而网络的介入恰好将各个空间整合为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将三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有保障的开展,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二、高校利用“双微”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工作现状

大学生对于利用“双微”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度很高,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教师开通“双微”平台既加强师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又使受教双方产生“思想共鸣”。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学生能够正面地与老师进行实时沟通,提供一个积极让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因此学生会更乐于接受这样新鲜的教学方式。

然而辅导员方面,利用“双微”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利用率相对较低,较少老师在“双微”平台中表达自己思想观点。在校园网络平台上,也少有师生互动,辅导员倾向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现实中进行。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学生接受到庞杂的信息量,此时师生意见将可能出现分歧,如果在校园平台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可能会收到学生对某观点的反驳意见,这也会影响到双方和活动效果,也会使教师在“双微”平台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信任度增加。所以目前表现出教师对于“双微”平台利用率低,师生互动性弱等的现象。

(二)遇到的问题

1.高校对“双微”平台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对“双微”平台的利用率不够,很少有将“双微”平台的推广作为宣传校内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导致“双微”平台在高校中的影响力小,关注度不够,这就很难起到开展教育工作的作用。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开通了该校的官方微博、微信账号,但在使用时更新速度慢、数量有限,某些管理层对平台并不重视,导致工作人员失去对公众号的运营兴趣。该现象极大的限制了“双微”平台用最精炼的话语传递最快信息的优势,导致“双微”平台关注度不高,甚至长期处在空白状态,平台形同虚设。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也对“双微”平台持不信任态度,由于对平台的培训和认识程度不够,同时平台的交流所产生的分歧使得教育者认为权威地位受到挑战,这些都使教师对于使用“双微”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兴趣下降。同时教育者更多的认为传统的授课式教育要更有效。

2.高校在“双微”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少。高校使用“双微”平台是为了借助平台优势来有效补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的空缺,提升教学效果。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双微”平台发布的信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新颖性与多样性不足的问题,仅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只是通过简单的复制并通过“双微”平台发布相关信息的链接而已,失去了利用“双微”平台教学的意义。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性,自主意识强,对于被动的参与教育活动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双微”平台是一个能够充分表达大学生思维、展示自主意识的平台,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布在“双微”平台上,增加交流互动性,制定个性化教学方式,通过“双微”平台教学,使大学生主动内化教学内容,指导大学生实践。在一些已经开设“双微”教学的高校中,其发布的内容在时效性、多样性以及针对性上都相对不足,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官微上可以发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布非常少,基本以学校活动、时事新闻为主。由此可见高校对于“双微”平台的利用是不到位的,尤其是在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能将学校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机结合。

三、加强“双微”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一)建立“双微”平台管理体系

“双微”平台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高校应分层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双微”平台体系,实现网络微管理。首先高校党委要重视“双微”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明确定位,成立专门管理小组,组员可以由校宣传部来组成,协同学工部、校团委、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及负责人共同开展工作,形成一支技术好、熟悉网络信息处理的管理团队,及时对校园平台上的数据进行有效汇集,实时发布各类消息,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其次要在平台中设计相应的二级平台,校园平台主要是面向全校师生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和热点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微平台中,二级平台为各院系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发布院系信息和全校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二级平台中要结合本院系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将“双微”平台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利用“双微”推送精品内容

高校“双微”平台针对的主要用户是大学生,提高关注度切实的方法便是选择精品化内容。因此,要注重内容的创作、编排和选择,做到主题突出、丰富多样、定位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编辑信息内容时要注意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在发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年级、性别、专业制定个性化的内容,也可以面向学生征稿。并且要将发布的内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加强趣味性,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来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最后要突出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和实用性,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注重多样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双微”的作用。

(三)提高“双微”平台利用效率

高校应主动利用“双微”平台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互动性强的各类活动,如在“双微”平台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题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思考与理解,拉近传播者与受教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另外高校还应利用“双微”平台的互动性,随时掌握学校师生的舆论动态,将相关数据整理进行舆情分析。除推送信息外,还可以对校园问题进行提问和留言,互动式服务在有效保障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可以收集反馈,针对这些信息来改善学校相关政策和更好的传达学校进行合理改变与解释。应有专人来负责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查,尽量避免出现反党反社会等负面信息的出现以及利用“双微”平台来进行谣言的传播,维护校园信息环境安全。

(四)在“双微”平台上开展教育模式改革

如今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课堂延伸到网络终端上,将有限的单向灌输变为实时的双向互动。深化教育改革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场所、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还要将教学内容结合到网络平台上,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双微”平台,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陈旧枯燥,流于形式的现状,将教育内容进行改革,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性。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课堂为主,立足课本知识,结合社会热点,在微课堂中进行实时的讨论,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有趣和灵活。在课下,利用“双微”平台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微活动,在平台上开启话题讨论,讨论学生身边传递正能量的实例,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的鼓舞,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双微”作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网络应用软件,它们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面,同时满足了大学生情感心理、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看到“双微”平台所能带来的机遇,主动利用平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理念。“双微”的出现是一个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契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搭建在“双微”平台上,能够充分的提高教育效率,增强师生互动,对于了解学生思想动向、情感需求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之一,不断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利用“双微”平台开拓新的教育空间,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完善。

[1]胡浩.利用“双微”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G].山西农业大学,2014.

[2]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4.

猜你喜欢
双微政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双微”教学法在除颤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联动传播的困境及应对
基于“双微”平台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构建
主要内容
论“互联网+政务”条件下“双微”发言人责任伦理问题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