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专业核心能力问题,在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思维创新是不断提及的字眼。作为艺术设计最传统的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更是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重中之重。在国外,尤其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很多对于设计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培养的经验,他们把创意思维能力作为基本的教学传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其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也是世界最前沿的,并在设计教育中早有体现。近几年,国内很多高职艺术院校和学者在理论、实践方面做了很多实验、探讨。
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操作层面的能力,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受到一定限制,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将学生创意思维能力重点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的专业核心和精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才在竞争环境中成败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高职艺术设计类招生人数的扩大,学校纷纷增加新的与创新相关的专业科系,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实施问题都成为了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人才不能适应社会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如何使我们的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在设计岗位及设计管理中个人才能得到发挥并促进设计行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在教育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所以,关于高职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的课题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创新时代与全球化背景下视觉传达艺术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我国现阶段视觉传达艺术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艺术专业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并根据所定位的目标建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便在该专业领域的实践教学工作中理清思路,找到既适合行业发展需要,又适合创新时代视觉传达艺术专业的培养的教学思想和模式。通过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符合高职艺术设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思路等人才培养方式与途径。
依据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把视觉传达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依据创新科技时代艺术内涵的延展、岗位的细分,建立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高职视觉传达艺术专业“思维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当下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视觉传达更是一个创意显现的平台,创意就是视觉艺术的灵魂。因此,具有思维的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的精髓。
学科型课程体系一直是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这是一种适用于信息相对闭塞时代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这种时代背影,信息传播相对迟缓,信息内容变更较慢,它需要有一种有效的手段系统地向学生传达学科信息,以求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是一种被动型的课程体系。当下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这一个时代,只要你有知识的需求,你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知识信息。这一时代,知识已从独享转变成为了共享,知识已不再是属于知识分子的专利,拥有知识已不再是当下教育的培养目标,灵活应用知识才是这一时代的追求。因此,创建一种灵活建立“思维创新型”的多维化课程体系是高职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是当下的重要任务。
依据创新科技时代更细的分工、更加专业化的职业划分,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视觉传达艺术专业的多维化课程体系。科技的创新、信息的发达带给行业的影响是分工更细,职业更为专业。企业是单个转成了集团,一种产品不再是一个企业来完成,而是一个企业集群来完成。大而全已不再是当下时代的追求目标,专业而精成为了新的突破可能。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样,各种设计都可以划分成为具体的工作环节或者说工作过程,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突破口。学生可以从不同的突破口上找到专而精的点去从业,从项目管理、整体策划、图形创意、创意表达到整合传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从这一观点出发,要构建适应于当下需求的课程体系就必须考虑到行业工作过程的需求,结合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建立灵活多变的多维型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大而全的被动地学习知识,而是要根据其专业发展点去主动寻求知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探讨和研究,使其有更大创新的可能。
依据数码时代信息化背景平台,搭建以大学城网络为依托的适用高职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学生应用项目需求的信息化课程体系。灵活多变的课程体系,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知识信息背景做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网络时代已具备了这种需求,它可以为这种多变的课程体系提供信息的需求。但在这个信息泛化的时代,因为把关人的缺失,使信息的权威性弱化,因此具有实名制的网络信息成为了当下时代网络信息传输的需求,职教新干线的大学城网络空间的出现正好弥补了网络把关人缺失的不足。大学城空间是职教新干线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的实名制网络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千百万的教师成为了网络信息时代的信息缔造者、传播者和把关人。在他们的缔造、传播和把关下,他们解构专业行业工作,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并且每一位教师都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即时与学生达成互动,使网络信息内容更加专业系统和灵活多变而适用于当下课程体系的特点。视觉传达专业本身就是为传播服务的一种专业,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用大学城的空间可以让其作品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发行,并在发行中能及时地与同行、与教师、与受众进行互动检验,进行思维风暴,不断更新其创意,使其创意思维更具有创意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应用大学城空间建立多变的信息化课程体系是视觉传达专业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一种有力工具。
依据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定位与创新科技时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要求,依托职教新干线的网络教学空间建立视觉传达艺术专业以“导师工作室制”为主的“实题实做”与“虚题实作”实践型教学模式。导师工作室是以实际项目为依托的工作室,教师在工作室教学中,以实际项目导入教学,教师成为主导,成为导师。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完成整个项目,学生才是项目的主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实施和完成各个工作过程。在工作实现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解决问题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检索、讨论、风暴而达到一种思维的创新,使其在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知识创新。当然这种模式,必然要有一个可供其检索的且具有权威性的网络知识平台,而职教新干线的实名制网络平台正好能满足这一方面的需求,因此构建依托职教新干线的网络教学空间建立视觉传达艺术专业以“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当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可行教学模式。
当下是一个信息时代。在这一时代,高职视觉传达专业必须确定“思维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以实名制的网络教学空间,为学生进行创意互动交流提供一个快捷的信息传播平台,而使其创意思维能更加迅速地与教师、受众快捷交流。并以这种实名网络空间为依托,创建灵活多变的多维信息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检索工作所需知识提供一个可靠且具有权威性的巨大资源库,给其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应用“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导入真实项目教学,建立一个真实的工作实践环境,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真实的项目来源,让其在实现真实工作项目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了解思维创新过程中的种种限制。在交流平台中实现思维创新,在知识检索中支撑思维创新,在项目实现中检验思维创新而达到培养出高职视觉传达专业的“思维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