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凤,石淑云,赵雪松,任 新,杨炳君,李雨珊,闻 洋,米小娟
(吉林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繁荣,带来了一个以微信、微博、微视频为代表的微时代。近年来,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理论界对微信在教学中使用的研究论证也在逐步深化;很多高校在利用微信开展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2]。在当前全国掀起微课热的背景下,如何因势利导,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微信的积极作用,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微课是“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泊来概念被引进到中国后的一种本土化称谓。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 教授在1993 年所提出60 s课程(60-Second Course)[3]。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 P. Kee 提出一分钟演讲(One Minute Lecture)[4]。缘于当时的网络通信技术,这些早期的微课理念没有传播与普及。到了2008 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明确阐述了微课程的概念和创作过程[5]。2009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开发了“One Minute Scholar”项目,并把“微课程”发布到了网站上。随即,美国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创立了可汗学院,3000 多门在线图书馆的微型视频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得以传播,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在国内,2010 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给出微课概念[6]。他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6]。同年,佛山市教育局启动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活动。此后,微课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发展起来。2012-2013年期间,教育部举办了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中国微课大赛”和面向高校教师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3年,由华南师范大学和凤凰卫视合作的“凤凰微课”正式上线。国内能够学习“微课”的网站还有第九课堂、微课网、中国微课、油菜花网等。这些事件标志着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微课,正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1.2.1 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为5~8min,最长不超过10min。微课时间短,因此,导入和结尾切忌冗长繁琐,要干脆利落、紧扣主题、新颖独特、引人注目。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1.2.2 教学主题清晰明确
“微课”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的教学。因此“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具备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代表性。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微课要求教学主题突出,它亦不在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但整个微课教学过程仍应该包括引入课题、内容讲授和总结三个基本步骤。
1.2.3 教学形式丰富新颖
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疲倦。相较于传统课程而言,微课的形式更加丰富新颖、灵活多变,必然能够引起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综合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在营造相对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吸引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给予关注,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1.2.4 教学时间自由灵活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知识的学习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网络与移动设备普及的环境下,微课恰恰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微课不仅可以在教室、图书馆等固定地点学习,还能通过在线观看、网络下载或硬盘存储等形式,使用掌上电子设备进行播放演示,真正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学习,使学习真正摆脱了固定时间与地点的束缚。
1.2.5 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微课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区别于一对多的日常课堂教学,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微课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自己搜索到所需课程后自定步调的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控制播放,反复观看,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
通过对微课的特点以及计高校教学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微课可以很好的应用于高校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通过建立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将学科教育所需展示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制作成各类微课程,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给学习者,实现移动学习课堂的建设。微信移动学习平台或课堂的建立,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随时汲取自己想要学习和深入了解的知识。同时,微信平台推送的学习内容涵盖范围大,学习者可以随时查阅获得专业的答案,实现了学习时间的最大利用效益,也更有针对性[7]。
微课时间虽短,但微课的教学内容是经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仔细斟酌后进行设计的,教师前期投入很大,目标是为了让微课能够有别于传统理论教学的枯燥。微课作为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课堂形式,促进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知识传播覆盖面,同时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提高了学习的新体验。
对于优秀的微课作品,广大的学习者或专业人士会给出积极的正面反馈和评价。教师通过微课的平台来与网友互动,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交流评价,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很多教学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要将微课引入到高校课堂教学中,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及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应遵照以下三点建设工作思路:
微课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相配合,微课应扎根于现实课堂。完整的微课制作除“微视频”之外,还应包括相应的“微教学资源”,包括例如教案、课件、相关练习、反思、点评、反馈等等,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制作丰富的微课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提升整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但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所掌握的视频拍摄剪辑、互联网操作等相关技术相对有限,因此,需要在相关领域进行一定的学习与积累,可请相关技术人员给予指导与帮助。
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各教学机构会推出分门别类的在线课程或微课程,实现从在校课堂到网络学堂的转变,这对微课资源库、网站、应用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和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应为教师提供制作微课必备的相关硬件设施,并提供共享与交流平台,积极加强微课教学团队建设; 同时可尝试各校之间相互协作,实现优质微课资源的共建及共享。
微课评价体系是微课制作的指挥棒。但是,关于“微课”的应用是否有效果、效果如何、适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等问题,尚没有形成明确的答案。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应探究微课支持的新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应研究微课的适宜内容及其应用效果,即通过内容分析、实验对比、经验借鉴等探讨微课的适宜内容。
根据现有教育评价的标准和原则,结合微课的特点建设多样化的评价系统,包括定性与定量评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等;在学生管理监督上,可建立学习监督系统,帮助教师在课下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指导和帮助。突破单纯靠测验成绩来衡量教学效果、靠简单访谈来测量学习动机和态度等的初级效果测验阶段,最终构建微课应用效果测评体系。
微课是多媒体教学方式与网络结合的体现,不断适应科技的发展改进教学方式,是今后一个时期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课题。随着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微课与高校教学的融合必将更加紧密。微课的引入符合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求,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微课在高校教学中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会促进高校教学的新一轮改革与发展。
[1]程 亮.微信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8):37-39.
[2]刘 静.高校微课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探究[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4(6):96-101.
[3]McGrew L A A.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1993(7):543-544.
[4] Kee T P.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5]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6]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7] 庞 龙,欧 扬.微信课程联合双语教学的应用探讨与设想-以中医眼科学教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7(1)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