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一直以来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江苏在2008年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造船第一大省,在2015年时,江苏的船舶企业制造能力达到了3000万载重吨数,同时江苏的船舶企业造船量、订单量占据了我国市场高达35%之多。面对江苏船舶制造业如此迅猛的发展,船舶企业便需要大量掌握船舶制造技术的专业人才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订单量以及船舶制造成品量。
通过调研发现,船舶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船舶专业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但各船舶及其配套企业急需的是毕业后就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懂得设计、制造的方法,更要懂得管理,了解实践现场工作。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大批高校陆续开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当前,江苏省乃至全国的船舶工业正处于由传统的造船模式向现代化造船模式、落后的设计制造技术向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瓶颈时期,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走访众多企业和高校,发现目前的这些高校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均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理论而轻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知识、实践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不够,难以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在对就业形势调研的基础上,为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本人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优化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人文科学修养和创新意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船舶与海洋工程生产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从事船舶及海洋结构物的生产设计、建造、试验、质量检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质、自然科学基础及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生产设计、建造、船舶试验、质量检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4.具有进行造船生产设计、绘制设计图纸、编制有关技术文件的能力;
5.具有制定船舶制造工艺、船舶修理工艺,能够现场施工指导的能力;
6.熟悉船舶海洋工程建造的国际公约与法规、国家条例、行业规则和船检机构规范;
7.了解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开发的动向和先进设计制造理念;
8.具有安全环保意识,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依据《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对照国内外标杆学校与专业,发挥后发优势,按照“重构专业基础、融入先进技术、突出应用能力、彰显专业特色”的建设思路,系统构建“四用”(基础知识够用、区域发展能用、行业企业适用、生产一线好用,简称“四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
1.理论教学
核心知识领域:工程力学、工程图学、船舶流体力学、船舶结构力学、船舶原理、船舶设计原理、海洋平台设计原理、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船舶CAD/CAM、船舶建造工艺、造船生产设计。
主要专业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力学实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性能试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力学试验。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中,围绕“四用”人才的培养体系,加强基础理论,拓展专业领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大了课内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
主要实践环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船舶原理课程设计、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课程设计、金工实训、船体制图实训、船体放样与装配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科技创新性实践活动。
实践场所既有学校的专业实验室,又有校外的实习基地。实践环节贯穿着大学的四年学习阶段,本着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创新设计的原则,使学生能够较系统的掌握整船的设计、制造全过程,并能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是各高校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既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要求结合科研、生产实际、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和模型仿真等,课题来源有科研课题、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基金课题及自拟课题等。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鼓励学生与用人单位联系,直接承担符合要求的课题。
3.创新创业训练
另外,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纳入人才培养的范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也被目前许多高校所采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创新学分”制度,对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申报专利、发表论文等成果者,授予相应的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踊跃参与科技制作和创新创意竞赛,听取学术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创业能力。
通过对当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需求现状的调研,可见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四用人才为纲领,以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技术人才。
[1]罗霁,孟巧.船舶舾装专业建设规划的研究与探讨[J].船海工程,2012(6):138-140.
[2]王丽铮,袁萍,尹靓,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船海工程,2012(6):116-118.
[3]杨泽宇.发挥高职品牌优势培养船海适用人才[J].船海工程,2011(4):125-127.
[4]袁路,颜云榕,安立龙.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8(5):10-12.
[5]罗霁.基于江苏船舶企业的人才需求研究[J].知识文库,2017(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