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部绍明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得到迅猛发展,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1]。在互联网思维基础上推进信息化发展,也是传统的殡葬行业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各行各业都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大环境下,一些殡葬单位领导和从业人员认为传统的殡葬行业不需要进行信息化发展,没有认识到殡葬信息化的重要性,没有将殡葬信息化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工作中往往只是被动应付,没有任何主动性、积极性可言,从而严重阻碍了殡葬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殊不知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化的发展已成为殡葬行业发展的必然,如今,众多殡葬产品、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殡葬信息化是殡葬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殡葬服务过程的人性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不断提高服务、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殡葬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竞争力的过程[2]。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殡仪馆/单位在开展殡葬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深入了解殡葬信息化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领导或工作人员认为,殡葬信息化就是殡葬工作中将纸质文档电子化、人力工作计算机化,由原来传统的办公变成了网上办公而已,造成了对殡葬信息化简单狭隘的理解。另一方面,殡葬人员的素质不高,对自身行业的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了解很少,认识不足,也就更谈不上进行殡葬信息化发展。
大部分殡葬单位由于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够或其他原因导致现代化设施不全,仅配备简单的殡葬业务管理软硬件,少有门禁管理、RFID、GPRS、监控管理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即使有部分单位配备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其功能也相当有限,仅仅是对服务项目的简单信息化管理;相当一部分的小型殡葬企业,因业务量小连基本的殡葬管理软件都没有配备,业务办理和管理仍停留在纸质档阶段,根本无法满足开展殡葬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殡葬服务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殡葬管理单位、殡仪馆、服务公司还没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局限于口头、纸质宣传期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就是无纸化办公都无法实现。
宏观上而言,目前为止,全国没有对人的死亡信息有一个统一的录入管理系统,也就意味着人的死亡信息不能像人的出生信息、婚姻信息等一样来进行实时登记和管理,客观上导致了人死了还领着退休金等现象的存在;微观上而言,目前绝大多数殡葬单位管理系统仅限于局域网模式,业务流程、事务管理还停留在从业人员操作层面,很难和家属、客户互通数据,导致家属、客户无法实时地参与到殡葬活动中来。殡葬“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阻碍了殡葬单位与家属客户、殡葬单位与单位、殡葬单位与主管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阻碍了殡葬服务人性化的发展。
一方面殡葬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其他行业偏低,从业员工学历大都在初中或初中以下,殡葬管理领导干部大都年龄偏大,信息化意识薄弱,造成了殡葬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仅有极少数人愿意从事殡葬行业,绝大多数人对殡葬从业人员避而远之甚至歧视。另一方面殡葬从业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感,不愿对外提及自己的工作,觉得这是一种低下的工作、没有脸面的工作。以上造就了整个殡葬行业人才缺乏,专业素质低下,更不用说实现殡葬信息化了。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推进殡葬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们对“互联网+”和殡葬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殡葬的关注度、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殡葬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3]要想促进殡葬行业信息化发展,首先需要提升殡葬行业从业人员自身思想认识,转变领导观念,从上而下将殡葬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推进殡葬信息化管理,争取早日实现“数字民政、数字殡葬”。
殡葬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内容多,资金需求大,一方面殡葬企业和主管部门要利用各行各业信息化发展契机,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在殡葬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合理调度人力物力,科学调整部署,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情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因为当前资金限制而缺乏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布局。在这方面,也有少数殡葬单位已经踏上了殡葬信息化的崭新道路,诸如为加强遗体管理安装相应的门禁系统进行技术跟踪;建设大型的宣传网站,建设公益性PC端和移动端的祭祀网站等;或者设置电子屏幕查询系统,开通服务指南、收费标准、服务项目的查询等。
建立和完善殡葬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殡葬信息管理的重要途径,基于“互联网+殡葬”,利用云计算、云服务器等信息手段来实现殡葬客户、殡葬企业、政府部门网络平台互通、数据信息共享,组成一个完善的殡葬服务体系,实现殡葬管理部门、殡仪馆、服务公司、公墓等的网络互联,对殡葬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合理利用,实现殡葬管理的科学性。此外,殡葬信息还可以与其他行业或部门进行共享互通,如社保、公安、卫生等,简化民众办事手续,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4],民众通过社区网络即可向殡葬管理部门咨询政策,提出反馈服务意见、建议等。
员工是企业单位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别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更是不可或缺。要想做好殡葬信息化人才建设,首先要冲破禁锢,企业、单位输入新鲜血液,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信息化殡葬专业人才,优化殡葬行业人才结构。其次,加强和重视现有员工的专业素质培养,采用诸如聘请专家讲座,开展行业培训、前往专业院校进修学习等方式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再者,从政府引导出发,加强对殡葬从业人员的“厚爱”,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殡葬从业人员的认可。最后,殡葬从业人员也应积极学习,提高自身信息化素质,从心底里敬爱自己的行业,被殡葬行业认可,被社会认可,为殡葬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任何人都必须面对死亡,殡葬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当今信息时代,合理利用互联网+殡葬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殡葬信息化体系,才能提升殡葬服务理念,提高殡葬服务水平,满足殡葬活动参与各方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