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
——以沈卓等常熟作家为中心

2018-03-28 15:14:05朱则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集部清人总目

朱则杰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杭州 310028)

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1]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2]。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特别是《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并且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难度恰恰也是最大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问题①《清人别集总目》虽然按作家姓氏笔画排序,但各家小传也力求注明生卒年。,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笔者主要就从生卒年入手,将所发现的有关问题陆续写成文字,相继分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而江苏常熟虽仅一县之地,有关作家却格外多。此前曾经专门有一组“以顾德基等常熟作家为主体”[3],这次再取沈卓等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同时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附此一并予以指出。

一、 沈卓(卷三,上册,第 44页)

沈卓,《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1]第2册,1018。

按,沈卓同乡友人陶元淳《陶子师先生集》卷四有一篇《沈秋士传》,可以大致考知沈卓(秋士其号)的生年和卒年。先说生年。《沈秋士传》开头部分叙及:

秋士……赠余诗曰:“十年以长惭兄事,万卷初开羡后生。”视余犹弟,故其语云然。[4]497陶元淳生年明确,为清顺治三年丙戌(1646)①可见《提要》卷十二,上册第315页。。沈卓年长“十年”左右,则其出生应当在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前后。

再说卒年。《沈秋士传》末尾部分叙及:

壬子,余以长至前二日,一登其楼访焉。时已抱病,犹执简商榷不休,语数刻而罢,此别竟成永诀云。疾革时,悉召亲戚故人叙别……竟两日罢去。又言:“子师在穷乡,旬月不相闻,度未知……”……易箦之夕……[4]498

这里“壬子”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该年“长至”亦即冬至节在十一月初三日(公历12月21日)。陶元淳(子师其字)与沈卓于此“前二日”最后一次相见,再大约“旬月不相闻”,如此看来,沈卓的谢世很可能就在农历本年之内,而公历则无论如何已经进入1673年。

以上生卒年通计,沈卓享年大约只有三十七岁左右。《沈秋士传》最末说他有“子三人……今皆在童稚”,这从古人正常结婚生子的角度来看,应该也是差不多的。

附带关于杨钟羲《雪桥诗话》卷二第四十六则“常熟诸生沈秋士卓,善为诗,于古作者独北面袁、钟”云云[5]98,实际上就是据《沈秋士传》撮略而成。

二、 陈璧(卷三,上册,第51页)

陈璧,《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已定其生年为明万历三十三年乙巳(1605),而卒年尚缺[1]第2册,1254。

按,陈璧卒年,似乎正如《提要》提及的江村、瞿冕良两位先生共同整理的《陈璧诗文残稿笺证》一书《前言》所说,目前仍然“无从查考”[6]11。但是,关于陈璧的大致享年,该《前言》只根据钱谦益的尺牍,推算到清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五十六岁以上”。而近年刚刚问世的陆勇强先生所著《魏禧年谱》,“清康熙三年甲辰(1664)”魏禧“四十一岁”条记载:

三月,于[江西]宁都城中见陈璧。时陈氏六十初度,叔子[魏禧]、彭士望、邱维屏、彭任、魏世杰均以诗寿之。

所说五人寿诗,都同时附其标题、出处于次[7]102;并且在按语中,还特别指出《陈璧诗文残稿笺证》的《附录》“未及收录”,“可以补缺”[7]103。此外,福建宁化李世熊《寒支初集》卷五,也有一篇《陈昆良六十寿序》,开头叙及:“昆山陈昆良先生六十初度,不远千里而征言于某。”②李世熊《寒支初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9册,第181页。陈璧是江苏常熟人,但学籍隶属昆山。由此可见,陈璧(昆良其字)享年至少在六十岁以上,并且当时还曾经广泛征集过贺寿之作。

另外,《魏禧年谱》该处征引邱维屏《邱邦士文集》卷十七《寿陈职方》,还特地详细列出标题内的“自注”:“甲辰三月廿六,为陈昆良职方六十初日。”③原文可见《邱邦士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2册,第451页。这就进一步交代了陈璧的生日,换算作公历为1605年的5月13日。如此,当同一年出生的作家需要再精确排序的时候,这无疑是极其有用的。

附带关于河南济源陈氏文化研究会陈秋芳先生所著《陈氏家族志》,第三项《陈氏古今名人录》之四“明代”陈璧小传标注有完整的生卒年“1605-l665”[8]116,但没有注明资料出处。这如果是依据某种陈氏家谱之类,倒有参考价值;而如果只是在生年基础上参照六十大寿而净加六十,那就非但不可相信,反而造成错误。现在姑且记在这里,或许可以作为一条线索。

三、 魏栩(卷三,上册,第 52页)

魏栩,《提要》著录国家图书馆藏《晚香堂诗》稿本不分卷,而作者介绍尚有缺漏或可议之处。

按,此集作者情况,即以《提要》现有介绍作为依据或线索,也可以做出不少补充与订正。

一是生年。《提要》定为明万历三十三年乙巳(1605),江庆柏先生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亦持此说[9]843,依据都是《提要》的这段叙述:

《甲辰初度自述》云:“岁序重逢甲,年华正及辰。”康熙三年[1664]已周六十。

但是,仔细揣摩所引诗句,魏栩应该出生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所以才会说“重逢甲”以及“正及辰”,不然就只能是“初逢甲”。古人六十岁整或者六十一岁,都可以称作“周甲”①可参拙著《清诗考证》第三辑之一百二十九《“周甲”两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下册第1360-1362页。,并同样具有纪念的意义,魏栩此诗应该作于六十一岁。

二是父亲。《提要》叙及此集自序,题“四如山楼主人”。检得明末常熟人魏浣初,万历八年庚辰(1580)出生,四十四年丙辰(1616)进士,官至广东提学参政,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卒于任,撰有《四如山楼集》《四如山楼后集》等②生卒年及著作可见已故张慧剑先生编著《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321页、第541页。。由此推测,魏栩该是魏浣初之子,故《提要》说他自谓“少育乌衣之第”云云。冯舒《怀旧集》卷上所录魏浣初诗歌,有《长至夕,以儿子遣归,对酒无欢,偶阅东坡〈居儋录〉,有“冬至与诸生饮”十六韵,和之自遣》一题[10]15,大约即因魏栩由广东北归而作。

三是籍贯。这从魏浣初已经可以知道魏栩是常熟人。又《提要》叙及此集自署“东海之滨魏栩韩木氏”,而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第一条“太公避地处”曾说:

常熟海隅山有石室十所,昔[姜]太公避纣居之。孟子谓“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者,此也。常熟去东海止六七十里,故谓之海滨。[11]78

由此可见,“东海之滨”正是指魏栩的籍贯常熟。《提要》列举魏栩的交游有“归庄、计东、冯班等”,并说他“直至晚年仍怀念瞿式耜等抗清名将”,而瞿式耜、冯班都是常熟人,归庄、计东则是常熟附近的昆山、吴江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这一点。

四是字号。由魏栩自署“东海之滨魏栩韩木氏”,可以知道他字“韩木”。又《提要》曾说他自谓“蝶庵魏子”,这个“蝶庵”从字面来看像是别号,但与其名“栩”在意思上又有关联,所以“号蝶庵”或“一字蝶庵”都有可能。至于前及“四如山楼主人”,以及《提要》另外还提到的“秋坡居士”,则自然都属于别号。

附带关于《清人别集总目》著录此集[1]第3册,2447,于作者全无介绍,则可以参酌补充。

四、 孙永祚(卷五,上册,第91页)

孙永祚,《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1]第1册,637。

按,孙永祚《雪屋二集》卷三有一首七言古诗,标题为《社中王兆隆、蒋畹仙与余同庚,后先登第,而余犹未遇,戏柬之》,并且正文开头两句云:“同学同庚复同里,少小才名同鹊起。”[12]521又陈瑚《确庵文稿》卷十二《同庚和白诗序》说:

虞山蒋南陔、毛子晋、孙子长、严孚文四君者,今之学为乐天[白居易]者也。读其集,有“我年五十七”之作。四君之齿适与之齐,乃相与后先属和,谓之《同庚和白诗》。[13]323

以上一诗一文,包括重出,共涉及五位“同庚”者——孙永祚(子长其字)、王梦鼐(兆隆其字)、蒋棻(畹仙、南陔其字、号)、毛晋(子晋其字)、严炳(孚文其字),他们都是“虞山”亦即江苏常熟人③其中王梦鼐享年只有四十五岁,卒于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所以《同庚和白诗》以及下述《以介编》中都不可能再有王梦鼐。另可参见拙作《〈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顾德基等常熟作家为主体》第二条其兄“王梦鼎”。。其中蒋棻,王崇简《青箱堂文集》卷七《礼部主事蒋公墓志铭》记其生卒时间最为具体——“生于明万历戊戌年[二十六年,1598]八月十有九日,卒于大清康熙癸卯[二年,1663]五月二十有七日”④王崇简《青箱堂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3册,第464页。此墓志铭亦见《国朝耆献类征》卷四百六十八,湘阴李氏刻本,第1a-4a页。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已经采用,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742页。《提要》卷四蒋棻小传(上册第61页),生卒年即可据此补充。而如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四十八《蒋母陈安人墓志铭》,称蒋棻妻子陈“安人卒戊申[康熙七年,1668]也……后于南陔之卒者四年”,这里“四年”应作“五年”,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中册第998页;同治《苏州府志》卷九十九《人物·二十六》“常熟县”蒋棻传称其“年六十卒”,则脱漏一个“六”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9册,第579页。,享年六十六岁。毛晋的情况比较特殊——本来出生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正月初五日,但由于初九日才立春,所以阴阳先生就把他看作上一年亦即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出生⑤参见拙作《清诗丛考——以毛晋等作家为中心》第二条“毛晋出生与年龄”,《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110页。。毛晋由此计算为“六十初度”的时候,“四君”中的另外三个人都有贺寿之作,而孙永祚五言律诗四首之一,首联云:“少与兄同学,相看并六旬。”蒋棻七言律诗二首之二,尾联云:“惭余谬侧同庚侣,著述慵疏止习禅。” 严炳杂言古诗,末尾云:“同庚互祝相先后,梅花一枝君占首。”①均见张宗芝等辑《以介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217册,第552页、第558页、第565页。s这可以与上引陈瑚该文并读。因此,所缺孙永祚以及王梦鼐、严炳的生年,可以知道正常也都应该是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

此外,关于孙永祚各个时间段的寿诗寿文也有不少。钱谦益《牧斋杂著》第二种《苦海集》有为其五十寿辰而作的七言律诗《赠孙子长五十,二首》,题注“丁亥秋”[14]87。“丁亥”为清顺治四年(1647),逆推孙永祚生年也正是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可以佐证。而其生日,则在秋季。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孙永祚《雪屋集》(初集)卷五“七言律”有一组《春怀七首》,据题注作于明天启六年(1626)“岁在丙寅”[15]444,而第六首起句云:“牢落年华三十春。”[15]445该年孙永祚实际上还只有二十九岁,这里的“三十”乃是一种泛言,同时也有强调自身失意的意思。

孙永祚卒年仍旧不详。《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曾提及“卒年八十(80)余”,如此依生年下数,其谢世应该在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以后。

附带关于上及陈瑚《确庵文稿》,同卷还有一篇为孙永祚而撰的《孙雪屋诗序》[13]318,据内容推测大约作于顺治、康熙之交,而为对应的孙永祚《雪屋二集》所未及收入。又《雪屋二集》虽然“梓行”于“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冬”[12]486,但目前所见其内部诗歌编年却只到“弘光改元”亦即顺治二年“乙酉”(1645)[12]546,不知何故。

五、 丹邱生(卷五,上册,第97页)

丹邱生,《提要》著录“清刻本,湖南省图书馆藏”《黄陵诗钞》不分卷,而作者不详其人,推测说:“常熟邓大临字丹邱,未识即是此人否。”

按,《提要》卷五十四著录有同名《黄陵诗钞》一卷,有关介绍说:

杜俞撰。俞字云秋,号黄陵散人,湖南湘乡人。所撰《元穆文钞》,先编为一卷,光绪十四年于成都自刻。又辑其诗,编为《黄陵诗钞》 一卷,光绪十五年自刻于成都。[2]中册,1903

又《清人别集总目》杜俞名下[1]第1册,683,除著录有单行本“黄陵诗抄1卷”“元穆文抄1卷”之外,还有一种四川省图书馆藏“光绪17年丹秋生成都刻本”“杜吟[?]秋诗文抄2卷”,注明“本书收元穆文抄1卷、黄陵诗抄1卷”。综合来看,在成都刊刻诸集的“丹秋生”,应该就是杜俞的别号。而所谓“丹邱生”,则是“丹秋生”的笔误,同时也是受了李白《将进酒》“岑夫子,丹邱生”云云的习惯性误导。因此,《提要》本条应当予以删去。

附带关于近年刚刚问世的《中国古籍总目》集部,别集类清人条目几乎都是照搬《提要》。因此,其所谓“清丹丘生撰”“黄陵诗钞不分卷”这一条(编号“集30213817”)[16]1063,自然也应当予以删去。

[1]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3] 朱则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顾德基等常熟作家为主体[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7(1):92-95.

[4] 陶元淳.陶子师先生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 杨钟羲.雪桥诗话[M]//雪桥诗话全编:第1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6] 江村,瞿冕良.陈璧诗文残稿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陆勇强.魏禧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2014.

[8] 陈秋芳.陈氏家族志[M].济源:河南济源陈氏文化研究会,2007.

[9] 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0] 冯班.怀旧集[M]//丛书集成初编:第179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1]龚明之.中吴纪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 孙永祚.雪屋二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3] 陈瑚.确庵文稿[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4] 钱谦益.牧斋杂著: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5] 孙永祚.雪屋集(初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6]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中国古籍总目(集部):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2.

猜你喜欢
集部清人总目
总目次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紫禁城(2020年3期)2020-04-26 05:19:48
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到《隋书·经籍志》“集部”看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
文教资料(2020年4期)2020-04-20 11:46:54
第36 卷总目次
论清人对红楼十二钗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
红楼梦学刊(2020年2期)2020-02-06 06:14:56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20
从目录学看古代文体分类意识的演进
《清人咏大石山诗》书法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
《郡斋读书志》子部与集部类目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