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 江苏常州 213164)
大数据以大、多、快的典型特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大数据时代所呈现的独有特点[1]。在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大数据技术渗透其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树立运用大数据思维增强教学的意识,掌握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深度融入大数据,从而更好地实现全流程管理,规范教学工作制度,提升学生满意度和获得感。
作为思政课教师,在大数据时代,要充分感知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对信息的掌握量,对信息的接收方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对有效课堂的期待,从而能够主动在教学上做出改变和应对。
1)学生总体掌握信息量大。由于网络资源丰富,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较多,接受信息更及时,渠道更多,使他们总体上掌握的信息量有可能超过教师。因此,学生信息采集能力较强的优势应该得到发挥。
2)学生对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接收度低。由于网络媒体提供信息的呈现方式更生动,各类信息无论从标题的设置还是内容的安排,切合大众心理需求,吸引大众关注。学生沉浸在各类网络资讯中,相对而言,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传统传递方式吸引力在不断减弱。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加强。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比较笼统;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课堂考勤、作业得分、期末考试等方式,大致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学生课堂参与的个性化表现无法充分得到呈现;学生成绩的区分度不明显,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有效支撑,学生个性化学习状态可以得到记录和反馈,将有利于教师全程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习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已经成为常态,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抵制手机已经不合时宜。教师需要合理引导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参与互动等。通过探索移动教学手段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辅助运用,这将有利于不断发现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升思政课堂的现代气息,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堂[1]。
因此,针对当前学生发生的变化,思政课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要有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主动性和紧迫感,主动对教学进行诊断与改进,并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方面做出相应提升。
随着各类移动教学APP的出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正在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可以有效地化解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1)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信息分享。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任务,鼓励学生参与提供教学资源,即根据教学专题,课前查阅资料,提交到数据平台,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集丰富的视听教学资源,再由教师进行筛选。当学生看到自己提供的资讯成为课程教学资源的一部分,被更多的学生所了解时,会产生成就感,这有利于增进其对课程专题内容的接受度,加深课堂学习的印象。
2)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资源。中国大学MOOC等在线平台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适时选用现成的优秀视听资料。借鉴主流媒体在宣传方面的优秀做法,寻找在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上可以产生的高度个人相关性,在创设问题时选择符合青年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的鲜活语言,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情境体验,发挥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丰富各个教学环节的信息传递方式,可化解网络信息呈现在真实人与人之间联结的不足。
3)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记录、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随着全流程管理教学规范的提出,对于教师全面整合学习资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督促学习进度、加强课前课中课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教学平台中的大数据技术在上述各个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帮助。以“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为例,云班课教学平台可以帮助教师自动统计学生得分、记录学生学习行为,改变以往教学记录都是纸质稿所带来的存储不便、分析不便等问题,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参与情况。云班课教学平台便于教师推送资料,就学习方面的话题与学生进行沟通,而且既可以有公开的交流,也可以有师生“一对一”对话,可以非常个性化地关注到学生。相比较而言,用QQ、微信交流的信息会很快被淹没,而在云班课上与学生互动的信息是可以长期保存的。
4)思政课教师使用移动教学手段得到学校教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与认可。目前,“蓝墨云班课”等移动教学软件在高校课堂得到积极运用,合理发挥手机在课堂教学中的正向作用成为评价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指标之一。当课堂上出现的案例,无论是学生未知或是已知的,他们都会在内心产生一些观点,希望能够参与表达。在大班课的情况下,通过在手机上使用移动教学软件,可以实现让每个学生参与阐释观点,提高了课堂参与面。学生参与的内容即时通过投屏得以呈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因此,大数据技术在为课堂教学存储大量学习资料、丰富学习资料呈现方式、便捷分析学习者参与情况、充分实现移动互动学习等各个方面展示了人工智能的优势。
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创新学习领域、积极参与竞赛、参与课程建设、广泛开展合作等途径,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创新学习领域。作为思政课教师,在学习最新理论动态的同时,还要扩大学习范围。首先,要学习主流媒体优秀纪录片的说理策略,学习如何把深刻的理论化作生动故事。在学习这些纪录片的表达方式的同时,合理选取当中体现地方元素的相关案例。以《将改革进行到底》为例,学生在看到自己的家乡介绍时,能够引起关注并引发共鸣,例如在讲到基层人大代表时,选取了江苏睢宁的民情日记[2],徐州地区的学生在观看时即拉近了心理距离;在讲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知识点时,选取了安徽天长的农民代表案例,安徽籍学生则加深了学习印象[2]。其次,要向杰出同行学习,同时向专业人士学习,学习他们在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有效运用,学习他们如何构建优质课堂。充分把握信息化教学培训的机会,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级各类教学培训,掌握最新信息化教学手段。再次,向优秀企业学习。一些企业在发挥思政工作促进企业管理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教师学习与借鉴。
2)参与教学竞赛。通过竞赛,能够快速提升教师的教学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可以促进其提升日常教学。随着回归课堂教学理念的提出,教学竞赛活动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时间掌控、信息化技术在化解重难点方面的合理运用、课程服务学生成长和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是一次立体化、全方位的锻炼与提高。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置与管理能够做到有布置、有实施、有点评、有反馈,从而努力实现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所出台的统一标准,做到全流程管理。
3)参与课程建设。教师要在大数据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开展研究性教学,不断让大数据技术用得恰到好处。积极推动信息化技术在课程建设当中的运用,同时充分挖掘、运用各种信息平台所产生的大数据。通过开展校本MOOC建设,参与在线课程建设,开展行走课堂,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资源,不仅使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相继形成,使混合式教学成为现实,而且能够形成丰富的思政课程教学数据平台,使学生的学习记录有真实数据,过程化考核逐步完善。大数据技术使学生在教学平台上能够对自我学习情况即时了解,并对自己在班级中所处的学习状态有清晰认知。有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可以更加合理与高效地完成教学管理。
4)广泛开展合作。首先,是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合作。从全国范围来看,使用统一的教材使教师有广泛的合作基础[3]。其次,是与其他专业教师的合作。思政课教师挂靠专业系部,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研究。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同一个学生在不同课程中的参与情况,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对前五名的学生与最后五名的学生进行比对,可以发现他们在学习状态方面是否有一致性。可以将思政课与不同专业相结合,开展创新性专题教学设计,促进思政课程的推进。最后,与社会人士的合作。可以通过连线企业人士答疑,邀请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教学。大数据技术使资源共享和广泛合作成为现实。通过广泛开展合作,扩大了思政课教师视野,增强了教学合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大数据时代为思政课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实现平台。作为思政课教师,通过增强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创新实践,将能不断推动形成“有声有色、有棱有角、有情有义”的思政课堂,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参与感 、主体感、价值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