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为了实现育人目标,完成立德树人、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必须实施德育一体化。
一、 “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
(一)“德育一体化”的含义
高职院校除了培育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立德树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所谓“德育一体化”,即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亦称为“两课”)的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德育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从不同的渠道、运用不同的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教育和熏陶,以提高德育效益。
(二) “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
“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是指将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全面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之中,保障“两课”教育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的德育工作体系。首先,“两课”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共同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理论基础等。其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两课”教育为理论基础,深入剖析学生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标本兼治。“两课”教育只有与日常思想教育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是具体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来,激发他们自觉接受德育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
二、高职院校实施“德育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一)突显德育的主导地位
高职院校实施“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有利于突显德育的主导地位。“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确立是在学校总体规划下,进行学校组织机构的安排重组,将德育工作的各种要素科学合理安排,各部门相互配合,以确保德育工作合理、有序、协调运转。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以“两课”为主渠道开展德育理论教育,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学校各部门各院系根据自身工作职能积极配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因此,高职院校“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实施有利于学校德育过程的系统效能提高,能有效解决学校德育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学校统筹兼顾的主体性更加突显。
(二)提升学校思政部门的教学效率
思政部门是整个学校实施“德育一体化”最为直接的部门,纯粹的“两课”教育仅仅是向学生输送理论知识,过多的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案例讲解,也容易使学生对“心灵鸡汤”产生反感。实施“德育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思政教师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年级和专业确定不同的德育内容,与时俱进推动德育工作,及时反映政治多元化、信息一体化的时代内容,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合理而有力的回答,这不仅能提高思政部門在整个德育过程的主导作用,也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德育一体化”是在具体德育目标的指引下,在学校的整体统筹规划中,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知与行”统一的思想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氛围下,学生接受到的理论知识是实在的,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行的实践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开展的,是立体的,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接受德育的实际效果,也有利于净化校园风气。
三、对高职院校实施“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建议
“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是一种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进行系统整合的改革思路。用一体化德育模式来推进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是德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一)大局引领,构建体系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以校风建设为重点,以素质拓展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德育工作整体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以学校党委为核心,以党员教师为主体,以党政干部、行政管理干部和“两课”教师为骨干,学工、团委、工会等部门积极配合,组织协调、共同推进的德育工作体系。高职院校开展德育一体化的实践探索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管理的领导机制,提高整个德育运行机制的工作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可行性,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在道德的“知”“情”“意”“行”各个领域全面提高的目的。
(二)统筹兼顾,知行合一
“教育即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教育工作也是如此。虽然是在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方式中让学生加强对道德行为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归根结底要让学生的道德认知应用到道德实践当中去。德育实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统筹专题活动、常规活动、实践活动等各项活动,采取座谈会、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等多样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感悟,从而提升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
(三)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网络。高职院校应该拓展学校德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使德育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学校应积极构建网络德育工作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与德育相关的网站或网页,推送的内容要积极健康向上,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鼓舞感召学生,用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并普及到每个学生的日常关注中。二是班主任、辅导员等要与本班学生建立QQ、微信群,为学生在友谊、爱情、就业等方面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三是思政课教师在正常的班级授课外,可以进行网络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内容是对班级授课的补充,通过上课尚未使用到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接受德育,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四)分层德育,因材施教
分层德育、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思想状况的差异性,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来分别设计德育的目标以及德育的方式,因地制宜,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化发展。
一年级是“拨云见日”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特点是从中学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職业教育,从家庭生活环境过渡到学校的群体生活环境,从对大学生活迷茫慢慢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重点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鲜活的励志故事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应围绕与人相处、自立自强、如何适应新环境、设定大学目标、做好人生规划等方面来开展教育,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德育的形式可以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动案例、户外实践等。
二年级是“精益求精”阶段。学生经过一年的对本专业的熟悉,到二年级则处于专业上的认可阶段,加强了专业学习、专业素质培训,以提高职业能力。但此阶段学生极易忽视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需要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理论建构。一般来讲,二年级进行的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我党在各个时期的基本指导思想,加深其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认知,帮助学生丰富党建知识、树立荣辱观的概念,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三年级是“小试牛刀”阶段。在专业技能基本掌握的基础上,思想道德的完善有利于学生的高质量就业。这一时期除了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德育重点应围绕择业、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道德教育,侧重点在于做好就业与择业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通过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指导讲座、邀请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或社会职业分析师现场指导等,引导学生选择最佳就业岗位,全方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其求职的优势。
总之,高职院校“德育一体化”的践行是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个高职院校有统筹兼顾的全局意识和除旧布新的创新精神,引领学校各个组织机构,兼顾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大胆变革,建立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的新的德育工作机制,使高职德育更具可操作性和时效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与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Y1342)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