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继红 刘战旗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基础的知识体系(包括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的服务系统等);二是专业的方法体系(包括三大直接的工作方法和几个间接工作方法);三是基本的实务领域。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按人群领域和机构领域来划分,目前主要有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等不同领域社会工作。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因为课时的有限性,我们将主要社会工作实务整合为《社会工作实务①》、《社会工作实务②》、《社会工作实务③》三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社会工作实务三门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前面几个学期已陆续开设有《社会工作概论》、《自我认识与沟通技巧》、《社会工作职业伦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福利政策》等专业方法课程。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结束后,学生即将开始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所以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整合性课程,更注重学生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的实践、内化和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训练,更注重多种专业方法和技巧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整合运用,为接下来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做好准备,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实现课程目标,在进行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中,更适合运用“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
“团队—体验式”模式遵循“在真实的服务环境中学习,同时实现服务与学习的双重目标”的原则,是一种强调发挥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优势、注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的教学模式。“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突出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突出团队的合作,包括教师团队的合作、学生团队的合作、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以及学校和行业的合作。团队合作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开放包容。团队的合作可以弥补个人实务经验的不足,依托团体的力量,彼此相互鼓励和支持,达到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学校和行业共赢的目的;第二个特点是强调体验式的学习。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代表——美国的大卫.科尔布(Kolb,1984)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他提出了“体验式学习圈”,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应用”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做”进行学习,学习那些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体验之后的“深入思考”,培养批判反思的精神,然后,反思之后的“概括、提炼”,最后又“应用”到后续的实践之中。这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升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建立一支来源于学校和行业的专兼职教学团队,进行合作教学。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师团队由三位校内专业老师和多位行业兼课老师组成。首先,团队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共同规划课程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确定课程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根据团队教师不同的教学研究专长分解教学任务。第二,根据团队教师不同的服务领域,与行业建立项目合作机制。第三,在课程实务环节教学中,采取双督导(专业任课教师、机构专业社工)制,督导的形式是集中督导和个别督导相结合的方式,督导的地点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放在学校,也可以放到机构进行。机构专业社工协作配合教学,专业老师和学生配合机构专业社工实施项目服务,所以课程实训完全是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实务技能,也能促进教师个人实务能力的提升。专兼职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探索行业实践经验,推动行业的发展,也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专业与行业的合作提供依据。但是对老师来说,比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团队体验、学习的形式进行。首先,按班级组织学生自愿自主成立学习小组,也是任务小组。每3—4个学生建立一个小组(为学生外出的安全考虑,建议不同性别的学生搭配),3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各大组、小组各自荐或者推荐1名组长,负责组织、管理、联络、协调等工作。第二,在整个课程实训中均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每个小组精准服务于一个家庭,每周有跟进服务,有痕迹管理,有服务档案,有督导跟进,课程结束前有过程展示和总结汇报。第三,实务的督导根据不同的项目按大组或者小组进行。第四,小组成员的最终成绩由老师团队赋分和学生团队赋分,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并各占不同比例。专业老师主要考核考勤、课堂学习、作业、分享、课程总结汇报等,行业督导主要考核具体服务情况和服务文书档案管理等,学生团队主要考核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参与的程度。各小组成员在团队中有分工也有合作,有相互支持,也有过争吵和埋怨,经过磨合,积累了团队合作经验,锻炼了学生在团队中工作的能力,更懂得尊重和包容,为接下来的顶岗实习工作和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基于学生专业基础课程、方法课程全部完成的基础上,如何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论、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服务领域和人群中去,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必须要放到真实的场景中去学习,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在真实的服务环境中学习,同时实现服务与学习的双重目标”。课程目标是将所学知识技能在真实的服务环境中应用,提升社会工作实务能力。课程设计按照“服务学习规划——知识理论储备——服务实施体验——效果评估总结”的框架来开展。课程的实现依托与多家社会组织合作。课程实践的任务目标为3—4人为1个小组,每个小组服务于1个家庭,每组每周约服务2次,6周完成不低于10次的服务;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过程中建立详实的服务档案,学期末在社区环境中完成服务学习总结汇报。课程总体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大概5—6周的学习是在学校、课堂进行,主要是服务学习规划和知识理论储备。一是了解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进程、实践要求和考核方式;二是联系机构、社区合作伙伴,参加服务学习课程协作会议;三是了解社会工作通用过程、社会工作常用手法、各领域基础知识和理论、各领域服务内容、方法等。第二个阶段,大概8—9周的学习是学生进机构、进家庭提供直接服务,要求按照通用过程模式的步骤进行,重点在专业关系的建立、需求评估、服务方案设计及服务的提供,每周于固定的时间学校老师的督导和机构的督导及时跟进。第三个阶段,最后两周进行总结评估汇报,包括:服务档案的整理、服务数据的统计、汇报总结联谊会的筹备、实施,邀请机构负责人、社区负责人及服务对象参与总结评估工作。每一项任务都是一次实实在在、有督导的训练。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包括知识教育、技术教育和价值教育几个部分组成,其中,价值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学生进入服务对象家庭时,如何践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师生们经常在督导分享中共同探讨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关系以及如何把握这个度的问题。当“我们进入家庭时,家长早早地做好了准备,很热情地留我们一起包饺子、吃饺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办?”“爱好书法的案主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幅画,一定要送我们作为纪念,我们要不要收?”等等,同学们在纠结、在思考、在讨论、在成长,不断实践、反思、内化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坚守社会工作职业操守。“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在服务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感受,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结合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思考,组织学生在团队督导时做开放式的分享,从而通过分享和交流,使学生的专业价值观不断内化和专业认同感不断增强,愿意投身于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情怀,从而为专业对口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通过“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学校专业老师和机构专业社工的督导甚至直接引领下走进了真实的服务对象家庭,做了一个个真实的个案,策划、实施了一系列真实的小组和社区活动,尝试把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服务结合起来。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学会如何与服务对象及其环境建立关系,也在真实的环境中遇到了现实的困难并学会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学会了怎么去争取资源、整合资源,还学会了如何建立档案、进行痕迹管理,如何进行服务项目的评估、展示和汇报。同时,学生对服务群体、对专业有了更多的思考,正如一个学生在精神康复领域实践后总结的“我的看见:只有在服务中才能得到对群体、社会工作者作用的认识。认为社工主要是陪伴者、评估者、治疗者、建设者。只有在服务中才能更好地看见,如为服务对象重构积极的叙事。将自己的经历置身于大背景中,从职业生涯、研究项目、行业发展再回到具体的课程实践”。实务能力的提升和对专业的思考,为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采用团队合作教学的方式,团队教师来自于不同的教学研究专长、不同的年龄结构,行业的督导来自于一线、来自于各个不同服务领域,“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个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尤其是实务经验的不足。在团队的体验中,整合教学团队资源,彼此分享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成果,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和实务水平,真正形成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
“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教师团队的合作、学生团队的合作、老师和学生的合作以及学校和社工机构的多重合作教学,穿越空间的距离,与行业亲密接触,培养了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协作能力,发挥了1+1大于2的效果。通过合作的过程,师生之间有了更多默契,彼此的距离拉近了,沟通和交流也更多了,真正的教育就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为培养知行合一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人才和开展专业社会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作机构的选取要特别慎重,选择有使命、有担当、有专业督导能够持续跟进的社会工作机构;二是学校专业老师自身的实务能力需要不断增强,能够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能给学生实际的指导;三是学生的安全和社会适应问题,特别是安全措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