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
[摘要]结肠靶向给药制备技术是一种新型给药技术,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疫苗、基因、多肽、蛋白质靶向给药方面,应用该种技术可以解决口服药物吸收性差、降解困难的问题,受到了患者的认可。本文详细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结肠靶向给药制备技术。
[关键词]结肠靶向给药制备技术 应用 特点
结肠靶向给药是基于结肠的生理特点开发出来的成功的新型给药途径,药物经口服后直至人体回盲部才开始释放并可在大肠发挥其治疗作用。结肠靶向给药系统避免了药物在胃部的释放过程,药物就不会被胃酸破坏或者被胰酶代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增加了药物的生物利用程度;而且结肠靶向给药可以让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以减少身体因药物作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甚至可以降低药物剂量。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制备技术主要有生物黏附技术、前体药物技术、包衣技术、胶囊化技术以及微粒技术和骨架技术等。下面就这些制备技术做一介绍。
一、生物黏附技术
生物黏附是指高分子聚合物黏附于口腔、鼻腔以及消化道等的表皮细胞黏膜的状态。生物黏附结肠靶向给药技术是通过片剂、粉剂或者软膏、凝胶等药物载体实现肠道细胞递送药物的方式,可以使得药物在肠道细胞的胞内释放药剂的活性。聚合物材料的电荷密度、分子量以及溶解度和溶胀度等都可以影响药物载体的黏附力强度。生物黏附技术实现了药物载体的靶向定位,可以提高病灶部位的药物的浓度,降低不良反应。
二、前体药物技术
前体药物是指经过化学结构修饰后的药物,在体外无活性或者活性较小,需要在体内经酶激发或者体内自发才能释放药物活性发挥药效。把药物与能被结肠霉菌降解的材料结合起来制备而成的前体药物可以实现药物胃肠道上部不溶解,药物浓度集中于结肠部位,提高生物利用率,减少毒副作用等目的。前体药物技术预示着在靶向给药方面聚合物制剂的开发潜力巨大。
三、包衣技术
包衣是具有生物相容特性的聚合物涂层,可以起到控制药效释放速度和释放位置的作用,常見于胶囊和片剂。为了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上端释放,真正实现药物在结肠定位、释放达到结肠局部或者全身治疗的效果,一般会采用肠溶材料来作为靶向给药的包衣材料。果胶具有低毒、可生物降解以及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可以延长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因而是很理想的结肠靶向给药的包衣材质。常见的包衣技术有锅包衣装置、转动包衣装置以及流化床包衣装置技术。肠溶包衣可以是流化床包衣技术,也可以使用干式静电包衣技术。包衣技术是一种传统制药技术,其技术的提升关键在于新型辅料的研究和开发。
四、胶囊化技术
在胶囊内填充肠溶包衣颗粒或者小丸就可以制成肠溶胶囊,从而实现药物在肠液崩解释放,达到结肠靶向给药的目的。一般可以采用甲醛浸渍法或者肠溶包衣法来实现胶囊外壳的肠溶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用甲醛浸渍法制备的肠溶胶囊会受到甲醛浓度以及时间和贮存条件的影响,有时会出现肠溶胶囊肠溶性不稳定的情况。胶囊化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胶囊剂的制备会受到材质、包装材料以及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制备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五、微粒技术
粒径范围属于微米级别的微囊和微球就是微粒。把固态或者液态的药物包裹在天然或者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囊膜中就制成了微囊;药物溶解或分散于高分子材料中制成的微米级别的球状实体就是微球。
根据药物的性质、粒径的大小、释放要求等微囊和微粒的制备有物理化学、物理机械和化学方法等不同的制备方法,在设计要求、药物载体材料以及附加剂的选择等方面发展空间巨大。
六、骨架技术
骨架技术可以通过压制、融合等手段把药物与一种或者多种骨架材料制成片剂或者颗粒状药剂,能够在水或者生理体液中使得药物均匀地分散在骨架结构中维持分子或者结晶的状态以贮存药物或者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以及位置。
骨架技术对高分子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骨架技术中经常用到的骨架材料分为亲水凝胶骨架材料、不溶性骨架材料和生物溶蚀性骨架材料。常见的骨架型制剂有亲水性凝胶骨架片、肠溶膜控释片以及膜控释小片和小丸等不同的类型。
综上所述,结肠靶向给药是根据结肠的生理特点,控制药物的释放时间,实现病变部位直接给药的一种给药途径。这种给药途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服药次数和剂量,提高生物的利用度。总的来说,结肠靶向给药制备技术各有特点,还需要在临床应用和技术研发上不断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