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创作方式对影片风格与类型的影响

2018-03-28 14:40
传媒论坛 2018年16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创作艺术

(大庆电视台文艺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导演的创作方式是当前影片课题中研究热点,不同的导演所创造或制作出来的影片的类型会有所不同,其蕴含的风格也会带上自身的标签。本台在对中国影业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后,围绕着导演创作方式的影响做出了相关讨论。

一、不同年代的导演创作方式及其创造的影片之间的个性化特征

1913年中国第一代导演郑正秋与张石川合拍了短片《难夫难妻》,由于当时的年代和拍摄条件限制,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二位导演在创作方式上基本是就地取材,结合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自我思考后进行艺术加工和还原,风格上是较为简明的,主题上也反映了那个年代社会主流所弘扬的反封建思想。这个年代的导演及其创作的影片大体上是从传统舞台戏剧汲取经验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注重体现影片的社会作用和教化意义。总体而言,在第一代导演群体中,存在的个性差异较小,拍摄手法和创作类型基本一致,导致其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同小异。影片的发展和创作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导演群体由第一代导演的学生构成,如沈西苓、蔡楚生、郑君里、袁牧之等。这一代导演群体对传统影片创作方式进行了继承和改进,在艺术创作和影片风格类型上,他们不仅带着“戏剧意识”更注重写实主义的发挥,不再只是在影片情节上追求戏剧化的结果,如故事悬念,冲突等程式化方式。一定程度上,在这一代导演身上,我国影片的风格和类型才得以正式确立概念,开始显现出差异化特征和价值。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影片也迎来了第三代导演的到来。在这个阶段的导演创作方式是对第二代导演的写实主义进行了延伸和发展,影片的风格也是基本遵循现实主义原则,以此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本源,并深入地展现影片中的矛盾冲突,对影片的风格进行了一些有意探索。尤其是在经历特殊时期后本停滞不前的影片业开始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导演素材开始遍及各民族、各地方和各自的艺术理念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第一批学术派导演,即经过正规系统学习的导演群体,主要由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电影学院的学生构成。这一代导演群体创造了中国影片业的黄金年代,他们的正式提出了影片应脱离戏剧,应有独立的艺术创造方式,致力于追求质朴和结构开放,因此其创作的影片的中心主要围绕着农村。他们为当时影片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影片作品的视野进一步开放,艺术经验也更为深厚,力求“新”,去除“旧”,从凡人小事中去挖掘社会意义和价值。因为这一代导演的艺术环境与之前三代人略微不同,因为他们的艺术创作往往是理论结合实践,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他们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延续,也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之间的制约,是真正在创作创造影片中人物的行动。上文中讲到第四代导演在影片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其中的“下”就是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北影毕业的年轻导演。这一批导演因为舞台是出于改革开放的年代,因此其创作方式,无论是选材、叙述、人物刻画、音画处理等方面都追求独特,蕴含着强烈的个人特征,其产品也都打上了鲜明的个人标记。这一批导演群体的队伍不庞大,但给中国影业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例如张艺谋、陈凯歌、吴小中等。1990年导演群体中开始产生“第六代导演”的说法,这一代导演发动或经历了影片文化转型。导演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和自我素养的培育,这一代导演生活在城市,毕业于专业学院,未曾经历文化变革之痛,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诉求与之前的导演群体完全不同。他们对一切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对艺术创作中传统部分进行有意剥离,逐渐接受影片从神圣艺术走入日常生活变为文化消费产品的境况。因此这一代导演的创作方式导致其影片出现极度追求影像本体或写实形态,关注草根或直接顺从于商业,对传统进行抗拒,对社会主流进行归纳。

二、不同地域导演创作方式对影片的类型风格的影响

首先地域的划分,从空间上可以分为国内、国外;国内又可以细分为东北、西北、华中、沿海等区域。最早对导演创作方式及影响进行研究的是外国电影界,那时我国处于建国时期。他们认为导演对影片作品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导演的创作艺术主要由导演风格、导演习惯和导演追求构成。但也有相反的声音出现,例如美国学者认为:导演风格是影片媒介中艺术的各个层次相互影响创造出的一种构成。同样,欧洲学者也认为:“影片的风格特征来自机位、动态、人或物体的并置、光效、声效,还有后期制作的共同组成”。甚至于提出“形式就是风格”的观念。分析上述理论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建基于对外国电影尤其是类型电影的风格分析,而当时外国电影尤其是资本主义市场电影受到制片人制度的影响,导演的个性及导演风格对电影的影响甚微,因而上述风格理论实际上并不适用于所有电影。同一时期,中国影片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不论是外国的英模型影片,还是好莱坞等输出国家文化的影片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期才进入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期的中国影片大多是与传统戏剧方式相结合,因此与国外相比不单纯是地域文化上的差异,而是影片业历史发展上的差异。改革开放后,新一代的导演逐渐向西方靠拢,有意识的学习先进的艺术创作模式和手法,中西结合更为常见,导致创作方式的多元化和合理化,使我国影片的类型和风格愈发丰富。从国内方面来讲,各地域的民族风情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各地域的导演艺术创作时不论是观点还是表现手法都有不同,追求的艺术情怀也不同。例如在东北地区的影片主要的选材集中在农村、草根,表现的艺术追求基本是轻松诙谐的氛围中带着一点社会思考。而西北地区因为地域环境出于高山黄土,选材不拘泥于某一村而是整片地区,通常导演通过影片传达的是对地域风情和淳朴人性的展示,影片主题和风格大多是纪实。华中和沿海地区,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红利地带,接受和更新影片文化的速度较快。因此导演在题材和选择上更为丰富,在拍摄手法上也更为大胆,基本能够完全表达自身的艺术主张和保有完整的艺术创作性,其影片风格和类型更具有多元化和差异化。

三、导演运用现代化技术创作方式对影片类型和风格的影响

导演或是影片都离不开光、音、电的发展支持,而导演对三种元素的运用方式和配置结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影片作品。不同时代的导演作品基本上经历了从无声影片到有声影片,从黑白影片到彩屏影片,从2D向3D、IMAX以及VR的过程。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为导演创作方式带了更多可能,同时也让影片作品的品类得到了补充和丰富。换言之,导演创作工具中的重要组成就是现代化技术,例如早期运用的电脑成像技术,到现在逐渐推广的每秒120帧成像技术,都使得导演的创作能够更好展现,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可能和支撑。在早期没有足够的现代化技术时,导演的创作方式往往是采取简化或者虚化自己的需求表达,影片中主要靠“意会”的形式展现内容。影片的内容和风格类型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影片业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光源方面高清4K已逐步普及,在音质方面各种高清无杂质音频设备不胜枚举,包括镜头方面,无人机航拍更加便捷,为导演的创作重心能够有效发挥提供了无限可能。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导演在创作方式上,包括创作后的管理上都有大量繁复的工作去完成,现代化的技术出现就是为了解放其有限的精力,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艺术设想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来。在将来,这一趋势会愈发明显,因此探讨导演的创作方式对影片风格和类型的影响时,现代化的技术环境是必不可缺,必须纳入思考的一环。

四、结语

导演的创作思维、能力的规划配置不同,就会使影片的结构、类型和风格产生差异。本文在长期的影片研究中发现,影片是对当代社会思维和模式的一种艺术反映,更是导演自身对社会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但由于个人见识具有一定局限性,未能对导演、影片的探究做到深入浅出、面面俱到,仅以此文供同行参阅。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创作艺术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