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君,倪依克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传统体育节庆是指以地域文化为载体,在特定时间、特定仪式的节日文化活动场域中,为满足宗教祭祀、农事生产、健身娱乐等需求,以传统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而形成的具有传统文化色彩和特征的庆典活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传统节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类项目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和保护形式,传统节庆经历了从衰微到复兴的过程,重新回归社会生活[1]。继2005年《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的出台、2007年《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实施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传统节日的保护工作,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传统节庆所呈现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及生态价值受到国家及各省市的广泛关注,但节庆活动的数量增多,衍生出质量不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有必要对传统节庆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为例,研究区域内传统体育节庆的地域分布情况、活动内容、文化特性等,通过了解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活动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推动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
表1 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浙江省文化厅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通过对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进行筛选,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保护名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保护名录、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的节庆进行深入分析时发现,浙江省共有16项传统体育节庆活动。统计显示,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活动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地方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从时序安排上集中分布于上半年,从地域安排上则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地区,其他地市级分散分布,且有部分地区尚未分布。
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是浙江省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土壤,表现出明显的体育特征,节庆活动主要涉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竞赛、表演项目,包括舞龙、舞狮、高跷、秧歌、腰鼓、秋千、船拳、摇快船、龙舟竞渡、打罗汉等汉族传统体育活动以及问凳、操石磉、赶野猪、摇锅、抄杠等畲族传统体育活动,活动内容相对丰富,观赏性强。不同地区同一节庆相同的传统体育活动因各地不同的信仰或不同的纪念意义而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造就了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局面。
表2 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活动具体内容
资料来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各省市新闻报道
图1 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分布图
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活动属于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传统节庆民俗文化的普遍特点,也在创造与传承过程中不断强调地域文化认同,注重在节庆活动表现形式和内容选取上与其他地域保持差异。
1.3.1 地域性。传统节庆文化的创造和生存来源于不同地域自身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是由人类所处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2],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性,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发展、社会变化等原因,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浙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根据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生活需要,创造出与地域相适应的民俗文化形态[3],湖泊密布、河道众多养成浙江人善舟楫的交通习俗,他们通过制作仿龙形的舟楫避水害、御水患,表达对龙的图腾信仰,舟楫文化和对龙的信仰产生了浙江省区别于其他地域的龙舟竞渡习俗,形成了龙舟胜会、龙舟节等传统体育节庆,而省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的不同,龙舟竞渡活动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纪念寓意;杭嘉湖平原养蚕制丝的生产方式形成浙江省独具风格的桑蚕文化,蚕农们通过组织“含山轧蚕花庙会”、“双庙渚蚕花水会”等节庆祭拜蚕神、佑蚕丰收。
1.3.2 群众性。传统节庆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世界,像衣食一样不可缺少,它发源于人们又被人们所发展,是具有集体实践性的公共行为[4]。浙江人依托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深受历史文化的浸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又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其他文化内容和形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举办传统体育节庆时自发地投身于活动的筹备工作中,是支撑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发展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浙江省特色的民俗风情也吸引众多省外游客对浙江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省外游客是支撑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发展的补充力量。
1.3.3 传承性。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是通过历代相沿、久积而成的,文化传承既是文化的内在属性,也是人类社会不间断发展的内在要求[5]。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活动创作、表演、传承的主体是来自省域内乡间村落的普通大众,群众自发性地组织各项传统体育节庆活动,以维护节庆的存活与发展。同时,传统体育节庆的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群体传承、家庭传承、社会传承的方式延续着传统的仪式、保护着传统技艺,不断寻找新的力量进行文化的传承。
1.3.4 娱乐性。人类早期的传统节庆多为仪式、信仰服务,随着西方社会标准时间体系及其价值观的引入,人们对于传统节庆的态度不断转变[6],淡化祭祀功能、增强娱乐成分,实现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传统体育节庆主要包含表演性和娱乐性活动,“借神乐人”为人们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淡化了对神的敬畏气氛,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达到放松的功效。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活动在保留传统节庆祭祀属性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其娱乐性的挖掘,使参与者体会到节庆的乐趣,身心放松。如“五常龙舟胜会”与其他龙舟赛的最大区别在于不是比速度,而是竞技巧、闹龙舟、比花样。
2.1.1 节庆地点环境的综合整治。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的举办地点随各地城市规划进行重建或维修,改善了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的文化生态环境,推动了传统体育节庆的传承与发展。以如,“前童元宵行会”主要是在前童古镇景区内进行活动组织,前童古镇景区在不失古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硬件的更新换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河上龙灯胜会”举办地点河上镇近些年进行城镇综合整治,对老街、古屋、河流等周边环境进行整改,恢复原有风貌,美化河上镇的整体文化生态环境;“青田龙舟节”举办地点为瓯江的船寮至瓯南段水域,青田县政府对瓯江的水域环境进行实时监管,保证治水质量,建立健全河道长效保洁机制,维护良好的水域环境,为节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1.2 节庆器具形态的现代化改造。现代光照技术的发明、动力机械的制造为传统体育节庆加入了现代化元素。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在保留传统节庆器具基本制作方式的基础上,对节庆器具的形态进行改造,如临海市岭根村在“台州府正月十四灯会”舞龙灯时,将灯笼里的蜡烛改成LED灯,“前童元宵行会”中所使用的鼓亭、抬阁、秋千装上车轮和发动机,灯笼里的蜡烛也换成了电灯,“河上龙灯胜会”中单一式的板龙加入多元化的造型,一些高照上挂的灯笼里的蜡烛也换成了灯泡,可以看出,对于使用人力的节庆活动,动力机械的加入减轻了人的负担,优化了节庆展演队伍;对于使用传统光照的节庆活动,现代光照技术的加入给节庆增加了多样化的色彩,同时也具有节能环保的功效。
2.1.3 节庆活动的多层管理模式。农耕社会孕育了传统节庆所需的社会环境,民间自发性地开展一些民俗节庆活动来满足人的不同需求。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发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过去只依托民间力量进行活动的自发性组织与开展,如今以民间组织或基层组织主办,由国家、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协同管理。例如,“河上龙灯胜会”过去由老龙胜会筹划组织,活动道具、服装、经费等主要为民间筹资,现在转变为由河上龙灯胜会协会统一管理,溪头村、朱家村、伟民村、长春社区四村协助举办以及萧山区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协助,活动经费依靠政府拨款和社会集资;“永康方岩庙会”传统时期基本由村民自发组织,由族中德高望重者进行庙会筹备事项的安排,村民自愿参加表演的训练,活动经费由胡公会的会产和每村每户自愿出资构成,现在的“永康方岩庙会”以举办活动的村委牵头管理村民工作,由方岩镇政府、永康市文广新局等部门协同管理,庙会资金筹集依靠政府拨款、村委会资金赞助及村民个人捐助[7]。
2.1.4 节庆传承方式的多样化。传统体育节庆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依靠人作为传承主体进行创作、传承与发展,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只依靠传承人进行传承并不可行,因此,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更新其传承方式,使节庆传承后继有人。一方面,浙江省挖掘各地区节庆资源,建立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008年20个地区成为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013年26个地区成为浙江省春节文化特色地区,2014年35个地区也纳入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之中;另一方面,制定传承人保护计划,建立传承机制,进行传承人认定,实行传承人政府补贴制度,加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扶持性保护,将节庆传承与当地教育挂钩。以“畲族三月三”和“河上龙灯胜会”进行说明,组织“畲族三月三”节庆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在中小学课堂加入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将操石磉、摇锅等畲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教授给学生,同时,成立畲族艺术班,由畲族民间艺人传授畲族传统的技艺,将畲族文化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将单一的师徒传承变为系统教学,培养畲族文化传承人[8];组织“河上龙灯胜会”的河上镇溪头村成为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河上镇初级中学和河上镇中心小学成为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学基地,相关部门在保护传承人的基础上,在当地学校开设河上龙灯兴趣班,编写河上龙灯课堂教材,邀请传承人不定期授课,培养学生传承民俗文化的兴趣。
2.1.5 节庆品牌建设的商业化元素。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紧随时代的发展,关注传统体育节庆的经济价值,与当地的旅游业结合发展,一些传统体育节庆的知名度提高,成为地方性标志节庆,招商引资,加快节庆品牌建设。如“蒋村龙舟胜会”和“五常龙舟胜会”自2007年以来,成为“杭州西溪龙舟文化节”的常驻活动,每届西溪龙舟文化节都或多或少加入了新兴的元素,建立节庆旅游品牌,招商引资,提高西溪旅游景点的卖点和知名度,商业性加强;“畲族三月三”自2007年至今,创建“中国畲乡三月三”的品牌名称,设置“三色渐变太阳凤鸟”为品牌标识,举行“畲族风情旅游文化节”,将畲族传统节庆与品牌建设结合,融入了更多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活动,如开展“畲乡传统体育节”进行畲族传统体育的竞赛与表演,“中国畲乡三月三”借助商业的推力,不断向外扩展自身的影响力,成为代表地方形象的民族活动盛会。
2.1.6 节庆宣传的新型化方式。新媒体时代为民俗传播环境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以语言、动作、图画、文字为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将信息的传播范围不只限于地域,利用包含电视、手机、网络等大众媒介和现代媒介扩大信息传播环境,进行民俗传承[9]。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活动举办地区利用大众媒介和现代媒介,借助电视和网络平台对相关节庆进行宣传造势、攻略发布、纪录片播放及节庆直播,“河上龙灯胜会”借助“萧山文体”、“萧山河上”等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萧山区政府、萧山网等网站,以微信和网络为信息传播平台进行“河上龙灯胜会”节庆的宣传和推广;“畲族三月三”借助“中国畲乡三月三”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活动方案、移动直播,依靠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及中国景宁新闻网进行节庆介绍和宣传;“青田龙舟节”依托“文化青田”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中国青田政府门户网、青田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官网、中国青田网进行节庆情况报道。
2.2.1 节庆的时空安排不均衡。从时序安排来看,多集中于上半年,且以传统节庆为依托进行传统体育活动的表演与竞赛,其他时间较为闲散;从空间安排来看,较集中于杭嘉湖平原地区,其他地区分散分布,品牌性节庆较少,在选择同一时间的节庆时,人们往往选择知名度较大、品牌性较强的或者离居住地较近的地区。
2.2.2 节庆的文化内涵缺失。人们缺乏对节庆的认识和了解,只过其形而不知其意,且在参与方式上从过去的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变为了间接参与、间接体验,只通过眼睛感知节庆,并无过节之实在感,由于参与人群过多,商业性加强,过节只是人们吃喝玩乐的一种途径;一些节庆仪式简化,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信仰的不虔诚,减弱了节庆活动的仪式感;内容上,一些节庆加入过多的商业活动,与节庆无关的活动造成节庆主题的不突出。
2.2.3 节庆传承危机。社会变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缩小了传承人的生存空间,传承人不再只依靠传授技艺谋生,同时,组织节庆活动开展的传承人大都年老,年轻人不愿去学习枯燥的技艺或繁杂的仪式组织,传统体育节庆活动会随着传承人的自然衰老而慢慢消亡;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习俗的改变促使本地人对民俗活动兴趣的减少,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社会动员工作开展不顺利。
2.2.4 节庆宣传工作不足。虽加入了新兴的媒介进行传统体育节庆的传播与宣传,但是在当地官方网站和APP上只能看到各地对传统体育节庆的简单介绍,缺乏对其传统文化内涵和文化功能的详细阐述;另外,节庆活动的现状和节庆活动举办后相关的报道更新不及时,网络平台建设还需加强。
2.2.5 存在安全隐患。由于部分节庆活动开展规模较大,参与人数多,节庆时间和地点的稳定性使参与群众在固定的时间点集中于节庆开展地点附近,人群密集、道路不畅通,容易发生摔倒、踩踏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
利用传统节庆增加假日休闲的人较多,而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人很少,应充分认识传统体育节庆活动中的文化元素、象征符号体系以及其复杂的礼仪与仪式,在开展传统体育节庆活动时,一定要保留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进一步挖掘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的文化内涵,强化民众对传统体育节庆文化的认同,提倡人们进行体验式的参与模式;“还节于民”,在政府引导下,发挥社区、村镇、社团等基层组织和民间组织的主体作用,开展周期性的传统体育节庆活动,丰富人民生活,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的热情,让民众从传统体育节庆中获得最大的欢乐体验。
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活动的成功开展依托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多方面因素,尤其依赖于各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要实现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活动的社会效益,推动节庆活动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护好各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要加强对省域内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的治理与调节,改善省域内的森林环境、水域环境,修缮节庆地点的街区、村镇、民居,保护好节庆活动的存在和活动空间,鼓励各地居民研究地域文化、节庆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举行节庆时利用标语或条幅积极引导参与者保护环境,减少节庆后的环境污染,维护城市形象;发挥政府各部门的联动机制,协助开展传统体育节庆活动,维护节庆地点人群的秩序,预防可能出现的隐患。
新型社会网络空间关系的建立,使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内容和途径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便利化。利用多媒体手段对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的相关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建立各地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行传统体育节庆数字化、网络化的保护,以保障传统体育节庆的延续与传承;在保证信息传播渠道多样性的基础上,即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报道和造势时,注重节庆活动报道内容的及时更新,同时,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将节庆形象同当地传统文化相匹配,展示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
在保持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固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适当从其他新兴领域找寻创新办法或借鉴其他地区节庆活动组织的特点,并有机融合、补充到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的内容和形式中,使其不断发展。以如今流行的“共享”文化为例,可在社区范围内进行传统体育节庆内容的共享,这里的共享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场域下提供场合加强人们对该节庆的深入了解,亲身体验和参与到传统体育节庆活动中,而不只是当个看客,这样既宣传了传统体育节庆的文化内涵,又加入了新鲜的文化特色,两种元素的结合共同推动传统体育节庆的现代适应和转型。
传统节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时空载体,传承着民族文明,表现着文化的新旧相续,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10]。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通过特殊的体育文化符号呼应着浙江省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节庆文化为依托,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场域通过传统体育节庆活动强化地域人群对本区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不断延续过去的传统,使群众确认自身的文化身份,感知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带来的亲切感和熟知度,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赶追潮流,以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1] 萧放.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之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2):44-46.
[2] 黄正泉.文化生态学(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20.
[3] 陈华文,等.浙江民俗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8.
[4] 邢莉.民俗学概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48-152.
[5]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16.
[6] 萧放,张勃.中国民俗学会与国家文化建设——以传统节日的复兴重建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15(1):90-97.
[7] 万军,张瑞迪.从边缘文化到公共文化:方岩庙会的现代传承[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4):33-39.
[8] 陈华敏,王振生.畲族三月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112-142.
[9] 仲富兰.中国民俗学通论(第2卷):民俗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42.
[10] 杨志刚.国民节日讲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