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南 吴婉滢 汤红梅
根据文献资料和个人思考,追索自然教育的起点如下:人类来自于自然,为了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不断积累和传承关于自然的知识,所以,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教育史。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学校就产生了。可以认为,自然学习或自然研究(Nature Learning or Nature Study),在学校中一直都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之一。Joy A. Palmer在其所著《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中指出,环境教育的提出与18、19世纪在西方国家兴起的自然研究运动、乡村学习等有密切联系。例如,英国现在的国家环境教育联合会(NAEE, UK)的前身就是1960年成立的国家乡村环境研究联合会(National Rural Environmental Studies Association)。Gerald A. Lieberman在 其 所著《Educ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Creating Standards-Based Programs in Schools and Districts》中也提到,美国在18世纪后半叶,“自然学习”(Nature study)开始形成,到了20世纪早期,又产生了“保育教育”(Conservation education),20世纪20年代产生“户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由此可见,追索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教育,这些都可以成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虽然难以确定自然教育的起源,有人认为自然教育最初萌芽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体系,但有两个重要的节点能说明自然教育的发展。
首先要提及的重要节点是1767年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的用乡村环境作为教育方法,他认为应该是自然教育孩子,“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适合所有一切人的环境”。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目前流行的自然教育出发点不是完全相同,前者主要针对的是顺应孩子“天性”发展进行教育,后者则更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开展教育;前者强调了自然环境在人教育中的重要性,即“使教育服从大自然的法则”,后者则是关于环境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个重要节点事件是1892年,苏格兰植物学家Patrick Geddes博士在爱丁堡建了一座瞭望楼,供学生观察、学习自然教育使用。通常认为,他是第一位在环境与教育之间架起桥梁的人物。
由此可见,随着环境问题的加重,早期的自然学习、乡村学习、自然研究、户外教育、保育教育等,最终演变成为今天的环境教育。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自然教育为环境教育打下了基础,二者的发展历程有着不可分隔的联系,这也是如何看待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关系的重要支撑点。
如何解释和定义自然教育概念,对于今天自然教育的规范和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并未形成一个广泛认同且准确反映当前自然教育内涵的概念。
在道家眼中,“自然”——如我们熟悉的“道法自然”,意谓事物的本来面目,即“自己如此”的意思,强调没有外力的强迫或突然的变化;在哲学领域,“自然”一般指一切物质存在的总和;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社会)环境”,这里的“自然环境”包括了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可以认为,现在的自然教育中所说的“自然”更接近于环境科学中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教育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而自然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自然。如果这样界定自然教育中的“自然”,即使不能很好地给自然教育下一个定义,至少可以确定自然教育的边界在哪里。也就是说,人工环境不是自然教育的场所,如果需要扩展边界的话,最多将其扩展到半人工环境。
有学者认为自然教育重在体验和感受,鼓励我们去保护美好的事物,而环境教育则从问题出发,寻求解决方法,直接的体验有限。翁乾明在《我所理解的自然教育》一文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发展“天性”,其目的是培养“自然人”等。
美国的多名学者曾就环境教育进行过新的研究,力图重新定义环境教育内涵,并归纳出了五个环境教育核心结果:(1)与环境相关的行为;(2)生物物理环境中的持续体验;(3)环境健康;(4)改进人类/自然体验中的社会和文化方面;(5)学习必要的技能。观察上述五个核心内容,发现其无一不重视“直接体验”。本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路,提出对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关系的三个基本观点:第一,自然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第二,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区别,强调的是教育场所的不同,前者在“自然”中开展教育,后者的教育场域更为广泛,不仅包括“自然”,而且包括“人工环境”;第三,自然教育培养人的环境意识,为解决人产生的环境问题服务。
根据目前自然教育的实践情况和文献研究,关于中国自然教育发展和内涵还未达成共识,但是,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脉络很清晰。自然教育伴随着环境教育发展,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提出建立国际级环境教育基地,2012年原环境保护部和教育部共同发文推动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中国自然教育的出现和发展,由此还产生了中国“自然学校”(Nature Schools)项目推广。
分析中国自然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应该与以下四点因素相关:第一,人的天性所致。人源于自然,与自然有着天然的心理连接;第二,城市化的结果。城市化使更多人住在了人工环境中,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激发了自然回归的愿望;第三,教育改革的需要。近40年的应试教育、知识单一方向传输等教育现象,都让教育面临挑战。第四,自然保护受到重视。
1.知识是自然教育的重要载体,人的培养是自然教育目标,解决人类社会环境问题是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
通过自然教育,获得自然方面的知识、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受教育者的环境素养,是自然教育的目标。但是,自然教育的对象如何获得有效的自然知识则归属教育方法问题。虽然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说教和单一方向的知识传递是最容易和常见的方法,但每一位自然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考虑的是:自然教育仅仅是学习场所从室内到自然中的简单变化吗?如何定位自然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如何让学习者发挥主动性?自我发现与“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如何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是促使自然教育有效开展时需要重视的问题。当然,自然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时刻记住,自然教育不只是在自然中体验和学习知识,而是帮助学习者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这才是自然教育的初衷。
2.自然教育有“市场”,而且需要规范。
与以往环境教育有些不同,自然教育的“市场”更大,这应该是如今自然教育兴旺的部分原因。有市场则会带来利益,有了利益也将有利于自然教育的持续发展。但是,自然教育也有其公益性,自然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如何在利益、公益、教育等多种要素中找到平衡点的难题,政府管理部门则急需规范自然教育“市场”,通过综合措施,使自然教育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教育既然有其“市场需求”价值,从教育学的角度,需要进行个性化自然教育“定制”,这种个性化的自然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对其能力的要求也与一般教育能力不同,为此,对自然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也将成为自然教育“市场”的一部分。
3.自然教育存在对环境保育问题,需对参与者行为进行规范。
希望开展自然教育的场所 ——“自然”,能保持其天然性,但是,目前自然教育市场不断扩大,不得不让人们担忧自然保育问题。中国有如此众多的“自然”爱好者,如果都进入自然,规范其行为就十分必要。所以,自然教育首先需要进行环境伦理教育,或者说,环境伦理教育必须在自然教育中得到体现。若能引导将人性的善良与关怀贯穿于整个自然教育过程中,中国的自然教育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