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 营
(佳木斯市广播电视台,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在新媒体发展的驱使之下,新华网新版自2015年开始正式上线。值得期待的是,新华网新增了“动新闻”制作,使原本平面、静止的新闻开始“动”了起来,加强了新闻的可视性跟可读性。“动新闻”属于融合报道中诸多形式的一种,它通过动画模拟技术重新还原新闻场景,吸引了广泛观众的目光。“动新闻”属于技术驱动之下的融合新闻形式,它的使用跟推广,在社交媒体时代下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发展和定位方向。
“动新闻”在3D模拟技术驱动下,通过动画和三维图片等形式再现的全新操作理念。它凭借3D技术把重现新闻发生的模拟场景作为主线,同时再附加上现场照片跟旁白以及音效等元素,通常以模拟事件过程中的主要场景为主,具有互动性跟可视性以及娱乐性等特征。正如当今社会中流行的数据新闻一样,“动新闻”亦属于新闻可视化中的一种,是融合了现代信息科技和数据化制作等应用而产生的播报新闻的方式,在叙事表达和新闻真实性等方面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新价值。换句话说,“动新闻”跟数据新闻象征着融媒时代下新闻叙事的两大主要方式。数据新闻注重统计与数字,缺乏事件跟人物节奏,使人难以体会到情感跟温度;而“动新闻”在真实的模拟场景中把新闻故事再现了出来,具有一定的情感性。
尽管“动新闻”早已出现了一段时间,可是一直以来其并未真正发展起来,最近这几年由于3D虚拟技术不断地发展,再加上融媒时代的到来,“动新闻”这种新型的融合新闻操作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
尼尔在《娱乐至死》这篇文章中曾提到类似的话:“我们所处的电子传媒时代,文字语言的力量似乎逐渐变弱了起来,而视听方面的力量正在逐渐增强。”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多数的消费人群开始寻求感官方面的刺激,“有图有真相”开始逐渐成为了朝着信息消费功能主义倾斜的最主要证据。“动新闻”凭借生动的视频跟动画等方式把新闻直观地呈现在群众面前,使受众群体的窥视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最原始的一种娱乐方式就是故事。通过叙述情节我们可看出叙事人跟倾听者间的感情,发现他们对故事内容的关注。“动新闻”可将新闻过程跟主要的场景生动真实地再现出来,相当于为公众讲述了一个鲜活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如今,这种手段无疑是最吸引人眼球跟目光的。
社交媒体的出现导致“大众主语权”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公众由“知情权”发展到“话语权”,其“在场意识”可以说是在逐渐加强。公众越来越觉得他们不仅要“在现场”还要有所质疑,实时跟进事件。而“动新闻”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回到新闻现场为基础,把新闻情境重现在大众面前,使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且这样一来也从一定意义上达到了他们“在现场”参与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融媒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越来越多的尝试运用“动新闻”体现新闻事实,进一步将新闻现场还原出来。例如亚泰动新闻“伊哈洛飞抵尼日利亚,备战国家队友谊赛”这篇文章,应用了2D、3D的动画方式把伊哈洛上赛季的精彩赛事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脚本采用的语言也是风趣幽默,再加上欢快的背景音乐,使得这条新闻的报道变得极为形象生动,充满激情。
新华社“动新闻”真正意义上得到广泛关注还是在东方之星沉船事件里运用3D动画形象展示英勇救人的画面跟细节。在社交平台中,这条“动新闻”一经发布便得到了上百万的转发跟评论,很多的新闻媒体APP也相继转发起来,甚至美国的NBC也跟新华社取得联系想要付费播放。自此以后新华社又在关乎人们日常生活和美好品德等方面的事件报道中相继应用了“动新闻”的形式。
现阶段,新华社“动新闻”团队仅有两人,一旦确定好主题,全部的创意跟脚本都由他们2人负责。完成分镜草图以后,详细的制作就交由北京的中视瑞德文化传媒公司,完成产品后再由新华社的新媒体中心负责审稿跟签发。因为选择的是外包制作,在数量跟质量上均有需要提高的空间。
《新京报》重视“动新闻”的直观性跟可观性,在风格上力求诙谐轻松,在实效上要求迅速及时,望凭借高点击率的原创新闻视频来提高《新京报》的知名度。《新京报》最开始选择尝试“动新闻”是在2014年,最开始是一名文字记者在动画师跟画原画的实习生协助下,把脚本写作跟分镜头的初步假想给构思了出来,花费3周整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则“动新闻”即《如何成为广场舞绝顶高手》。
《新京报》中的“动新闻”大多数是社会新闻,像《3D:小伙结婚半年得知“怀孕妻子”是男人》等,另外还有的是具有科普精神的实用新闻知识,例如《北京雾霾到底为啥如此严重》等。推行“动新闻”不仅利于吸引受众群的关注度,且更重要的是为《新京报》顺利转型创造了有利的注解。
在制作“动新闻”方面,现阶段的《新京报》主要还是以外部制作团队为主,不过在分镜头跟脚本方面,则由报社相关团队全权负责,凭借着团队“脑洞大开”的另类新颖头脑风暴跟各式各样的创意,最终达到话题制造等目的。因为《新京报》在网络渠道上并没有足够明确的优势,它需要依靠优酷等这些视频平台,所以它注重短小精悍,力图把视频掌控在3分钟之内,日均5-7条的更新频率。
该模式的“动新闻”主要通过真实的影片和专业的配音,再加上3D动画来还原新闻现场。《苹果日报》最开始多被运用在社会新闻报道中,以此把社会事件夸大再现出来。《苹果日报》具体的操作流程为:先确定好“动新闻”题目,一般都是在当天新闻采访中获得;其次把台词跟脚本一一确定好;团队中的管理人员跟相关技术团队需要花费大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脚本绘制内容部门的相关技术人员需要10至15分钟的时间来绘画分镜草图;当主管看到草图后会给出一些建议,并花费5分钟左右的时间跟导演和剪辑师以及音效师等进行商榷并达成一致目标,通过商量形成雏形之后再分别开工;导演按照分镜草图跟新闻词稿模拟动作以便摄影机抓获3D人物动作,模型的设计师分别按照分镜草图寻找与之一致的服装和配饰以及场景等,当一切成型后壹传媒动画再将成型的动画新闻提交给质量团队来查看和审核新闻质量,当审核完毕最后再交给《苹果日报》中“动新闻”的团队。通常来说,看似几分钟的“动新闻”视频自选择题目开始到完成制作的时间会维持在90分钟内,就团队来讲他们日均会制作数十部的“动新闻”。
总而言之,“动新闻”是技术驱动之下诞生和出现的新闻产品,它包含了当前社会存在的诸多新闻生产元素,把图片跟视频有效结合在了一起,让新闻跟以往相比更富个性化跟立体化,与此同时它的出现也跟融合新闻生产的集约化跟社会化发展方向相一致。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动新闻”跟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完全不同,它在融媒时代下更具范式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