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以加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现代化、智能化与科学化管理越来越重要。为此,企业不惜巨资,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
信息化是企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企业生产现代化、经营现代化与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可以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特大型企业信息化投资具有普通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基本特点,也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层级多、业务复杂等原因,信息化投资也具有其特殊性。
在信息化投资领域,投资者与开发者间常有一堵由技术造成的墙,这堵墙阻碍了投资者有效行使知情权,许多企业都缺乏兼备信息技术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难以掌控信息化投资的精准信息,这造成企业在信息化领域被开发者、被第三方绑架的危险比较大。进入信息领域具有较高的门槛,信息成果如软件、系统的失败并不能造成非常明显的破坏性与显著性,在现实情况中,许多软件中的功能长期闲置也无人知晓,一些软件名为改造实则重造,而投资决策者因为信息化专业性太强难以发现,这类现实因素让投资者较难评判信息专家与开发者的工作成果,投资浪费与损失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难以识别。
虽然各国政府、学界对组织的信息化水平均有一些标准,但在建设领域未有一套可靠易行的标准,在理论界一直存在各种评价方法的争议,主要存在财务、非财务以及两者结合的评价方法,同时一些政府和权威组织也出台了一些应用与评价的标准,但实际情况是许多标准、评价方法与一些企业的现实需求缺乏较高的匹配程度,在许多按标准水平评价信息化水平相当的企业中,信息化所能创造的效益却千差万别,开发商的开发难度与开发成本信息不对称,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化程度较低,信息开发产品具有单件性,定价的可比性较弱。
不同于房屋建设或机械制造,信息领域的更新换代极其迅速。在硬件方面,摩尔定律就指出每一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 个月翻一倍以上,虽然近年相关速度有所放缓,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信息方面硬件的贬值速度依然是极快的,价值500万元的服务器,仅8-10 年就将贬值为75 元左右,在软件方面,更新迭代速度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不论是大众使用的软件系统,还是企业使用的管理软件,几乎无时不刻不在接受各类版本的升级与弃用,而这背后的开发成本均被无形中消耗。因此可以确定信息化成果具有非常高的易耗性,绝大多数信息化成果均不可能实现保值增值,即便是设计实用、精美的应用系统,超过5 年未有更新也极易被人诟病,这是信息化投资一项非常特殊的属性,也是其投资风险的重要特征之一,会导致许多前期投资的不足、缺陷与风险被后续投资所掩盖。
特大型企业面对的外在压力明显不同于中小型企业,特大型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很大,“财大气粗”,注重企业社会形象,这也客观造成其不会将信息化产生财务回报作为其投资的主要动因,而因为过分关注企业的外部形象,形成了政府、公众是其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督促力量,特大型企业将政府标准与社会标准作为评价其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标杆,这样的结果就是特大型企业往往不能“因地制宜”,针对自身的企业特点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或设计一套较理想化的规划,盲目追风,脱离实际,容易导致大量投资失败。
此外,特大型企业的庞大规模,势必形成差异化极大的各种内部组织,内部跨地域、跨行业的分、子公司,部门、上下层级间的博弈情况将明显多于中小型企业。因所处环境的不同,在组织内部各个群体对信息化的要求与面对的生产服务对象不尽相同,而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效的统一规划与平衡,就势必造成内部组织在信息化投资领域的“各自为政”、“各谋所需”的局面,一旦放任这类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期的统一与改造成本将会非常惊人,从而导致重复开发、无效开发、短命项目的出现。
对于特大型企业,定制一套为某一业务服务的系统,从开发到部署,少则千万,多则上亿元的巨额投资,巨额的投资可能为企带来业巨大的利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风险。这也就要求企业具有充足的资金与严谨的规划,谨慎决策,在信息化投资方面应有一个严谨的中长期规划,建立强大的风险规避机制。
信息化投资由于其投资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其风险也是多样的、复杂的,也由于信息化建设的隐蔽性,其风险也具有隐形特征。
按现代广义相对论理论,宇宙中的“黑洞”,既是无形的,也是无底的,其引力也是惊人的。企业在信息化投资上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越投越多,难以自拔,这类现象被研究者称为“黑洞”现象。在信息化投资方面,造价失控、投资失败、重复投资的现象时有发生。Oracle 甲骨文公司曾说过“在发达国家实施ERP 的成功率也只有20%,而中国的成功率更低“,企业的大量应用软件或应用中的功能被闲置或弃用,特别在特大型企业中,因企业内部组织的庞大和复杂,一旦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各类投资浪费就会接踵而至。
从宏观层面来看,信息化投资浪费与重复建设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个合理的规划,这一结果主客观方面均有原因,首先是外部原因上,信息化技术变革非常快,建设成功的与否带有非常重的主观评价因素,因此管理者在制定规划时较难明确自身的建设目标,而技术的日新月异更是导致难以预测未来信息化发展方向,管理者没法确定基于现有技术的投资是否是合理的。而在内部原因中,因特大型企业竞争压力要小于中小型企业,因此在信息化投资领域,特大型企业会较容易忽视投资的经济效益与企业效率的提升,特大型企业中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也偏多,这极易导致上下之间、同级之间的信息闭塞,因此多头开发、重复开发的情况势必常见,还有一种原因是,在特大型企业中,内部各组织的特性较为显著,本身对于管理系统有其特殊的要求,内部组织自行投资的情况就难以禁止。
从微观层面来说,不同于工程造价,信息化造价一直是缺少定额定量的标准,其智力开发的特性决定了软件造价的隐蔽性,而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在信息化发展爆炸的今天,社会的法律法规难以参考其他领域的规则与规定来规范其发展,而正是围绕这一特性,出现了种种乱象:第一种现象是信息化投资与实际产出结果完全不能匹配,某些领域甚至导致企业效率降低,为此企业只得二次开发,推倒重来,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项目执行者未能有效管控项目建设,大量信息领域人才难以理解其他业务领域的真实需求,不能与实际用户间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导致了开发成果差强人意,前端应用非常不理想。第二种现象是企业最初仅投资了小额开发,初衷是解决某一环节的问题,投资额度是适度的,但随着该项目应用,新的问题如安全、性能、使用效益等诸多情况接踵而来,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系统问题,管理者不得不考虑追加新投资进行更大规模的建设。第三种现象是企业仅追求一些机构或政府机关的信息化水平标准,而忽视信息化投资的实际应用与时效性,这使得企业在信息化投资中容易出现短视、盲目的情况。第四种现象是一些信息领域的寡头开发商利用技术优势“绑架”企业,企业在市面上寻找不到其他开发商,而不得不选择一些寡头信息技术公司,而软件开发基本属于“私人订制”,每家企业给出的产品在未交付前都是未知数,在科研方面企业若不能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就容易被开发商绑架,在交付后即便未达到预期,但企业也难以形成有效补救措施,甚至不得不追加更多的投资来掩盖之前投资的失败,且在后期软硬件的运维、改造、升级等投入中也难以摆脱被“控制”的风险。
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投资成本常常被恶意抬高,一些内部个人与开发商“充分”利用信息化投资难估值、易损耗、高投入的属性,刻意提高造价。
问题首先出现在科研领域,大多数企业缺乏相应的人力与信息来核实软件开发的投资,因此多委托第三方来进行科研编制,而在利益驱使的动力下,开发商为提高中标优势会想尽办法与第三方形成某种合作,帮助其编制科研中如造价、需求等核心部分,以达到在招投标中充分满足其编写的“业主需求”,以及获得绝对的竞争优势,这一现象作为潜规则甚至已然成为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行业特性,作为业主方,对其或无可奈何,或其主事部门与人员为私利而默认、参与其中,时间长久,一条由科研编制单位-业主(部分私利驱使者)-开发商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一条隐形利益链;还有种情况是开发商在项目前期中“免费”为业主归纳需求、编制材料、甚至试点开发,其背后即是项目已内定此开发商,其他开发商在招投标环节时,即便其实力雄厚,也难以获得评标优势。
根据近年全国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腐败案件分析,部分开发商在招标投标、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项目验收等关键环节,对业主信息化建设主管人员或技术人员行贿受贿,大搞利益输送,牺牲企事业单位或政府的利益,造成企业或国家信息化投资损失浪费。由于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往往信息化建设的腐败又呈现高智商性、隐蔽性和长期性特征。
特大型企业因其组织特点,决定了本身即存在相应的信息壁垒,而在信息化时代,与人的常规理解相反,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仅未能将组织内部趋于紧密,反而造成信息孤岛与壁垒日益上升,某一业务的群体更加倾向于使用符合其特性的应用,并专注于不断的升级开发,而其他用户需要使用其信息时,就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各业务部门间长期缺乏主动分享信息的动力,信息梗阻的情况非常多见,这就需要一个外在动力强势打破信息孤岛的情况,但因打通信息孤岛需要付出的人力与物力较多,大多数企业可能对信息孤岛的现象长期听之任之,这也是许多信息化投资未见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信息化建设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起点和龙头,是公司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经营管理的重大决策行为,必须引起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规划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在前期的设计、科研、评审等环节,引入更多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因缺乏外在竞争压力,而政府与社会机构的信息化测评常常不能兼顾特大型企业的特性,这造成了信息化投资的成功标准不能与提高企业效益形成有效联动,为此,企业应首先当投入人力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可以长期执行的信息化测评方法,以此来保障企业的信息化投资有相应的后评价基础,并有对于投资金额较大的项目必须进行第三方测评的机制。
同时企业应有一套严格的投资责任机制,对于评价过低或失败的项目,应当给予严格的处罚,在这一方面可以参照建筑行业的责任机制,形成一套符合信息化领域的责任追究办法,促使决策者在项目初期出具严谨的科研与规划,预防项目失败、长期闲置的情况出现。
对于特大型企业,应当避免与杜绝分头开发,齐头并进的局面,因信息技术的属性,分头开发造成后期的整合成本非常高,因此需要构建强有力的投资权集中机制,公司总部设立信息化委员会和专门信息管理机构,对各业务部门、各地区、分支机构提出的信息功能需求集中受理,集中评估,集中审核,集中规划,集中投资建设。对于所有的信息化投资都有一个整体规划与执行,对于已出现的信息孤岛应当首先从管理领域打破壁垒,避免仅依赖信息技术进行间歇式的统一、整合,防止为了整合而造成的再次投资浪费。
许多企业认为信息化领域是个沉重的负担,或者一个装饰的门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造价成本太高,而又难以掌控,造价失控也一直是行业通病,这背后往往都是悄然形成的隐形利益链推高软件造价所致。
(1)改革前期规划体制,建立“比价”机制
为打破利益链,控制信息化投资投入,首先当在科研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减少科研领域的长期合作关系方,将科研、前期工作打包为信息化规划项目进行招投标,让市场上的各个有资质的企业对业主的需求进行详细的研究并提供相关规划、造价、模式等信息,而业主方通过审核、评定最佳方案的过程就起到根据自身的需求与预算来进行项目规划,利用市场“比价”模式,对自身需要开展的信息化项目规划、预算,阶段性成果与质量监督均掌握充足的信息量,而通过科研的招投标,也可以促使开发商难以确定哪家造价公司会中标,其插手科研的编制的可能性就有所降低。这种方法虽然会造成项目的流程拖长,但有利于控制预算,降低成本,且久而久之可以让企业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而不是被开发商信息捆绑、核心技术绑架。
(2)改革结算机制
预算与结算是信息化投资的一头一尾,而企业唯有抓好两头,在项目的过程管理中的漏洞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而当前信息化项目不同于基建项目,较易忽视结算,对于合同签订的金额,往往没有重新核算软件开发费用,造成许多投资的浪费,因此企业内部应配备与培养一部分专业的信息化投资审计人员,同时引进外部审计机构协助企业进行结算审计,以达到警示开发商、督促内部组织,控制投资风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