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泊怡 杨 欢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714000)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中,培育专业知识技能过硬、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备的高职学生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1]。
“职业素养”最早由San Francisco提出,是指个体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综合品质特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范畴的产物。其既有知识、技能等显性素养成分,可以通过客观标准进行评价和展示,如学历学位证书、获奖荣誉证书、专业技能证书等,又包括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作风和意识等隐形素养成分,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体的行为表现起到关键性作用[2]。职业素养的内涵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
1) 职业道德是行业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表现为行业对社会所肩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上,既包括个人的一般道德准则,又突出行业“色彩”,即将个人道德行为准则、理想信念与人格品质等个性化特征与职业规章制度、社会规范、职业准则等社会化标准相匹配,形成意识化的职业道德操守[3]。
2) 职业行为是个体道德和职业技术的动态化表现,包括职业员工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仪容仪表、规范化操作与言语等。
3) 职业作风是指个体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习惯性工作状态,通常通过个体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语言行为外显展示[4],包括积极上进、创新思维、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等方面。
4) 职业意识是指个体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从事职业的认知观、情绪情感等,包括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5) 职业技能是指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即个体在工作实践中,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创造工作价值和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等。
1) 职业素养“显性成分”与“隐形成分”培育比例失衡。受传统职业教育重专业、轻素质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硬实力”培育,忽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认同、职业责任等综合素质“软实力”的培育。因此,导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欠缺,出现入职后工作热情缺乏、工作兴趣冷淡、工作规划迷茫等一系列职业倦怠难题。
2) 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标准不一。企业对新进员工职业素养的关注远远高于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主要是:第一,敬业。员工对职业有一种神圣感或认同感,工作中追求上进,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第二,乐业。拥有一种职业自豪感,享受工作,乐在其中。第三,重业。淡泊名利,超越世俗,潜心职业,宁静致远,领悟职业的真谛,实现思想精神的超越、人生境界的升华。从敬业到乐业再到重业,是职业素养由外而内、逐渐升华的三个层面,也是人格逐渐升华的过程。高职院校除了注重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面外,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的养成,与企业职业素养的要求有所出入,标准不一。
3)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欠缺。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积累的培育经验与时代需求的侧重点有所偏差,这无疑对职业素养体系的构建造成一定的阻力。另一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均可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进行考核,但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隐形素养的评价,缺乏有效的量化评价标准。因此,职业素养教育难以得到积极的反馈结果。
4) 职业素养培育方法不当。职业素养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育方法的独特性。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育,大多通过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而忽视了实践。因此,这种通过课堂教学培育职业素养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产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低效性和偏差性。
2011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主题,逐渐走入大众视野[2]。各高职院校根据国家规定均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课程涉及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指导两方面,要求在校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拓展自身素养,规划好个人发展前程。同时,根据自我规划和职业需求,早日将自己锻炼成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实现人岗匹配、人职匹配。
心理学中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等与职业素养培育关系密切。需要层次理论是解释职业目标追求的理论基础,学生只有通过满足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需求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远景性职业自我实现[5]。如通过职业技能的提高增强职业归属感,通过与同事相处懂得合作,获得友谊,实现爱与被爱的需要等。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体对待职业的行为态度、行为思维以及职业过程中的情绪情感等,其中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采用积极乐观、自强自立的态度,精神饱满、高效率地完成工作,面对挫折自我肯定、直面挑战,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和自我提升[6]。情绪智力对于职业沟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情绪认知、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识别、情绪应用等既是职业素养中职业沟通技能的核心成分,又是情绪智力的核心要素,两者关系紧密[7]。可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培育具有互相耦合的机制。
1)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域构建“三位三课”职业素养培育体系。为了将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人才培育全过程,构建“三位三课”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其中“三位”分别指职业素养“认知期”“培育期”和“育成期”,“三课”指“一课课堂”“二课活动”和“三课实践”。学生就读的不同时期可开展不同类型的育人活动,如表1所示。通过构建“三位三课”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使学生在“一课课堂”中满足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寓职业素养培育于专业教育教学始终,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理念,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职业素养认知目标;重点突出“二课活动”的参与体验功能,规范各类二课活动的开展,合理组织安排各类活动,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在专业特色活动中感受并体验职业素养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内职业素养实践基地建设、校外职业素养实践基地建设等,充分发挥实践育人、职场育人的作用,完成职业素养培育的全过程。
表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三位三课”培育体系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视阈下的职业素养教育。随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主观满意度成为学校的核心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基石,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加强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比普通高校大学生,高职学生有更多的挫败感、迷茫感和就业压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为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运营专业开设旅客运输心理学,管理专业开设管理心理学等。在普及心理知识,开发成长潜能的基础上,掌握行业心理现象,及早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消除学生职业困扰和择业焦虑等现象,从而间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开展企业、高职院校、系部、心理健康中心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切实利用各级渠道的培育功能。企业精选指导教师,在做好专业顾问的同时,及时答疑解惑,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消除职业困惑;高职院校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素养培育讲师团,示范、引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系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职业行为俱乐部;开展职业道德主题征文、职业心理讲座、职业心理公益咨询等,帮助学生敬畏职业、认识职业,促进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3)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建设。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多以课堂讲授、经验介绍为主,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开发校本课程,遵循学生心理需求和成长特点,设置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授课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面临的基本职业需求为切入点,通过主题案例、情景模拟、职业兴趣测验、影视音频拓展等多种授课手段为依托设计教材,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校本教材。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不应该是知识与理论的直接罗列讲授或是抽象的概念指导,而是在主题案例、情景模拟、职业兴趣测验、影视音频拓展等“鲜活”的框架中通过“隐喻”和“渗透”等功能诱发学生对职业的自我领悟和探索,更加符合因材施教和寓学于乐的教育目标[8]。
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诱发学生职业意识的早期觉醒,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明确职业。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核心手段,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同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其在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有效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培养高水平的综合职业能力。
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旨在培育学生敬业、诚信、勤恳的职业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教育等课程,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技术,塑造学生积极上进、创新思维、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如辩论比赛、公益服务、社会调查、学雷锋活动月、时政报告讲座等,活动参与面广,深受学生喜爱。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情境的熏陶下,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知情意行同步提高。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职业意志和行为规则的养成;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合作、沟通、坚持的职业意识,同时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学生职业行为的培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利用线下的宣传标语、校园广播、杰出校友优秀事迹报告会、校园创业基地等,线上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易班平台”等网络媒体开展德育渗透工作。德育渗透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有规则、敢创新、学习氛围浓厚的培育环境,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帮助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2) 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开发德育课程。坚持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主阵地,除开设法律基础、哲学基础等必修课程外,高职院校还可开设以培育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德育课程体系,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引进行业特色,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可开设的德育课程如表2所示。
表2 高职学生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德育课程的开发
3) 强化职业素养评价体制建设。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耦合的评价体系,引入行业、企业职业素养考核标准,切实执行职业素养评价制度。如在德育发展素质评分中设置职业素质栏目,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全面评估,优异者可颁发荣誉证书以资鼓励。
在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下,全面分析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现状,提出“三位三课”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视阈下的职业素养教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建设,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进行德育课程的开发,强化职业素养评价体制建设,将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帮助高职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