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引导与政府补贴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研究※
——以光伏产业为例

2018-03-28 09:46
现代经济探讨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利用率补贴

王 宇 罗 悦

一、 引言与文献回顾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新技术、新创意、新思想日新月异,新兴产业正成为一股重要的先锋力量引领着未来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世界各大经济体也不断加快战略部署,积极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2010年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以4G技术、5G研发为代表的移动通讯技术得到巨大提升,互联网移动泛化得到普及,以手机支付、微信应用、共享经济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为经济社会注入了新活力。物联网产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行业市场规模从2009年1700亿元跃升至2016年超过9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规模实现了几乎从无到有的转变,201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0.82万辆,到2016年已经突破50万辆,行业呈现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市场整体繁荣的良好状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在风电设备行业,2015年我国风电机组年产能约为4000万千瓦,而国内市场需求不过2000万千瓦,全年弃风率持续上升达到15%,其中最为严重的甘肃省弃风率甚至接近39%,弃风电量高达339亿千瓦时,国内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已由鼎盛时期的上百家减少到30家左右。在多晶硅行业,2016年全球多晶硅新增产能约为61000 MT,使得全球多晶硅总产能达到437000 MT,这一数字足够85 GW晶体硅光伏组件生产,而2016年全球光伏市场总需求只有60 GW左右,需求不足令全球多晶硅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由于成本过高,中国大部分多晶硅厂家被迫停产或转产。若不适时调控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将十分严峻。

为何传统产业中的产能过剩现象会在新兴产业出现,这背后的原因和产生机制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兴趣。总的来说,产能过剩是一种供给与需求的错配,是供给远大于需求的状态。理论界关于产能过剩概念的界定仍然存在一定争议,然而在实践中,产能过剩可以较为简单地从供求关系进行阐述,即一种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超过了正常期望水平的状态。现有文献大多集中从供给侧角度讨论产能过剩问题,关于产能过剩成因的假说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产能过剩的宏观结构失衡假说、市场失灵假说与政府失灵假说。

1. 产能过剩的宏观结构失衡假说

产能过剩的宏观结构失衡假说主要从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层面来解释产能过剩。张维迎(1998)从国有经济主导的经济体系的矛盾性出发,发现公有制经济中控制权存在不可转让性,由于被兼并后国有企业丧失的控制权不能获得经济补偿,其存在往往阻碍有效率的兼并行为,认为国有企业内在地暗含着产能过剩存在的可能性。杨培红(2006)从政府主导的投资结构出发,分析了在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情况下,寻租存在与否对投资量的影响,认为重复建设只有在政府主导的投资下才有可能发生。皮建才(2008)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根源出发,认为中国重复建设的根本性原因是两个地区的先进部门的技术差距太小以及宏观经济环境中存在的初级产品的价格扭曲。但在现实经济中,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例如,在非国有经济领域、私人投资领域以及地区间技术差异较大的区域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对于这些问题,宏观结构失衡假说的解释力度就显得十分有限。

2. 产能过剩的市场失灵假说

产能过剩的市场失灵假说认为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市场本身存在不足,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源于市场调节下各个微观主体自发作出的决策。该假说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观点认为产能过剩主要源于微观主体的“个性有限理性”或“个体非理性”行为。例如,张新海等(2009)引用“认知偏差”这一行为经济学概念,假设微观主体存在系统的短期贴现率高、长期贴现率低的不规则的有限理性行为,其导致的结果是大量企业持续性投资冲动,并逐渐形成远超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从而导致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另一种典型的有限理性投资行为被相关学者定义为攀比、羊群或潮流效应,为了保有市场份额,在位企业维持超额产能以抬高进入壁垒(Spence,1977),或是领先企业通过提前扩张的方式获得先动或领导优势(Henderson & Cool,2003),并且这些产能扩张行为往往会向其他企业释放出一种错误的需求发生变化的信息,后者在节约信息成本的理性考虑下就会选择模仿或追随领头羊的行为(Gilbert & Lieberman,1987)。第二类观点认为产能过剩是“个体理性”导致的“集体非理性”。例如,林毅夫等(2010)提出投资的“潮涌现象”,认为在给定需求信息、行业内企业总数目未知的情况下,企业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投资建厂进行产能决策可能会导致在投资完成后发生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但是,以上市场失灵假说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已经存在重复建设的产业仍不断有新建投资。在已经存在严重产能过剩的产业中,企业对于产业已经产能过剩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而在现实经济状况下,仍不断有新的投资流入这些产业。市场失灵假说在这些问题上显得不太全面。

3. 产能过剩的政府失灵假说

产能过剩的政府失灵假说与市场失灵假说相对应,着重从市场之外讨论产能过剩的成因。余东华(2015)量化分析了政府补贴、土地价格扭曲程度等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程度,发现政府干预越深的环节,产能过剩程度越严重。程俊杰等(2015)利用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要素扭曲与产能过剩,认为政府对要素价格以及配置的不当干预对产能利用效率具有消极影响。杨振(2013)认为,政府的产业发展促进政策会扭曲企业的投资和退出决策,其结果是过度投资及产能退出机制不畅通,往往会形成产能过剩。周黎安(2007)着重考察了中国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的内在模式,从官员晋升角度解释了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发展间恶性竞争以及地区重复建设的原因。江飞涛等(2009)认为,政府通过成本外部化、风险外部化及投资激励等不当干预行为,扭曲了企业的投资决策,是出现过度投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政府失灵假说着重从政府在要素扭曲、政策干预、官员激励体制等方面对产能过剩的影响进行分析,对认识“中国式产能过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从这些观点出发,政府失灵行为会在中国蔓延成为一种全面的“过剩经济”,然而在现实经济中,产能过剩只在特定行业出现。对于这类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需要从其他方面探索。

在关于产能过剩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学者们集中从供给侧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些假说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与启示意义,但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我们认为仅仅从供给角度来分析还略显不足,这些新兴产业发生产能过剩应该还与其政府补贴下的外需引导发展模式有关。如果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和独立,产能过剩就主要是由供给快速上升导致的,这也是现有文献大多集中从供给侧各个方面探讨产能过剩的原因。这一假设对于大多数立足于国内市场的传统行业来说,是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但是我国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并没有成熟的国内需求,产品与服务的终端市场主要集中在海外,其需求侧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出现国际关系恶化、国际政策变动、反倾销政策、技术标准变化、国际市场波动等难以预测的情况,带来的需求波动都有可能远远超过国内市场。这就导致相关的微观主体难以做出合适的产能预测,一旦发生需求快速下降,非常容易带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给予相关企业大量补贴,而补贴方式又相对粗放,往往都是针对产能和固定资产,这在客观上极大地降低了相关产业的进入门槛,并对微观企业形成了较强的产能扩张刺激。在不稳定的国外市场需求和国内政府大量补贴的双重作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很容易出现产能过剩。

本文后续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基于不确定性需求的古诺竞争模型,以此来阐述外需引导和政府补贴导致产能过剩的理论机制;第三部分以光伏产业为例,通过对相关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以及实证分析,验证第二部分理论模型的结论,并探讨其他影响产能过剩的因素;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与政策建议。

二、 理论模型:需求不确定性下古诺竞争模型

假设某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真实的市场需求存在着较高的不确定性。本文在Pindyck(2008)关于沉没成本与企业期权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不确定性需求下的多阶段古诺竞争模型。假设t时点市场反需求函数如下:

Pt=θt-Qt

(1)

式中,Qt表示t时市场总产量,θt表示t时的市场总需求。在第一阶段(t=1)总需求已知,θt=θ,其中θ为常数;第二阶段(t=2)的需求未知,但企业需要在第一阶段做出投资决策。假设企业选择进入市场仅需支付沉没成本S,不考虑其他成本因素,生产的边际成本为0,企业在选择投资后自第二阶段可以无限期获得收益。我们最后假设政府为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对相关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额度为λS,其中0<λ<1。

由于第二阶段(t=2)市场需求θ2在区间(θ-ε,θ+ε)内满足均匀分布,即θ2~U(θ-ε,θ+ε),其中ε>0,很显然,ε越大就表示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越高。在第二阶段,如果国外市场需求扩大,则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具体的移动范围如图1阴影部分所示。

图1 均匀分布下需求曲线移动范围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现假定第一阶段已存在一个在位垄断厂商,并且有n个潜在企业计划进入市场,则单个厂商利润最大化条件为:

(2)

(3)

在第二阶段由于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即θ2~U(θ-ε,θ+ε),因此市场竞争的均衡结果会发生变化。根据之前的分析框架,我们不难得到每个企业在第二阶段(t≥2)开始每期的预期利润为:

(4)

由于企业在第一阶段进入时需要支付的实际沉没成本为(1-λ)S,现将企业未来现金流折现,设贴现率为r,得到每个进入企业的净现值NPV为:

(5)

我们假设该产业除了初始投资之外,并没有任何额外的进入门槛,因此对于该产业来说会有企业持续选择进入直到NPVi=0。因此我们不难得到在均衡状态下该产业总的厂商数量为:

(6)

上式分别对ε、S和λ求偏导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7)

以上分析表明,在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行业中进入企业的数量与初始沉没成本成反比,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补贴强度成正比。对本国企业来说,国外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一般都要高于国内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定理:

定理1: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国外市场需求为主时,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越强,或者政府补贴强度越高,那么该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可能性就越高。

三、 实证分析:以光伏产业为例

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不仅是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积极补充,而且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能源供应最重要的主体,决定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从长远看,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在不远的将来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根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的预测,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费结构的占比将会上升到30%左右,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将会达到10%左右。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费结构中将占据到80%左右的份额,其中太阳能发电将占据世界总电力供应的60%以上。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引导及国内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涌现了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一批优秀的光伏制造厂商,带动了中下游企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产业链的完善和形成,光伏产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并取得骄人成绩的历程: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世界市场占有率为35%,比2006年增加了15%;2008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世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到44%,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倾向。根据中国太阳能光伏发展报告,2006-200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总需求只有1603MW、2392MW、5559MW,而全球市场总供给达到了2474MW、3733MW、6500MW,其中中国太阳能电池供给就有438MW、1088MW、2000MW。与此同时,我国太阳能电池需求仅为10MW、20MW、40MW,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发展十分有限,导致98%光伏产品需要出口到国外。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各国纷纷调整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我国的光伏产业从海外收到的订单锐减,大量企业收益下滑,濒临破产,整个行业开始尝到了产能过剩的苦果。

1. 光伏产业的产能利用率测度

产能利用率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产能过剩问题时,普遍采用的一个相对便于测度的指标,计算方法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比,常用的测度方法有峰值法(沈利生,1997)、成本函数法(韩国高等,2011)、生产函数法(郭庆旺等,2004)、随机前沿面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Kirkley, et al.,2002)等。由于生产函数法具备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对分析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满足数据的可获得性,是目前学者们普遍采用估算潜在产出的方法,因此本文也选取生产函数法测度光伏产业中不同企业的产能利用率。

假设边界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其具体形式为:

Y=f(K,L,A)e-u=AKαLβe-u

(8)

其中,Y代表产出水平,K代表资本要素投入,L代表劳动力要素投入,A代表技术水平,α和β分别代表资本要素及劳动力要素的产出弹性,α>0,β>0,且假定α+β=1。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Y=αLnK+βLnL+LnA-u

(9)

因此边界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可以表示为:

LnY*=αLnK+βLnL+LnA

(10)

经过变化,最终可得到边界生产函数具体形式为:

(11)

产能利用率CU(Capacity Utilization)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比,即:

(12)

本文研究样本为沪深两市中光伏概念的40家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时间跨度为2008-2015年。在测算产能利用率指标选取上,本文借鉴张月友(2015)等做法,选取年末固定资产余额净值作为资本投入指标,年末在职平均职工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产出指标,进行上述生产函数法的模型测度过程。经过计算,得到光伏上市公司平均生产函数的形式如下:

(13)

上式括号内的数值为系数的t值,各个系数均在1%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模型的回归拟合程度较好。光伏产业是资本密集型高新技术行业,但在边界生产函数中,资本产出弹性系数为0.2695,低于劳动产出弹性系数0.7625,这与人们对光伏产业的认识不符。王辉等(2015)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我国光伏企业主要集中于中下游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技术发展滞后且位于产业链低端。

将资本要素投入指标及劳动力要素投入指标代入到平均生产函数,得到平均产出,计算出样本区间内所有的实际产出与平均产出之差。取这些差的最大值加至(13)式的常数项上,得到边界生产函数如下:

(14)

将样本内资本投入指标及劳动力投入指标的观测值代入边界生产函数得到潜在最大产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比即为产能利用率。本文依据成本函数法,利用2008-2015年40家光伏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了理论产能的估算。表1为测度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完整测算结果见附表。

表1 产能利用率测度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图2展示了光伏上市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及变动情况。横坐标为40家光伏企业的编号,纵坐标为年度产能利用率情况。由于时间跨度较长,仅选取2008年、2011年及2015年进行编制。

根据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水平,产能利用率通常在80%左右属于正常,若产能利用率超过90%,说明出现了产能不足的现象;产能利用率低于80%,则存在产能过剩。根据估算结果,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均值在40%左右,明显低于正常值,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

2. 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理论模型的结果,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基于国外市场且外需波动较大时,该产业更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中国光伏产业典型特征之一就是过度依赖海外市场,光伏电池等领域的产品90%以上都需要出口到国外,而外需引导下市场需求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国际政策、技术标准变动,国际关系恶化等因素带来的国际需求变动都远远大于国内需求变动,微观企业也难以作出合理的产能测量。我们认为出口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及出口额增速,可以作为衡量企业对外需依赖度的两个指标。一个企业出口占比越大,出口额增速越高,表示外需依赖程度越高。表2和表3分别为样本光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出口占比及出口额增速的统计性描述。通过对样本光伏企业的财务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出口额增速均值的方差为0.4012,而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均值的方差仅为0.0235,很显然海外市场的需求波动性很高。

图2 2008-2015年光伏上市公司产能利用率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表2 主营收入中出口占比的描述性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表3 出口额增速的描述性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除了外需因素之外,理论模型的结论还显示政府补贴也会极大地影响产能过剩。补贴对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光伏产业初期的快速发展与政府大力扶持密不可分。然而,缺乏长期机制的政府补贴也为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埋下了隐患。我国的政府补贴大多是以财政资助、税收减免、设备及土地优惠为主实施的产能补贴,而针对研发层面的补贴力度较小。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中,财政资助方式较为常见,如山东省政府2010年安排新能源专项资金3.84亿元用于支持79个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江苏省海润光伏2012年收到地方政府财政补贴资金4800万元等,均属于此类;税收减免方面,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数不胜数,如湖南省政府2011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光伏发电和照明应用的意见》,提出了助推光伏产业发展的六项税收优惠政策;其他优惠方面,地方政府通常会以低于正常报酬的价格向投资主体提供土地、设备、电力、原材料等。但是,这种产能补贴没有注重产业研发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企业投资决策扭曲、行业无序扩张的状况。许多企业为了快速回本,在获得补贴之后将资金运用于发展一些短平快、高能耗低技术的项目,以获取更多补贴,使光伏产业忽视了对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活动,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的目标背道而驰。从光伏产业发展来看,缺乏事后监督与创新激励机制的投资补贴方式,诱使企业为获取补贴去投资亏损项目或低技术门槛项目,扭曲企业的投资决策,破坏创新环境,带来企业的低水平盲目扩张。

除此之外,企业自身情况也会影响其产能利用率。企业的技术水平显然会对其产能利用率产生显著影响,较高的研发水平意味着企业能够更为有效地克服海外市场的技术壁垒以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其对新兴产业产能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有很多研究还表明融资成本、企业性质、资本密集度和经营状况也与产能过剩存在一定关系。

表4 变量的定义及测算方法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表5 变量统计性描述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根据以上对变量选取的分析,本文构建如下模型来分析不同因素对光伏产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CUi=β0+β1ExRi,t+β2ExGi,t+β3Subi,t+β4RDi,t+β5Inti,t+β6Statei,t+β7Levi,t+β8CIi,t+β9ROEi,t+ε

(15)

本文运用40家上市公司2008-2015年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回归,表6列出了外需因素及其他解释变量对光伏产业上市公司产能过剩影响的回归结果。

表6 解释变量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显著,括号里的数值为t值。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由结果可知,核心解释变量ExR的系数为-0.255,且在1%水平显著。这就意味着光伏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的出口占比每提高1%,产能利用率相应下降0.25%,主营业务收入的出口占比对产能利用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与此同时,ExG对提高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在统计期内扩大出口对提高光伏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没有影响。解释变量Sub的系数为-1.030,在1%水平显著,表明在统计意义上每增加相当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的政府补贴,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会下降1.03%。政府补贴会加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程度,这与许多学者得出的判断相似,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干预不当,导致干预下的企业投资决策目标多元化和投资行为冲动,是否投资已经并不仅仅取决于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容易导致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而政府干预较少的环节,企业投资目标相对单一,较多的考虑投资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因而产能过剩程度相对较轻。另外,政府干预扭曲了要素价格,阻碍了市场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发挥作用,造成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上述实证结果与我们理论模型的结论是一致的。

从企业自身因素来看,RD的系数为0.027,且在1%水平显著,这意味着研发费用每上升1%,产能利用率相应提升0.027%。显然企业的研发强度对产能利用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发强度有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技术水平上升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扩展了产品多样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技术水平提高有利于企业跨过出口国的技术壁垒,降低企业遭受反倾销的可能性。Int的系数为-0.280,部分学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是当下产能难以消化的原因之一,但在本文中该项指标不显著,故认为利息因素对于产能利用率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财务杠杆Lev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适当增大财务杠杆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的现象。变量State的系数不显著,表明一个光伏企业是国有还是非国有性质不会显著影响产能利用率。资本密集度CI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资本密集度越高的企业越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现象,这与近年来产能过剩主要发生在重化工业及部分新兴产业的现状一致。最后,净资产收益率ROE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也不显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光伏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外市场萎缩、国内需求不足、政府过度补贴以及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使得产能得不到充分释放,作为处于发展早期的新兴产业,光伏产业在现阶段还较大地依赖于政策扶持的推动,然而国内光伏产业扶持政策还未到达欧洲地区密集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政策的扶持力度,导致国内产品终端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有资料显示,光伏发电成本大概为每度0.8元左右,而火力发电成本仅为每度0.3元左右,相差近2倍,光伏发电系统较传统能源发电在成本上处于不利地位,国内市场对光伏产业的产能消化严重不足。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产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非常强,绝大部分光伏产品需出口到国外,外需引导下新兴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出现政策变动、国际关系恶化、经济形势变化、反倾销等情况,将给整个行业带来直接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光伏市场急剧萎缩,欧洲各国在太阳能领域的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并且随着近年来欧美的反倾销政策,中国光伏产业遭遇重创,企业从海外接到的订单锐减,出现巨大产能难以消化的困境。

四、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需求角度解释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提出外需驱动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具有负面影响,作为既往相关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供给侧的有益补充。在实证分析中,选取了2008-2015年沪深两市中光伏概念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相关数据及生产函数法测算了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而测度分析了企业的出口占比及政府补贴因素对其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程度,认为我国光伏企业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且国内需求不足、国外市场萎缩、政府过度补贴以及企业技术水平较低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 过度依赖海外市场,出口依赖性过强是光伏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光伏发电市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欧洲、日本和美国的鼓励政策,然而外需拉动下的产业需求变化波动大,微观企业更难作出合理的产能投资计划,当发生国际需求变化、政策变迁、技术标准变动、国际关系恶化以及反补贴等情况,极有可能形成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中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充分意识到国内市场的主导作用,使得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避免形成内需空洞化的被动局面。② 政府过度干预是新兴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干预失效会导致要素价格扭曲,企业投资决策目标多元化和投资行为冲动等问题,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作用,加剧了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问题。③ 研发强度有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化解产能过剩具有积极影响。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扩展产品多样性,进而提高产品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跨过国外的技术壁垒,并通过降低反倾销的可能性,提高产能的利用效率。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化解光伏产业产能过剩:

1.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加快启动内需。单一市场的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限制,外需引导下的新兴产业也面临需求不确定性大等问题,难以长期在国际上保持核心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国内国际市场并重。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开始涉足中国外需引导的新兴产业,表明我国国内市场已经吸引世界目光,一旦时机成熟,国内市场将具有巨大潜力,这对我国外需引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内需回归无疑是个重要的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积极开拓国内应用市场,完善国内产业链,使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有机结合,促进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2. 规范政府不当干预行为。政府应积极营造健康的投资经营环境,保障市场对资源配置有效性,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规范落实企业的自主投资权,提高新兴产业中投资决策的有效性,避免错位和越位,完善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统筹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政府补贴资金的支付方式和程序中产生的问题要引起重视,使财政补贴政策对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积极影响,例如可以通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方式,促使企业在市场调节下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去获取经济效益,而不是简单地给予产能补贴。

3. 积极转向创新驱动,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新兴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产能方面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方面质的提升。目前国内一些新兴产业面临技术水平不高、新兴产业不新、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困境,应积极转变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鼓励自主创新,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1. Gilbert, R. J., and M. Lieberman. Investment and Coordination in Oligopolistic Industries.RandJournalofEconomics, 1987, 18 (18):17-33.

2. Henderson, J., and K. Cool. Corporate Governance, Investment Bandwagons and Overcapacity: An Analysis of the Worldwid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1975-95.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 2003, 24(4):349-373.

3. Kirkley, J., C. J. Morrison., and D. Squires. Capacity and Capacity Utilization in Common- pool Resource Industries: Definition, Measurement, and 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 2002, 22(1-2):77-97.

4. Pindyck, Robert S. Sunk Costs and Real Options In Antitrust.IssuesinCompetitionLawandPolicy, 2008, 619-640.

5. Spence, J. Demand Growth and Strategically Useful Idle Capacity.OxfordEconomicPapers, 2011, 63 (2):767 - 786.

6. 程俊杰、刘志彪:《产能过剩、要素扭曲与经济波动——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家》2015年第11期。

7.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8. 韩国高、高铁梅等:《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9. 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期。

10.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11. 皮建才:《中国地方重复建设的内在机制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

12. 任保全、王亮亮:《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了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13. 沈利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估计》,《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12期。

14. 王立国、张日旭:《财政分权背景下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基于钢铁行业的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12期。

15. 王辉、张月友:《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吗——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16. 余东华、吕逸楠:《政府不当干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0期。

17. 杨培鸿:《重复建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个基于委托代理框架的模型》,《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1期。

18. 杨振:《激励扭曲视角下的产能过剩形成机制及其治理研究》,《经济学家》2013年第10期。

19. 张新海、王楠:《企业认知偏差和产能过剩》,《科研管理》2009年第9期。

20.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21. 张维迎:《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经济研究》1998年第7期。

22. 周亚虹、蒲余路、陈诗一、方芳:《政府扶持与新兴产业发展——以新能源为例》,《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23. 张月友:《发挥市场机制决定作用化解产能过剩——以江苏省为例》,《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利用率补贴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2019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0.6%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化肥利用率稳步增长
浅议如何提高涉烟信息的利用率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板材利用率提高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