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形势下政法类报纸新闻报道技巧

2018-03-28 09:43:02
传媒论坛 2018年14期
关键词:反扒政法儿童节

(《天津政法报》社,天津 300393)

现代社会中,新媒体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媒体形式,包括微博、微信等载体,相比传统媒体来说,它们有着互动性、多媒体、数字化、海量化、小众化个性化、超越时空限制等特点,新媒体的产生对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然而,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往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媒体的冲击之巨大不言而喻,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将新媒体与报纸相结合,能够传统媒体遭遇困境时,助其实现华丽逆转,这种方式,对于法制类报纸亦然有效。

法制类报纸是以法治内容为重要报道内容的报纸。可以说,当今社会,各地政法部门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部门,政法部门本身对宣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法制类报纸与新媒体相结合,恰恰突出新闻性、时效性、权威性、信息量等特点,帮助受众深刻理解我国民主与法治的内涵,深刻领会政法工作的特点和实质,起到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作用。

如今,很多法制类报纸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新形势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将法制类报纸新闻报道,将其巧妙纳入宣传民主法制的进程,成为法制类报纸的所有采编人员尚待摸索的任务。笔者作为一名政法报记者,凭借《天津政法报》的工作经验,就此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坚持党的领导,严格把关,依法报道,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直以来,法制类报纸担任着党和政府的法治耳目喉舌的重任,需要及时对政府重大法制政策与信息进行宣传。而其权威性特征是法制类报纸的最大竞争力,法制类报纸必须珍惜这一优势,凭借采编体系的专业性,强化这一优势,第一时间获得政法部门资讯并发布权威信息。

新媒体具有快捷实效的特点,将其与报纸相结合,能够让权威性信息第一时间得到发布。而除此之外,法制类报纸新媒体包含的内容不应仅限于此,媒体工作者还应拓宽思维,围绕着政法工作者的工作特点,紧跟形势进行编辑策划。

和我们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相似,每一位政法工作者都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除了秉公执法,兢兢业业工作之外,因为他们也有家庭、有亲人、有朋友,这是他们生活的感情依托,体现政法工作者真实的面貌。而在新媒体中,记者就可以突出这一点,写作内容不仅有对方针政策的解读,有对案件的报道,还要把一个全新的、体现时代特点鲜明的、充满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的政法部门形象和政法工作者形象树立起来,如《天津政法报》APP“天津卫”中,有人物专访,有优秀集体报道,每逢节日,都有与之相配合的主题报道,如“护士节”时报道天津市安定医院护士工作艰辛,五一劳动节中对年轻的消防官兵飞扬青春地书写,人民警察日记录民警一天工作的艰辛等等。从这些报道中,从工作到家庭,从集体到个人,全方位地介绍了政法体系中工作人员的风貌,以此赢得受众对法制类报纸的喜爱和依赖。

二、注重策划,创新形式,不断提高宣传报道的水平

法制类报纸若要积极与新媒体进行完美融合,必须努力开辟微信平台、官方微博等,提高新闻产出效率。还要在推进报纸整体转型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创新这一核心,不断提高新闻编辑、策划水平,以新技术引领新媒体融合发展,作为驱动报纸转型升级的动力。

在新媒体报道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法制类报纸的采编工作不仅要注重有力度和针对性,还需要加强法制新闻宣传的策划,这就要求记者和编辑进行信息整合。2017年10月,《天津政法报》APP“天津卫”上线之后,做过很多这样的策划尝试。例如“六·一儿童节”期间,政法报策划了一系列与节日相关的话题,如《爱在蔓延,儿童节情暖福利院》讲述了派出所民警在儿童节慰问辖区内福利院的感人故事;《真开心,妈妈陪我过六·一》图文并茂地描述了16名监狱在押的服刑人员子女走进大墙,和妈妈共同度过一个特殊而温馨的六·一儿童节的故事。

与此同时,也体现出监狱管理局人性化管理,不断丰富亲情帮教活动的新理念;《六·一,我去爸爸妈妈警营过》展现出十个青年交警家庭的孩子走进警营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让平日里很少陪孩子的交警父母,也能和孩子共度一个亲情满满的儿童节……几篇稿件的策划反映政法系统六·一节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具体,引人入胜。

除此之外,《天津政法报》“天津卫APP”对于案例也加强了了主题化的策划报道,例如《套路贷,“贷”你倾家荡产——全国首审“套路贷”涉黑案公开宣判》这一稿件地策划中,不仅写出了“套路贷”案件的基本情况及危害性,还将公诉人复杂的办案历程以及作案团伙的发家史详细地描绘出来,特别是“无尽恶循环,借款5万元赔套百万房”“团伙揭秘,手段残暴作案疯狂”等情节的复杂性如小说一般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就这样,精心策划之下使得报道内容集中、主题突出,又有具有新闻性,这便是法制类报纸与新媒体相结合形式下信息整合的妙处所在。

三、注重文采,讲究报道技巧,增强法制类新闻的吸引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制新闻报道中干巴巴地讲述案件或是罗列法条早已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将文学手法运用到法制新闻报道中,给予法制新闻或案件报道犹如电视纪录片一般的“画面感”是很重要的。

此外,在写作中采用散文笔法、新闻评论的杂文化、通讯采用报告文学写作技法等,也会让法制新闻体现得更生动且印象深刻。

“3月28日凌晨2时20分,一辆丰田轿车驶入津南某小区,停在一栋居民楼前,一名男子下车后快步走进楼内。这栋楼只有15层的一扇窗户透出光亮,在夜幕中显得格外显眼。‘应该快下来了,大家做好准备,别让他跑了。一会儿只要他一下来,马上动手。’此时,几名民警在楼外埋伏……”这是《天津政法报》APP“天津卫”中一篇名为《红桥警方斩断跨省贩毒链,缴获毒品1.4公斤》一文的开头,记者的描述让人仿佛走进一个警匪大片中的电影情节,使读者不禁急切地想往下看,看看到底警察和贩毒人员的较量最终结果如何?

这样的写法摆脱了传统的案件叙述模式,带给读者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不知不觉间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法制意识。而在政法系统优秀人物写作中,《反扒民警邱维:繁华闹市中的“隐形卫士”》的人物通讯中,笔者借鉴的是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用细节描写反映人物个性,如“略显瘦削的身材,配上一件半新不旧的夹克,一条深色裤子,脚下一双布鞋,这便是记者对邱维的第一印象……融入人群是每个反扒民警的基本功,因此,一年到头,唯有接受表彰之时穿一穿久违的警服,邱维穿警服的日子屈指可数……”记者的叙述是十分散文化的,但在叙述中,又穿插着反扒民警的工作实录,各色案件的侦破过程以及主人公对于反扒工作的坚持和执着精神,让读者对于这一神秘的反扒民警群体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体会,也给读者留下更为广阔的阅读思考空间。

此外,在内容高雅,风格清新,个性鲜明的基础上,新媒体的包装还可以利用灵活排版的形式,文字中间穿插图片、图表、数字统计、背景材料等,使得版式灵活新颖,相比报纸版面来说,这种新媒体版面更贴近网民的碎片化阅读习惯,让读者轻松阅读。

四、结语

总之,社会发展推动各类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如今所有的传统报纸媒体都意识到,纸质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已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用户在哪里,未来转移的宣传平台就在哪里——这便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道路。对于法制类报纸而言,与新媒体实现完美融合,协同创新,用法制新闻来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发展,是政法类报纸的一条发展必由道路。

猜你喜欢
反扒政法儿童节
办实事解难题 努力提升政法工作质效
公民与法治(2022年1期)2022-07-26 05:58:08
政法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 赋能平安中国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揭牌
扎实开展教育整顿,打造过硬政法铁军
快乐的儿童节
书法作品
山西水利(2014年9期)2014-02-05 00:42:22
我的儿童节
意林(2011年12期)2011-05-14 06:40:44
过节了
反扒志愿者风险的法律保障初探
法制与社会(2009年6期)2009-07-08 02:44:44
欢乐儿童节
意林(2009年12期)2009-02-11 11:09:12
民间反扒组织“放行”幕后
新民周刊(2008年4期)2008-05-30 07: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