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芳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1994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而开启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1]。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印发,再次突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当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继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印发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中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2]。自2004年提出的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到2017年提出的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这14年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锐意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当下,全球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模式也深刻地影响到教育领域,为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3]。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如何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都引发了大批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4]。本研究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并结合部分高校一些好的做法,提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旨在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伴随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网络实践的深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制约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成效。
网络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载体,使得高校舆情发布的渠道变的更多、更便捷,学校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把信息传播给广大师生,但同时也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提出了新挑战[5]。我国高校开展网络舆情引导研究起步较晚,缺乏经验,管控力量较薄弱,尤其是面对新媒体网络的快速发展与冲击,致使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上存在诸多困难。这既与学校网络专业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匮乏的现实原因有关;也与高校管理者舆情处置观念认识不到位、处置方式被动,不能契合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有关。长期以来,在校园网络中,各部门工作者以明确的身份介入网络的少之又少,很多网络舆情发生后,高校管理者并非第一时间知晓,从而延缓了事情的解决,还有可能诱发进一步的网络舆情事件,甚至陷入“塔西佗陷阱”[6];不重视校园舆情规律分析,从大学生网络传播的实践来看,网络舆论存在少数人创造内容,少数人参与互动,大多数人浏览的现象,只有少数“网络中的活跃者”才是网络舆论的发起者、跟贴者和传播者。高校如何发现并发挥“少数人”的舆情引导作用,如何发挥主流媒体的舆情引导功能,如何融合两个舆论场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这些都需要高校教育者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推进。
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缝对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熟知政治理论、具有崇高的政治责任感,还要求懂得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还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一部分人因缺乏网络知识和技术,不能熟练地在网络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人虽然懂得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在有些高校里,甚至存在网络思政教育队伍与传统思政教育教学团队完全重叠的现象[7]。因此,缺乏一支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为较多高校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
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理念落后,必然导致教育方法与手段上的脱节。有的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等同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工作,花大力气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发布校内外新闻,开展系列网络文化活动,但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多是“红色”信息,内容上缺乏贴近大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生活、就业及交友等新鲜话题,形式上不能与学生形成很好的交流互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发送电子邮件等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而对大学生普遍运用的即时聊天工具,如微信、微博、博客、百度贴吧、论坛/BBS等育人平台却很少关注。当前,主动建设网络社区、深入走进网络社区是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多数高校未能主动建立应用广泛的互动式网络社区,对学生群体的网络互动社区和网络群体组织也不关注。因此,高校教育者无法了解学生的网上活动、热点话题、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等,与青年大学生的网络生存方式也无法形成有效对接。对于多数高校而言,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都面临着现实的严峻考验[8]。
在“互联网+”时代,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何依托新媒体、自媒体开展网络育人,已成为各高校必须要面对的新课题。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中国大学生每日使用互联网时长超过2小时,QQ、微信和微博仍然是大学生日常社交应用最主要的三大媒介。以微信公众号为例,据掌上大学 《2016年高校新媒体蓝皮书》显示,2016年校园微信公众号数量达到80000个,覆盖大学生数量3398万,在80000个微信公众号中高校非官方微信公众号52456个,占比为65.57%。相对于高校官微,非官微更加灵活,表达思想更加自由方便,目前高校非官微已日益成为大学生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高校应该利用这个新平台,有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思想引领,充分发挥新、自媒体在塑造大学生“三观”中的作用。少数高校因固守传统媒介平台,在推进新、自媒体时谨言慎行、瞻前顾后,滞后于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需求,不能前瞻网络社交媒介迅速迭代的发展,致使新、自媒体在高校育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难以发挥。
网络不仅仅是工具,其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10]。作为社会生活环境的网络,实际上是作为工具的网络的普遍化、日常化的结果。但是,工具可以使用,也可以摆脱;而环境具有“包围性”,环境的摆脱并非随心所欲。对于环境,只能自觉适应,主动深入。那么,当校园“牵手”互联网和高科技后,在“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究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哪些革命性的影响?以往我们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处的环境看作是一种校园生活环境,一种学校制度环境,一种精神文化环境,今天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已演变为一种信息技术环境或媒介环境[11]。这种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由各类互联网媒介不断创新演化、积淀和发展而来的网络社会环境。在网络社会环境中,大学生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表达意见和看法。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舆论主体、客体和网络媒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播、反馈互动、衍生发展的过程,充分把握校园网上的师生关系场所、熟人世界和陌生人世界三类媒介场所的信息传播特点与规律,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三类网络媒介场所的特点出发,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陌生人世界的释放机制和疏导功能,主动引导熟人世界的网上学生集体开展自我教育,有效运用师生关系场所开展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充分发挥各类媒介的独特作用和功能,从而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在“互联网+”时代,高质量的思政人才队伍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思政教育管理体制,思政教育团队主要由学校党政机关领导牵头,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辅导员团队、学生社团和学生党员代表等组成。从整体上说,这是一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比较过硬的队伍。但是,这支队伍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仍然不够。高校应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建立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还了解网络文化特点、掌握一定网络技术,以及能够在网络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这支队伍的构成里,首先要有一批素质好、教学科研水平高、能熟练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开展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其次,要有一批政治素质强、业务精、作风正,能通过微信、微博、QQ或网上评论等与学生在网络中就思想、人生感悟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交流的专兼职辅导员团队;第三,还要有一批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和思想理论素养,能及时通过网络监控及网络信息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并能及时沟通疏导,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答疑,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摒弃错误观点的网络管理人员团队。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把网络思政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进行谋划。要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选聘工作,把政治坚定、思想积极向上、熟知网络热点和学生关注点的优秀青年教师培养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要组织开展好网络思政教育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网络平台应用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总之,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网络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自媒体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新媒体、自媒体具有快捷方便、信息覆盖量大的特点,同时依托于QQ、视频、图片等方式,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因此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喜爱。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新媒体技术在高校中的普及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媒介平台上海量的、多元化的信息,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混乱,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缺乏与现实社会的融入,久而久之还会出现人际关系冷漠、自我封闭等心理与行为障碍。高校应从引导和自律两个维度,有目的地提升大学生新媒体、自媒体使用素养[12]:一是建设互动式校园网络社区,要能够实现手机客户端应用,让网络真正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交融;二是对大学生强化网络超越意识教育和网络全球意识教育,网络超越意识教育要求学生对网络世界中的信息能进行自主有效筛选,会理性分析外来错误思潮;网络全球意识教育要求学生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能考虑到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传播后对他人、社会和国家所产生的影响,能做到理性传播。总之,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发达的媒介环境中,高校要适时开展网络媒介使用素养教育,让大学生真正明晰“为什么要用网”和“怎样正确用网”。
互联网的应用,掀起了博客、SNS、微博、微信、虚拟现实等社会革新浪潮。信息时代进入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阶段,其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还在继续扩大。网络实践的深入,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了大量现实和理论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适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及时给予回应和解决。如,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条文来对自媒体进行规范与引导,多数高校缺少对大学生网上行为活动进行制度的规范等。随着网络实践成为大学生生活、交往、发展的新方式,揭示网络实践的特点、规律及其对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断发展深入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形态和新领域,正处在一个持续追踪和不断努力创新的过程当中,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实践和理论问题都亟待通过持续、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来解决。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定的实践活动,它发端于育人环境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深刻变化,也必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未来,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将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