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

2018-03-27 19:33何继永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动手实践数学实验教学

何继永

【摘要】数学实验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入教学后出现的新事物。数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探索、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进行数学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并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去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不同于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

【关键词】数学实验 动手实践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134-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研究、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新一轮新课程教育改革中,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动手操作实践,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体验探究的小天地;教师的讲解少了,而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也多了,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的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数学实验课确实与过去的课堂教学不同,它把“讲授—记忆—测验”的传统学习过程变成了由Sounders Maclane 提出的过程:“直觉—试探—出错—思考—猜想—证明”,将信息的单向交流变成多向交流,把数学直观、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直观易懂的数学知识,从而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建构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

一、数学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学习的过程本来是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更是晦涩难懂毫无生机可言的。那么,如何将一堂数学课变得生机勃勃、兴味盎然,让学生轻松自如的投身其中去探索,除了老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之外,还应该设计很多的数学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生学完“可能性”这一单元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可能性”,于是我设计了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验活动。我问:“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数的和有哪些?”学生答:“2、3、4、5、6、7、8、9、10、11、12”。于是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我们用两个骰子掷20次,如果和是5、6、7、8、9的次数多,就算老师赢,否则就算学生赢,我选了五个数,学生有六个数,学生觉得他们赢的可能性大,结果却出乎学生意料,20次下来我赢了,学生觉得很奇怪,然后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一下子就理解了“可能性”。

二、数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的創造性思维能力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刻板的死套公式进行逻辑演算,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找出自己的问题,在反复的思考与实验中找到新的方法,总结出新的结论。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无法直接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必须通过猜想、验证等方法去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因此,我设计了GeoGebra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GeoGebra动手实践,可以任意的去拖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或三条边(见图1、图2),即可构造出任意形状的三角形,系统会显示每个角的角度,学生只要用笔算算加法,就能验证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实验简单、高效。通过实验活动,动手实践、学生们可以信手拈来的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的结论。

通过操作,学生对这些十分枯燥且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也十分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对以后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数学实验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给每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形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体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死板的讲解长方体的面、棱等知识点,而是将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认识长方体,理解长方体的构成,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开展参与式教学

数学实验教学应该倡导开放式实验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不给或者少给学生限制、提示,让学生自主地去用不同材料、自主设计不同试验方法,探究同一个问题。在数学课堂中应倡导学生同桌或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交流想法,就能很自觉地产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我在教学“9的分与合”时,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方法进行探究,小组合作操作,由谁来摆、谁来组织、谁来记录、谁来展示学习成果、谁来总结等,这就需要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共同学习。在这种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团结,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对数学知识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营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更多的指导、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知识,而不是一股脑的将答案、结论告诉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幅提高。就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动手实践而更加精彩,更加通俗易懂,更加魅力无穷吧。

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16]PLG189。

猜你喜欢
动手实践数学实验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