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预言并没有让大众警醒,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的状况反而愈演愈烈。然而缺失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无法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相契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在不破坏电视节目的可看性的同时为其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渐渐变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第一季共13期,每期节目是不同的主题,节目组会针对不同的主题邀请不同行业的优秀代表作为嘉宾。节目的形式融合了访谈与朗读,旨在通过将嘉宾的个人故事与他们要朗读的佳作结合,唤起大众对文化的关注。
《朗读者》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不止收获了豆瓣9.2的高分,还迅速占据了新浪微博综艺榜首位,并且一举斩获了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节目。2018年5月,《朗读者》第二季回归,仍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朗读者》所获得的成绩,称得上口碑与关注度双赢。
(1)建设文化强国的政治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把握时代特点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的重大决策。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纵观《朗读者》第一季每一期的节目主题,可以看出这些主题都是极富正能量的。《朗读者》的出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抓住了当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时机。
(2)对中国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的反思。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各个卫视及视频网站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这种竞争也造成了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朗读者》于周六8∶03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同一时段,湖南卫视播出《快乐大本营》、江苏卫视播出《非诚勿扰》、浙江卫视播出《我们十七岁》。不难看出,大多数的卫视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节目偏向娱乐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朗读者》的出现照顾到了那些已经被过度娱乐化的电视节目轰炸得疲劳不堪的电视观众,也给一味想通过过度娱乐化来博取关注的电视节目制作者们敲响了一声警钟。
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性。中央电视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视台,是中国的新闻舆论机构和思想文化阵地,肩负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责任。《朗读者》作为一档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电视节目,其节目定位恰恰与中央电视台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办台理念相契合。而中央电视台一直以来所树立的形象都极具责任感和权威性。所以,《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本身就是一种先天的平台优势。
(1)以原创力突围。自日韩文化开始席卷中国之后,中国的综艺节目也开始借鉴日韩综艺节目的模式,电视节目的原创力面临着极大的危机。近年来收视率较高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花样姐姐》等节目都是引进自其他国家或借鉴国外节目的模式。所以,《朗读者》在此时的出现给近年来被日韩综艺节目包围的电视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2)以文化为依托。《朗读者》的节目模式是将访谈与朗读结合在一起,通过访谈将观众带入到随后朗读的优美文字中,让观众体会到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朗读者》作为一个以文化为依托的电视节目,不仅将文化作为一种传播内容,更让文化成为了一个传播载体。《朗读者》涉及的文学作品横贯古今、包罗中外。极具文化性的节目内容也是《朗读者》区别于其他节目的特色之一。
(3)以名人效应聚焦。《朗读者》的节目形式融合了访谈和朗读的两种方式,一共13期节目中邀请了过百名嘉宾,邀请的嘉宾阵容几乎涵盖了各个受众群体的取向。同时,每一期节目邀请的嘉宾数量又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访谈节目,对于观众来说,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名人效应,并且是加强版的名人效应。这种名人效应,实际上也是《朗读者》之所以可以获得极大的关注度的原因之一。
(4)以节目品质为保障。《朗读者》由央视创造传媒承担制作。央视创造传媒承担了央视的《喜乐街》《挑战不可能》等节目的制作,他们丰富的电视节目研发经验保障了《朗读者》的节目品质。同时,中央电视台的王牌主持人董卿此次身兼主持人和制片人的职责,多年的主持功力决定了《朗读者》过硬的节目品质。
《朗读者》的成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和反思的话题。一方面,人们从《朗读者》的成功中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反思以往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的现象,但另一方面,《朗读者》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案例,《朗读者》之所以可以获得成功不仅有着先天的时机和平台优势,同时,也与节目制作方的努力密不可分。所以,节目制作人们可以从《朗读者》的成功中可以获得的经验是,第一,要创新,走出以往制作电视节目的舒适区才能制作出更好的节目;第二,有内容,《朗读者》的成功,证明了观众并不是都是被动的接收者,他们有判断的能力,也有看到更有内涵的节目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