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江夏学院,福州 350007)
高等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对人的行为模式养成以及社会交往结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意义;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思想阵地,在国家文化理念及民族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上也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腐败问题非中国独有,教育腐败中的高校腐败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反腐倡廉的重点。2007年,联合国发表《学校腐败:出路在何方》的报告,提醒各国必须高度重视全球教育领域的腐败问题[1]。文中着重指出,全球教育领域腐败问题严重——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非发达国家都存在着教育腐败现象,采取应对行动刻不容缓;教育腐败问题对学校和社会危害极大,必须加强对教育腐败问题的深层次治理。
高校腐败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五种形式:挪用、贿赂、欺诈、勒索和任人唯亲。而高校中所反映出的部分学生干部队伍世俗化,关系化,则是由以上几种腐败问题所衍生出的学生“腐败”问题。而这种以高校培养对象为载体的腐败对于高等教育危害尤为严重。学生“腐败”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干部甄选、团委学生会组织内部贪污或利用学校干部身份获得额外经济利益等。目前高校部分学生干部“腐败”现象折射出的与纯洁象牙塔印象格格不入的阴暗面令人触目惊心。而如何清楚的认识并预防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的腐败问题,不仅需要从社会深层次认识其危害性,更要从制度上、思想上着手建立更为清廉的学生干部队伍。
“腐败”一词来源于生物学,表示寄生在生物体上的腐败细菌,把生物体作为自己的食物和寄居地进行占领,最后消灭的过程。而高校学生干部“腐败”无非是学生干部通过自身能力和努力之外的权力或关系,为自己谋取本应属于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因此,我们应当更为清晰地界定学生干部队伍的腐败及其表现形式。
学生干部的选拨作为学生干部队伍形成的源头,类似于公务员队伍遴选初期,选拔过程的透明性及规范性是队伍廉洁自律的保证。然而,目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形成初期就已经存在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为了能让子女在学校受到重视或在教育中受到优待,有些家长不惜一掷千金,请客、送礼之风愈演愈烈。各种形式的贿赂对教师产生巨大的道德冲击,这些社会乱象也屡见报端。
对于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其人格已经基本成型,对待送礼获得好处早已司空见惯。利用家长的人脉关系、家庭经济或地位优势,获得大学学生干部职位屡见不鲜。一旦用人唯权或钱的潜规则形成,必然导致学生队伍出现模仿式的攀比。“我爸是李刚”式的思维所带来的道德冲击不仅是对公平公正的公序良俗的否认,也无法形成独立而自信的人格。
少数学生干部权力过大,过于集中,造成了部分学生干部已经按照一定的行为模式在逐步尝试拥有“权力”、 体验 “权力”及行使“权力”。例如,以班为单位形成的班委,利用手中职权使自己获得各种物质和荣誉上的利益。目前,由于班长或团支书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独断专行、利用职权、任人唯亲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干部在班级形成影响力,同时作为班委还容易导致与其他同学产生疏离感,最终不利于班级团队的建设。
团委、学生会和社团等学生团体,如果没有明确章程和管理细则也极易成为“腐败”的温床。部分学生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在采购和举办大型活动中吃回扣现象也非鲜见;而利用自身学校资源的优势大行社会潜规则,拉帮结派、以公谋私,这都与建立学生组织的初衷相违背。这些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对于学生人格形成尤为不利。
学生干部“腐败”常常呈现与某些具体事件和特定时间节点密切关联的特点,如助学金评定,奖学金评定、入党推优和两委换届等过程中学生干部“腐败”现象频发。目前学生干部“腐败”也呈现一些新的表现形式,性贿赂作为一种贿赂形式一直被媒体关注。而个别学生利用姿色对某些教师进行贿赂获得升学或就业的便利,在高校研究生招生和博士招生中时有发生。目前高校学生干部的不正之风正处在一种逐步蔓延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以老带新过程中,初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对大学尚有神秘感和神圣感,然而经由学长或学姐一番点拨,便学会如何送礼、走偏门。这种现象看似寻常,却又为害甚广。如何杜绝这些“腐败”现象需要我们在对社会现象反思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完善的防腐机制。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2]。”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注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辞海》解释为“清廉,清白”[3],廉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的教育任务之一。2007年3月,教育部根据党中央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精神,下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的文件。强调全国高等院校要从2007年起,全面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断增强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4]。有鉴于此,高等院校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切实开展学生干部的廉洁教育,消灭腐败的温床。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之所以在反腐方面很成功,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民的反腐意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源头上杜绝贪污腐败的发生,他们对公民的廉洁意识的教育值得我们高校学习[5]。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宣传反腐倡廉知识,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权力观;树立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方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滋生。在理论学习上要多与实际相结合, 切忌讲大话空话;与学生交流中,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真诚对话,了解学生动态,体察学生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了解学生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健康的学风建设。
监督是切实实行各项制度、遏制腐败现象的有效保障措施之一。要从根本上预防并治理高校学生干部“腐败”,不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更要加大高校内部的监督体系,完善监督制约制度,规范学生干部选拔环节, 切实做到任人唯贤。作为辅导员和教师,要在制度规范下做到知人善任,切实做好学生干部团队的创建,做好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团队精神树立,为实现干部队伍的廉洁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明确监督重点,加强对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学生干部的监督;把涉及到班费,社团经费、助学金与奖学金的重点部分和关键环节作为重点监督对象,有效地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高校中存在的管理规定十年如一日的现象不在少数,如何将学校具体情况与理论结合进行制度创新任重而道远。对于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案例,学校应组织有针对性的教育,就出现的问题做出反思,及时发现制度上的漏洞, 进行完善,使制度更加的规范,更加的健全,避免给一些“腐败”学生干部“钻漏洞”的机会,让监督制约机制成为“腐败”学生干部不可逾越的坚固堤坝。
从目前来看,国内的各所高校对学生干部“腐败”问题都有所认识,但是重视的程度仍然严重不够。各大高校并未出台关于如何处理学生干部“腐败”问题的相关文件,而我国法律也缺乏相应的法规,因此造成了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干部的“腐败”行为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地予以教育。教师的纵容不但助长了学生干部“腐败”的势头,甚至会导致某些学生干部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各大高校应当重视学生干部“腐败”行为的蔓延,安排相关职能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有关学生干部“腐败”行为的处理办法;同时指定相
关的监督部门负责核实学生干部“腐败”行为。对学生干部中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拉帮结派,争权夺利的行为,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学生干部的身份,并做出相应的教育和处罚,通过实际行动来有效治理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腐败”现象。
高等院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结合校园文化阵地和校园人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努力营造出一种廉洁自律的学习环境。同时要严抓师德师风建设,在日常工作中要以身作则,坚持从严治教,从廉治教,给各级学生干部作出表率和示范作用。让学生干部在教师日常一言一行的实际行动中受到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自觉用廉洁教育理念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总之,高等院校学生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对象和重点是学生,但是教师在其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发挥教师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加强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有效的“廉洁”监督机制,坚决杜绝高校“腐败”现象的滋生,营造良好的高校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明明. 高校腐败的社会危害性及其治理[J]. 武陵学刊, 2011, 36(1):136-138.
[2] 熊 英, 陈俊乐, 赵 珊. 基于党建视角的大学生廉洁教育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 (6): 109-111.
[3] 陈学凤, 高校学生干部廉洁教育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J]. 天津电大学报,2015, (3): 73-76.
[4] 刘梦飞.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创新思考[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5): 172-174.
[5] 刘 博, 韩旭峰, 邓 斌. 高校学生干部廉洁教育现状及对策[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 33(5): 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