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梦璐,王淑娉
基于“百元创万”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魏梦璐,王淑娉
(浙江师范大学团委,浙江金华,321004)
加大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具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的艰巨任务。通过介绍浙江师范大学的“百元创万”创业实践模式,进一步阐明该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集中体现在将历史的传承性与鲜明的时代性有效衔接、理论的引领力与实践的创造力有机统一、创新的获得感与创业的幸福感有力提升等三个方面。
百元创万;创业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浙江师范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与骨干力量,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因此,有效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拓展高校实践育人新路径,不断激活和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已成为各高校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新课题。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共同联合培养和锻造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1]。尤其是在德国,高校已成为“创业者的熔炉”。鉴于此,笔者所在高校近年来创新开展了“百元创万”创业实践体验活动,探索出了一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路。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达沃斯论坛的讲话中表示,“要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精神蔚然成风。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这番讲话让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人才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浪。作为高校,应当结合学校特色、对接地方需求、围绕学生特点,积极建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实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素质,积累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经验[2]。鉴于此,浙江师范大学于2011年推出了“百元创万”创业实践体验活动——32人组建一个虚拟公司,8人为一个分公司,每人100元创业启动资金,15天内实现分公司利润破万元的目标,致力于打造“一体双向多元”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使之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必然关注人的全程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3]。“百元创万”作为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升级版,它的前身是该校历时18年之久的“生存训练”活动。自2000年8月至今,浙江师范大学团委连续18年组织学生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厦门、昆明、深圳、西安、南宁、南京、大连等经济发达城市,开展以“50元生存15天”为主要形式的“生存训练”活动。浙江师范大学是全国高校中组织大学生进行“生存训练”活动开展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社会影响最广、成果最丰硕的高等院校。
充分认识和了解“生存训练”的活动内涵和意义,有助于清晰把握“百元创万”作为实践升级版的历史传承性和鲜明时代性。第一,“百元创万”与“生存训练”都体现了高校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两个活动均是以“培养一批学生骨干、带动一群青年学生、影响一代青年师生”为目标,为大学生获取和感知直接的团队体验、社会体验、实践性智力开发和就业历程而精心设计。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显著特征是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素质是可以培育的。“生存训练”尤其是“百元创万”能有效弥补学校课堂教育的不足,对加强高校的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百元创万”与“生存训练”都顺应了世界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和高校教育的改革需要。创业实践能使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成败,增长许多学业上的成绩无法测定的默会知识和能力。在现实中,大学课程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课程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距离学生的实践体验较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这种状况日益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也推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从高教改革看,高校正从以教授和被动教书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及主动学习为中心,从由选修课获得的学分及出勤考纪等评估标准转为同时对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及社区服务的评估。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逐渐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生存训练就提供了很好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情境。
第三,“百元创万”与“生存训练”都创新了户外拓展训练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生存训练的思想由20世纪初欧洲的学者科翰首先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开始实施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典型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系列生存考验,以达成“认识自然、磨炼意志、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训练目的。而浙江师范大学在户外拓展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学》的课程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生存训练的形式,目标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提出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 做人”。
第四,“百元创万”与“生存训练”都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发展需求。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家庭长辈的精心照顾和百般呵护,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相对薄弱。这两种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参与者的成长和成熟。心理学的研究早已指出,能力是活动的结果。于是,在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的时代,我们在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生存训练社会体验模式,并进一步升级为“百元创万”创业体验,作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一个平台和大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一块试金石,成为高校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创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想、创业能力、引领潮流的综合性素质人才,进一步说,就是在高校中为培养一批具备良好开拓素质和拼搏精神的大学生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包括培养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知识、敏锐探知市场商机的能力、敢于超越敢为天下先的胆略等。”[4]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各大高校日渐重视的根本性教育。大学生创业既是教学理念的“丰收地”,也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田”。实践必须以理论为基础和支撑,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百元创万”这类实践平台的塑造,更要注重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使理论的引领力与实践的创造力有机统一,真正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加强理论引领,注重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建设完备的创业课程,短期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念,培养创业的基础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长远目标是实现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5]。创业课程体系分为创业知识、创业实务、创业精神三类课程。创业知识类可开设“创业管理学”“创业环境学”“创业设计学”等课程;创业实务类可开设“创业流程与实务”等课程;创业精神类可开设“创业道德学”“创业心理学”等课程。创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可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游戏法等多种类型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这些具有高度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将对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成为“百元创万”的理论支撑。
二是加强文化引领,注重创业竞赛的参与。以“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龙头,笔者所在学校连续10年开展创业文化节,由“金点子”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我能行”创业实战大赛、“营销之星”大赛等一系列比赛组成,先后吸引近万人次参与,2 400多人次获奖。与此同时,由创新创业学院牵头,将大嘴俱乐部、市场营销协会、创意工作室、智造社等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聚集起来,形成了较为浓厚的校内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是加强实践引领,注重创业导师团队的智力支持。创新创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高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对学生的指导,才能提升教育的实效。近年来,笔者所在高校坚持内外协同原则,聘请了校内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和校外知名的企业家,以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百元创万”的导师团,并根据不同创业阶段和模式建立如创业计划、财务分析、资本运作、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创业指导团队。创业导师遵循分类指导、小型多样、灵活机动的原则,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活动;根据创业教育计划,对学生进行培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供法律法规和创业知识的咨询,提供法律援助,给予其他专业性的服务;指导创业计划、方案的制订,参与创业小组的各类活动,提供创业技术指导;指导学生参加创业竞赛,评审创业计划;吸纳学生进行创业研究,有效参与创业具体活动,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评估创业绩效。
将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而成的“百元创万”实践体验模式,是浙江师范大学的有益尝试。在暑假的社会实践中,我们采用公司制模式开展社会实践,整个团队隶属于“百元创万”总公司,指导老师担任董事长、董事及顾问,4位学员分别作为CEO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EO首席信息官、CEO首席安全官,掌管总公司的大小事务,并下设4家分公司。通过合理科学的组织构架,清晰明确的公司章程,使团队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凝聚力和向心力日益增强,收益也呈上升趋势。
高校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它是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其培养目标既要重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更要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使之形成善于思考、敢为人先、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等优秀的创业品质。“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培养拥有较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二是能够自我创造工作岗位,三是有一定能力创办新企业。”[6]文化具有凝聚、激励、教育、整合的作用,“百元创万”人才培养体系是让广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升创业技能、构筑创业知识架构的助推器。当同学们以模拟公司中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财务官和安全官等虚拟身份,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社会、市场中进行真实检验,并将部分利润捐赠给当地特殊的困难群体时,他们既得到了挣钱的体验,也收获了创业实践过程中带来的精神感悟。这其中所蕴含的实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第一,学校顶层设计是关键。对于高校和学生而言,有效加强和巩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新时代创造新机遇,战胜新挑战,促进人才的多元化发展。这是未来趋势,也是现实需求。应该让更多富有创新眼光、具备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创新成果的群体不懈开拓,并能与创业技能相整合,进一步减少相关人才和成果的遗失或埋没[7]。基于学校多学科并存发展的优势,浙江师范大学将创业教育定位在“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上,提出了“基于创新、引导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通过“百元创万”的大胆创新,并努力实践,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有助于创业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第二,学生主体需求是重点。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人,只有摸清了学生的主体需求,教育才能有针对性。浙江师范大学依托创新创业学院,根据学生的主体需求,开展了大量专项研究,旨在摸清学生需要,建立创新创业学生数据库,编撰优秀的创新创业学生经典案例集,跟踪学生毕业后创业的发展历程。努力从价值观念、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上下工夫,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工作中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创业,崇尚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梦想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创业选择,认真设计“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文化和创业实践,实现了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第三课堂创业实践以及学科竞赛、专家讲座等的多元有机融合。
第三,校内校外协同是保障。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成为了发展新常态,校内外协同是“百元创万”项目实施的保障。教师作为教学文化的传承者,要有创新创业理念,通过外引内联等途径创建一支高水平、创业教育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8]。截至目前,浙江师范大学先后建立校外就业创业见习基地70余个,聘请了300多名企业家作为兼职导师,引入社会创业基金2 000余万元。每年开展创业导师、企业家校友等专场校园招聘会,引进企业项目由学生团队开发,积极将校内项目、科研成果向企业推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共利互惠,达成双赢局面,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资源。
[1] 刘仿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键问题解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30(5):164-165.
[2] 张利君.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65-68.
[3] 石淑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J].宁夏教育,2013 (2):14-15.
[4] 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9-33.
[5] 郭聪.关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36-37.
[6] 黄兆信,宋兆辉.高校创业教育面临三大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9):45-48.
[7] 阚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8] 钟云华,罗茜.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 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6(3):124-128.
G64
A
1674-893X(2018)03−0032−04
2018-04-23;
2018-05-15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探索”(Y201534248)
魏梦璐(1988—),男,浙江浦江人,浙江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联系邮箱:1780069514@qq.com;王淑娉(1982—),女,浙江德清人,浙江师范大学团委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编辑: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