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水仙
(休宁徽匠学校,安徽 黄山 245400)
专业的设置是有职业学校做出的,但不少中职学校并未对目录的设置开展了全方位考量,科学定位。其培育目标虽是高素质的技术实用性人才,但并未注重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有效对接与融通。数学往往被看做基础性学科,是多种专业学生必须的基础科目,其通用性是其最主要的特色。此种定位是数学课教师只考虑了数学的教学问题,与专业课的学习割裂开来,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课作用不大,自己完全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但数学对各种专业的支持是非常大的,数学知识的欠缺与缺陷导致学生专业技术的学习过程中遭遇了瓶颈,课程相互协同性更差,支持度降低。[1]
当前,职业教育尚未完全脱离老师宣讲、学生成为知识接收器的传统教学路径。教师依据教材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成为知识的搬运工,对于数学定理与抽象概念只是泛泛一般的讲述,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翻转课堂介入的较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较低,对课堂的参与度不够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积极性被逐步消解,数学与专业课的对接化为空谈。[2]
中职学校专业众多,每个专业对数学的要求是不同的。但数学教师规制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一模一样,甚至在期末考核时也是一张同样的试题。这导致数学的基础学科性质是其与专业性对接的特性不太明显,其对专业课的支持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的作用当时难以显现,这种隐性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不重视数学课的学习。同时,伴随着科技强国与质量强国的实施,技工人才的需求大增,职业学校大多缩减了文化课的课时,学生文化底蕴深受影响,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力,数学教师教学的难度无形中加大,教学质量遇到很多挑战,与各专业的对接更加艰难。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大多是数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对各种专业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更难谈上对数学课与专业课的链接与对接。加之,职业学校的定位是职业技能的培训与提高,学校大多十分重视专业课的讲授与实践培训,忽视文化的教学。对专业课教师加大了经济与精神的奖励,而对数学等通用课的教师奖励较少。这样激励机制必然使数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大打折扣,提升自身业务的内生动力不足,对数学与专业课的对接关注度大幅下降。[3]
职业教师的考核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现在取消统考政策了),学生的成绩高低成为其奖惩的主要指标,而非采用科学、有效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评方式。成绩只是反映了学生的知识习得状况,而职业学校的目标是把数学知识转换为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为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一种发展通道。这样人为的把数学与专业课的教学对接疏离了,不利于学生职业技术与技能的迅速提升,难以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提供新的力量。
“用户思维”是指以用户的高质量体验为核心要义,引导用户在使用产品与服务中彰显个性,体现与众不同的“我”,让自我的价值充分展现,这是现代社会产品提供者与享用者之间的一种关系重塑的重要体现。“用户满意,用户价值实现才是最好的产品。”诚如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我们在一定视角下,也可以把它看做向广大中职学生提供一种文化产品。为此,中职数学老师作为一个文化产品的提供者,要以学生的专业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引导学生体悟数学教学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效连接线,体验数学对专业课学习的必要性与助推性,在教学中让学生愉悦的接受数学知识,获得情感共鸣,认识数学的价值,让这种工具性学科具有人文的厚度与温度,打造学生交口称赞的高质量文化产品。[4]
我们提倡中职数学与专业课学习相对接,实现有效的链接,首先是通过教学方式与模式的变革,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职业的发展夯实基础。数学站位更高,放在更大的格局中去把握与认识:它是一种技能掌握所需的常规基础的知识,同时,也为技能的掌握与熟稔的运用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其要义主要为:学生借助数学的理论与相关知识理解与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拓展。其次是培育一种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在学习数学中、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不自知的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认识的提高,把感性认识化为理性认识,为实践的开展提供一种认识论指导,二者的对接就水到渠成了。
关联性的重点应当是职业学校对教材的甄别与挑选上,其包含了各种专业教材与数学课本的选取上。二者选择都必然要指向职业教学的特色与目标,即为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育服务,体现技术的实用性与现实价值性。数学作为最为基础的辅佐学科,必须要立足不同专业的需要与自身特点,做出科学与合理的选取。同时,教材的难易度还需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其内含的知识要点要与学校的绝大多数专业需要相对接,而非随随便便的选择与决定,这样数学与各种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对接就较为容易了。
数学课程具有抽象性与知识承前性,如学生学习中稍微有所懈怠,则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极易出现畏难态度,造成厌学态度的滋长。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学底子较薄弱,如果开始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转型不成功,兴趣度与关注度必然大幅下降,学习效果必然不好。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与基础,合理设置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可以适度地融合专业课的内容,凸显其实用性,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让学生感受数学数学与专业课结合与对接的效果,充满乐趣。这样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又可以推进数学与专业的有序对接,一举两得。
中职数学教学主要为中职学生筑牢基础知识,为专业知识提升助力。但相异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是不一的,决不能一刀切。今年我校主要开设了模具专业、徽州木工专业、木雕专业、财会专业、计算机应用、旅游管理等专业,它们对数学的要求是不同的。笔者所在学校的数学总课时为两学期,一周2节,(对口班六学期,每周5节课,就业班四学期,每周三节课),把三册书讲好、讲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机电专业,其专业课中重点为电磁波、电路图、电流、电功率等图形,数学教学中就要重点讲解计算、量的转换与计算;三角函数中角的计算、复数的计算、复数的三角形式(新教材没有这方面内容)等等方面。计算机重点为编程及算法,数学的讲解重点最好为集合的运用、数列的算法、矩阵的排列等;财会专业主要为数据的分析及电算化,数学教学就要重点为统计学的运用、函数、方程的运用、数列的排列组合等。数学唯有与各个专业的精准对焦,服务于不同的专业,体现自己的特色,才能是专业与数学的对焦更为直接,更有效,为专业服务则名至实归了。[5]
中职数学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的对接插上技术的翅膀。诚如教改专家哈维洛克所言:“教学的改革就是在价值指向变革基石上引导教学意义转变的改革。”一是依托信息技术运用微课在数学教学中实现与专业的对接。如数学讲解统计的《数据整理》时,利用生活中收集财会实例,同时有借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Excel软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整理。既利用了计算机技术,也利用大数据技术,让学生感受了技术的魅力,实现了数学与专业的无缝对接。二是借助智慧学习的先进理念,引导数学与专业课的有效对接。入境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借助情景认知理论,该理论提出学习是个人的积极参与认真实践的结果,同时还要同他人、环境发生交互性,实现能力提升、个体社会化。基于此种理论,数学教师在讲述数学知识时,可以是主题式的学习,如函数学习,明确目标,进入云平台,通过平台把机电专业运用函数知识的部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函数时,自觉地运用函数内容,解决机电专业的相关问题。学生的学习路线及学习痕迹都被云平台记忆与存储。同时,老师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同学们可以方便地整理学习的内容,查找不足,与同学、老师方便地讨论,分享知识。最终,云平台把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以可视化的形式反馈给同学与老师,让他们知其所学内容。这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数学与专业的对接内嵌与此,教学方式与模式与时俱进,彰显了技术的魅力与底蕴。
中职数学的教学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让学生有更好的未来。因此,中职数学老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要主动与实践应用对接。实践是理论之源,也是理论产生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如针对营销专业,数学老师就可以链接实践,针对服装的买卖举一个例子。老张经营一家服装店,他以60元卖出了两件服装,一件盈利25%,一件亏损 25%,盈亏状况如何?师生共同分析、推理:根据进价与利润的和等于售价,列方程 x+0.25x=60,由此得:x=48。60-48=12(元);另一件衣服 x-0.25x=60,由此得:x=80。80-60=20(元)。12〈20,因此,卖出这两件衣服亏损了。通过在专业模拟实践中,让学生用到了数学,推进了数学与专业的对接,链接到一块了。
中职数学教师大都来源于师范院校,知识结构较为单一,难以适应推进专业与数学教学的时代需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职数学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要主动适应中职教育教学的需要,积极地对数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对各个专业对数学的需要进行精准把脉,为各个专业提供不同的数学菜单,以实现数学为专业开展与实践模拟提供必要的动力;同校或兄弟学校的老师合作,共同研发校本教材,推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理论的提升与思维能力的形成。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主动搭建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交流的平台,推动交流的常态化与深度化,共同查找数学与专业的最佳连接点。在学生实践中,专业与数学老师共同指导,通过实践推进融合对接更接地气、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