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39年摄影技术诞生后,城市摄影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也随之出现,成为城市纪实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百姓、交通、环境都成为了城市摄影的表现对象。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城市摄影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群体与客观事物的真实状态,更成为人们抒发情感、表达建议、引发共鸣的一种方式。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快速更迭的城市建设和不断变换的城市功能改变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心理状态。德国社会学家奥尔格·齐美尔指出,城市生活是由“快速转换的影像、瞬间的中断与突如其来的意外感”所构成,而摄影最显著的特征是记录物体的瞬间。摄影的出现,满足了城市纪实影像片段式的视觉呈现方式。无论是为了记录,或是为了表达对城市的情感,摄影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恰当的工具。城市的动态发展需要一种包含人类关怀的方式来呈现,而摄影本身也在呈现城市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拓展视觉可能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价值。
首先是摄影主体多元化。自媒体时代,网络的迅速发展,手机、单反等摄影技术的普及,使得全民摄影的时代也随之诞生,图像的产生变得轻而易举。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让图形的传播更加短时高效,从而出现越来越多专业的、非专业的拍摄者对城市这一主题进行摄影创作,对城市摄影作品进行实时、动态的传播。
其次,拍摄内容多样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拍摄的对象如城市建筑、交通、环境等群体的范围在扩大,大到城市变迁、小到人情冷暖,拍摄的内容在逐渐增多。在城市摄影纪实功能的要求下,集中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底层生活状况、环境污染问题等,将城市化运动不断放大。
最后,在摄影观念、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城市摄影发展初期,摄影者更多选择纪实的方式来呈现城市的面貌,立足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写照。随着西方当代摄影艺术的进入,与摄影技术的普及,城市摄影也呈现出后现代特征,摄影者开始选择充满戏剧性的画面和艺术性的手法展示城市生活的复杂与矛盾,注重作品的深层内涵与艺术特征。
摄影归结为艺术创作活动,需要一种纯粹的价值取向。摄影者用镜头恰如其分地表达对城市生活的感触,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当创作初衷变为获奖、成名、追求经济价值时,作品本身纯粹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城市摄影作为城市纪实影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纪实摄影的禁区界限被打破后,更多的摄影者开始关注禁区内的边缘群体,贫穷、灾难、毒品、疾病、战争等具有深刻意义的题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称赞,在某种程度上附带一定的经济价值。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城市摄影成为争夺名利的捷径,其体现真实与客观的特性使得城市摄影取得了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与认同,借助关注度实现了营销商品、赚取利润的目的。
从城市摄影的内容来看,其主体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生活变化、交通完善、环境保护等问题,但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政府规划、拆迁、改建使得城市地域文化渐渐趋同。很多城市相继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但具体概念并不清晰。在这种宏观目标引导下,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导向:人们普遍认为国际化的城市就是高耸入云的大厦、川流不息的车流,而忽略了背后的地域文化特色。将镜头对准城市最繁华最绚丽的景象,作品千篇一律,人们很少能见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图片。内容的雷同使得创作手法相似,例如新老城区变迁,大部分采取前景为老旧建筑,远景为现代化建筑的对比拍摄手法。因此,在摄影手法的创新、表达内容的拓展已成为当前城市摄影者创作时需要突破的关键瓶颈。
新兴的城市摄影创作群体大多是自由摄影师,随着自媒体的发展,除部分专业摄影者外,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了城市摄影的行列中,创作群体自于各个领域行业,背景经历各不相同。这样一种相对独立的角色定位使得他们在城市这一公共空间中更为自由、大胆地进行自我观念的视觉表达。但也有部分摄影者将镜头靠近禁区内的边缘群体,出于完成任务、猎奇心理甚至追名逐利等目的,并不顾虑边缘群体的感受,进入其私人生活领域进行拍摄,在其心理上留下了极大的创伤。而有些摄影师为了视觉效果过度渲染,有失偏颇,使公众价值观停留在谴责、怜悯的表面上,缺乏深层次的引导,甚至还会给公众的舆论带来误导,影响城市文化的主流价值观。
首先,重塑城市摄影的价值判定。当代都市摄影作品的价值判断,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价值,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样重要。读图时代,图片新闻遍布网络,但摄影水平良莠不齐,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摄影者的创作目的,并非为了“创作”而创作,其目的在于背后的商业价值。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严重削弱了城市摄影的本质。城市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应从难易程度、创新程度、思想深度和美感程度四个维度来全面考虑其价值。任何一种艺术都承担着关照人类、审视生命的使命,这是当代艺术的必然追求,也是城市摄影的社会意义。因此,城市摄影必须回归于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重新判定城市摄影的价值属性。
其次,传播主流文化,寻找地域特色。尽管许多地方文化部门试图从多种渠道提升地方知名度,推广地域文化,但是通过纪实图片影像反映城市文化并进行推广的案例仍然不多见。城市的现实形态永远都不可能是单一而简略的。它不仅是一个景观复合体,还是一个经济实体和文化载体。在各类城市文化的研究报告中,学者从城市精神、城市性格、市井民生等角度分析城市文化特征,通过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变迁、城市运动、文化思潮等现象的视觉表达,可以更好地唤醒人们对城市共同的记忆,这也是城市特有的主流价值观的充分表达。
最后,提升创作主体的专业素养。首先,摄影者应为一个艺术创作群体,其自身定位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者。城市摄影将摄影与现代艺术结合,从消费主义、城市精神、历史文化等角度对社会展开思考。其次,要有广泛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的摄影技能,城市摄影除必要的专业技能要求外,城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专业的问题,需要摄影者潜心研究,掌握一定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环境学等领域的知识、信息。最后,避免猎奇心态,要以理性的研究姿态和专业性的影像技术,对拍摄主体做出有说服力的描述,从而让城市摄影的表达更加系统化和理性化。
城市摄影作为城市纪实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记录城市的发展轨迹、还原社会群体生活状况等有直接作用,还对自媒体传播环境下如何对公众舆论方向引导、研究城市地域形象、保持和传承城市记忆等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参考。
[1]顾铮.中国摄影:特殊的历史与特别的呈现[J].书城,2008(6).
[2]甘霖.中国都市摄影的现代性解读[J].艺海,2009(01).
[3]刘星怡.基于图片摄影看城市影像的纪实与观念[J].大众文艺,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