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汪莉 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能否解释现实、指导现实、以及是否具有广泛的研究空间和前景是检验一个理论生命力强大与否的直接衡量标准,第三人效果作为传播学、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自然也应满足其条件。本文将通过对该理论的定义、研究对象等方面进行一一论述,从而逐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即第三人效果理论的论证过程缺乏严谨性、效果上缺乏实用性。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菲利普·戴维森在《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正式提出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是关于受众媒介效果“看法”的研究,即研究对象是关于媒介效果的“看法”,而“看法”是强主观性的词语,如何衡量一个主观的事物的客观性与正确性是难以解决的现实性问题。[1]
随着“第三人效果”研究的不断发展,其研究历程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特别是在研究互联网信息方面。但在互联网信息的研究上,不少学者指出互联网环境会降低“第三人效果”,说明第三人效果的实用性、影响力正在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而降低。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能够为受众提供相对完整准确的信息,在将来更加发达的网络环境、更加健全的民主环境之下,第三人效果是否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与意义,将值得深思与怀疑。
“第三人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负面信息传递中,如色情信息、赌博广告对他人的影响,公众为了维护自己、抬高自己,通常认为这样的负面广告对自己的影响小于对他人的影响,低估广告对自身的影响;在诽谤信息中受众同样认为自己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人格的个体,不会受到该类信息的影响。因此,研究内容的敏感性限制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2]
且作为研究对象的色情、黄暴信息本身不具有代表性,它们不能代表所有信息,它的测量结果也不能代表所有的结果。同样是信息,如果是正面对的、积极的,那么又会产生第一人效果,第三人效果本身不具备代表性。
到了研究的后期出现了一些以正面信息为内容的的研究,但与负面研究相比完全可忽略不计。
从研究对象看,该项研究缺少对正面信息的研究与分析,研究面窄,仅仅从负面信息传递中进行研究,忽视了该理论在正面信息传递过程中作用研究。
因此,从研究对象、选取的样本来看该理论缺乏普适性,应用范围小、程度低。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就是认知反差的最大体现。他与各位将军年龄相仿、性别相同,但在知识水平上按他自己的话说就“大老粗、中国字都认不全”。但他能准确的研读地图,能找准战机、能打胜仗、能调动军人的战斗意志,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个人特质,也就是他强调的“亮剑精神”。他以亮剑精神要求自己也要求自己的士兵,以亮剑精神打仗,故而能带出一支铁打的部队。
因此,从影响“第三人效果”的主观因素看,存在绝对的不确定性,即第三人效果的研究以及结果存在非准确性,从整个过程来说缺乏严谨性与说服力。
以九寨沟地震为案例进行分析,当人们看到这样的消息会认为对谁的影响最大?相对于九寨沟境内的人而言,九寨沟以外的人都是第三人、都是旁观者,这些旁观者确实会认为地震对自己的影响相对小一些。与此同时,九寨沟境内的人们互为第三者,他们会认为地震对他人的影响大,而对自己的伤害小吗?显然不是。他们更不会认为地震给该地区以外的人们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即使是重大灾难事件,也不一定会给相对的第三人造成了巨大影响,一般的信息则更无此强大的力量。
在分析验证第三人效果时,存在许多主观与客观影响因素,且我们难以控制其中的任何因素,所有的因素都可能随机发生,那么结果也就是随机的,随机的结果无法成为真理,亦无法指导实践。
存在第三人效果,那么就应该存在反效果,即第一人效果。第一人效果是指人们认为传播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可通过对第一人效果的研究来反向研究第三人效果,即通过研究某些信息对自身的影响,从而对比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得出一个相对的结论。如“希望工程”的启动对当事人产生了的影响,以及其他社会公民又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第三人效果的强弱。
即使如文中所说的“第三人效果”的研究缺乏严谨性,该理论缺乏实用性。我们可以常识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一定的条件之下控制某些变量,选取相同的因素对其进行研究,在小范围内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以此方法进行多次实验,以多次实验的数据为参考,并进行总结,从而得出相对准确的有参考意义的结论。
本文并非想要证明第三人效果不存在,而是想证明其缺乏说服力,因此通过文章的论述,希望有真正的能者对其做完整、有力的进行论证,其严谨性提高的过程也将是提高实用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