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春官”由古代官方春官演变而来,丰富多彩的春官唱词是其发展的载体。民间说春兴于唐,盛于明清。“春官崇仰的祖师是远古主管农业的三皇爷——传说其曾骑在牛背上到各地传播二十四节气知识,指导老百姓种田耕地。”[1]可以看出其主要是以送“春帖”为主、说唱为辅的说春风俗。这在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时期,是广受老百姓的普遍敬重和欢迎的。
“春官说春”这一民俗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化,其传承方式是以口口相传为主。它广泛分布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龙林乡地区,在该地区家喻户晓,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欢。据史料记载,“春官说春”这一民俗起源于唐朝初年,皇帝为了让老百姓能够使用科学耕种方法,提升农作物产量,就增加了春官这一职位,春官的主要职责是每年立春后到每家每户去送“节气表”。在送节气表的过程中春官编撰出一些口头传播的吉利言辞来表达对主人家在新一年的祝福,这种送“春贴”的形式通过久而久之的传播便诞生了“春官说春”这一民俗,并流传至今。
“春官说春”唱词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多为每年立春后为庄稼人传授农耕所需的“二十四节气”,这在古代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当时也备受关注,庄稼人往往也更直观的将春官与“打春”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但除此之外,“春官说春”唱词在劝世、伦理道德的传播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其中的一些说唱词《十二杯酒》中:“一杯酒儿正月正,朱洪武领兵下南京。保驾同仁胡大海,军师先生刘伯温……”主要是通过列举一些历史中有名官员英雄事迹来间接的祝贺升官发财;《招财进宝》中:“掌柜的财门大大开,斗大的银子滚进来”,主要带有吉祥祝福的韵味,希望掌柜家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财源滚滚;《二十四孝》中“第一行孝舜帝君,历山耕田养双亲。耕读传家有了名,尧帝选他让贤人。第二仁孝文帝恒,母病三载不离身。每次汤药必亲尝,天下赞颂有名声。第三行孝是曾参,母伤指头儿心疼……”,该唱词中大量引用历史名人讲述其行孝的事迹,通过说唱的形式进行传播,达到教育劝诫人们懂得行孝的效果,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告诫夫妻双方和睦相处、祝福家庭平安等等的唱词。这些唱词在曲调上朗朗上口,在内容上大量引用典故,不但可以使庄稼人在枯燥乏味的农耕生活中找寻一丝乐趣,也可以让从小与知识和文明社会擦肩而过的贫苦农民了解的一些历史知识,并且在说唱过程中可以为人们传播更多的礼仪、伦理道德知识,不但为农作物耕种提供了准确的播种时间,而且丰富了庄稼人的生活阅历、规范了他们的礼仪、道德伦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我国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想象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而甘肃历史悠久文化民俗底蕴深厚,因此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其中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85 项,礼县春官说唱曲艺就是其中一种。[3]
礼县“春官说春”这一民俗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底蕴,在陇南这一地区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对礼县“春官说春”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说春”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70、80后民众的口中得知:“这是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每到立春前后春官都会走街串巷的为每家每户送‘春贴’,但如今却很少见了。”可见,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信息的传播渠道和速度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在面对新技术的挑战下,“春官说春”发展至今大多也已名存实亡,只剩下寥寥无几的春官艺人为了维持生计在乡间穿行,令人痛惜的是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也都到了古稀之年,最年轻的也已年过花甲。然而最使人可叹的是,当地很多90后和00后的青少年甚至完全不知道有春官这一群体的存在,个别对“春官说春”这一民俗有所耳闻的青少年,已全然对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春官说春”曲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年悠久历史,是陇南地区民间曲艺的一种,它的存在能够体现出民间艺术存在的价值。现在,“春官说春”这一民俗已经成为了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礼县文化宣传部也投入了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这一民间古老艺术进行全力抢救,在各大节日尤其是元宵节期间,会组织专门的大型公演活动在市大剧院进行演出,让当地的民众对其有所了解,政府还组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与老春官们一起,对“春官说春”的唱词进行了收录并将其编撰成册为《悠悠西汉水》,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这个信息即时共享的时代,政府采取的组织大型公演之类的宣传措施仅仅只是杯水车薪,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传播仍旧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因此,将“春官说春”这一民俗与新媒体相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运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让“春官说春”曲艺更大范围的进入民众生活视野,使其真正的与当下网络社会相结合,从而达到更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将“春官说春”这一悠久的民俗与新媒体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相关部门可以组成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网站等平台定期推送“春官说春”的相关内容,如:“春官说春”的起源由来、发展过程、唱词等等。相关部门也可以针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它的个性APP。这种线上的传播方式不仅制作过程便捷、成本低,而且可以让全国甚至全球五湖四海内对“春官说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人们更便捷的了解到它的相关内容,在这过程中受众只需要通过很简单的操作方式获取它的材料,不需要耗费任何人力物力,这于爱好“春官说春”的群体来说是非常大的精神文化福利,他们可以通过该民俗了解更多相关历史,感受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相关部门也可以为“春官说春”这一民俗获得固定的粉丝爱好群体,不但扩大了它的知名度,也可以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如今,用流量看视频已经不再是一种奢侈行为,并且人们更愿意自拍视频分享自己的生活来博取大众一笑,而短视频APP就给了所有人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用户可以在上面自拍,也可以看到别人分享的视频,这已成为如今的生活潮流,大家随时随地可以开直播,拿2017年短视频排行榜第一的快手APP来说,只要用户有想法就可以申请自己的账号在该APP上进行直播,不论是才艺表演、幽默笑话,还是美食制作等等,如果有大众喜欢并关注该用户的ID成为其粉丝,他就可以对该用户进行打赏,主播便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收益。因此,民众可以将“春官说春”的唱词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通过在APP上进行直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春官说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者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获取相应的回报。在这个只要有才能人人便可做网红的时代,其内容足够精良、形式足够吸引大众,便可以一己之力使某一内容稍有名气,如网友学说陕西话一样,在这一过程中陕西话的语调便为广大网友所熟知。因此,“春官说春”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传播。
“春官说春”这一民俗代表着陇南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沉淀,政府可以通过打造以“春官说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导的旅游文化产业链,将其更多的民俗、历史古迹如当地的乞巧节、西和古仇池国遗址等融入其中,通过拍摄纪录片和广告的进行宣传,从而使得更多的人对这一文化有所了解。再加之陇南不仅山奇水秀、文化灿烂,而且历史悠久,通过打造旅游品牌,不但可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塞上陇南的文化底蕴、品味中华历史之美,增强我们中华民族人民整体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文化民俗是代表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悠沧桑岁月的见证,是一个国家国民文化自信的内核,更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气质。不论是甘肃礼县“春官说春”,还是其他地方的重要民俗节日,它都承载着一个民族一路走来的诸多故事,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科技如何发展,人们的生活如何日新月异,但传统民俗早已注入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根深蒂固。因此,将优秀的文化民俗进行传承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不应该只沉醉于当下博人一笑的肤浅娱乐至死,而更应该懂得享受历史的记忆,了解更多有岁月沉淀的精良优秀文化并加以宣传,从而使得我中华五千年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1]韩华.浅谈甘肃礼县春官说唱曲艺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音乐,2017(4):40.
[2]马向阳.西和春官说春仪式及歌词特征分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3):73.
[3]沈文辉.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礼县说唱艺术[N].甘肃日报,201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