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璐
摘 要: “此”字本身并无“小”义,但以“此”为声符的字常有“小”义,表现“小”的方面又各有不同,具体表现为数量少、形体小、程度轻、质量差、地位低等。“此”为声符常表“小”义这种现象也许可以从音韵方面作出解释。
关键词: 形声字 声符表义 “此”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六书理论,其中对形声的定义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一般来说,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组成,形符表义,声符表音,各司其职。但有许多形声字的声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义,且同一个声符在不同的字中可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此”的本意是停止,后引申为表示近指的代词。《说文》:“此,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林义光《文源》:“匕即人之反文。从人,止。此者,近处之称。近处即其人所止之处也。”此后又引申为表时间的“今”义和作为副词的“乃;则”义等。“此”从未有过表示“小”的义项,但以“此”为声符的字卻常有“小”义,但表现“小”的方面又各有不同。下面将按不同意义将例字分类,并从不同方面依次论述以“此”为声符的字有相当于或类似于“小”的意义。
有些字表示数量少,如“些”、“赀”等。
“些”意为少许,一点儿。《广韵·麻韵》:“些,少也。”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赀”意为罚缴财物,《说文·贝部》:“赀,小罚以财自赎也。”《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关市》:“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入其钱缿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一甲。”又《效律》:“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由此可见,“赀”用为犯了小错后缴纳罚款,由于罪行不重,相应的罚款数量也较少。另外,“赀”在汉代还指对未成年人所征的口赋钱。《说文·贝部》:“赀,汉律,民不繇,赀钱二十二。”朱骏声《通训定声》:“七岁至十四岁不任徭役,出赀钱二十三,所谓头钱是也。”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所需缴纳的口赋钱较少。由此两点可归纳,“赀”有缴纳少量财物的意义。
有些字表示形体小,如“柴”、“髭”、“觜”、“鈭”、“鮆”等。
“柴”意為小木散材。《说文·木部》:“柴,小木散材。”徐锴系传:“散材,谓不入屋及器用也。”《广韵·佳韵》:“柴,薪也。”《礼记·月令》:“乃命四监,收秩薪柴,以供郊庙及百祀之薪燎。”郑玄注:“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心事炊爨,柴以给燎。”
“髭”意为嘴边上的胡须。《释名·释形体》:“口上曰髭。”《玉篇·髟部》:“髭,口上须。本作頿。”《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五代李煜《病中感怀》:“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嘴边上尤其是嘴上面的胡须一般都比较短小。
“觜”意为鸟嘴。《广音员·纸音员》:“觜,喙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角部》:“觜犹 犹,锐词也。毛角锐,凡羽族之咮锐,故鸟咮曰觜。”《文选·张衡〈东京赋〉》:“秦政利觜长距,终得擅场。”李善注引薛综曰:“喻七雄为斗鸡,利喙长距。”鸟嘴一般尖而细,与一般兽嘴比起来要小。另,“觜”又可意为貓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或角尖端。《说文·角部》:“觜,鸱旧头上角觜也。”段玉裁注:“角觜,‘萑下云‘毛角是也。毛角,头上毛有似角者也。”《六书故·动物二》:“觜,角锐耑也。”与前面的鸟嘴义项一样都是形容尖而细的物体。
“鈭”意为一种短釜。《说文》:“鈭,鈭錍,釜也。”段玉裁注:“鈭錍,斧之一种也,叠韵字。”桂馥义证:“鈭錍,短斧也。”
“鮆”意为刀鱼。《说文·鱼部》:“鮆,饮而不食,刀鱼也。”《史记·货殖列传》:“鲐鮆千斤。”张守节正义:“鮆,刀鱼也。”刀鱼一般体长18~25厘米,体重10~20克,为小型洄游鱼类。
有些字表示程度轻,如“疵”、“玼”等。
“疵”意为缺陷;缺点。《易·系辞上》:“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陆德明释文:“疵,瑕也。”《韩非子·大体》:“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现有成语吹毛求疵,意为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也谓指摘细小的毛病。由此可见,“疵”的意义偏向于指小缺点。
“玼”意为玉石上的斑点。《广韵·支韵》:“玼,玉病。”《正字通·玉部》:“玼,玉病。与疵通。”《盐铁论·晁错》:“夫以璵璠之玼而弃其璞,以一人之罪而罪其眾,则天下无美宝、信士也。”又泛指缺点。《后汉书·宦者传·吕强》:“夫立言无显过之咎,明镜无见玼之尤。”明焦竑《焦氏笔乘·韦庄诗》:“独以一语之玼,终损连城之价。”与“疵”相似,“玼”也偏向于指小缺点。
有些字表示质量差,如“啙”、“呰”等。
“啙”意为弱;劣。《说文》:“啙,窳也,阙。”段玉裁注:“其形则从此,从吅,此亦声。”《方言》卷十:“啙,短也。”《广韵·荠韵》:“啙,弱也。”《汉书·地理志下》:“楚有江汉川泽之饶……故啙窳偷生,而亡积聚。”颜师古注:“啙,短也。窳,弱也。言短力弱材不能勤作,故朝夕取给而无储偫也。”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浙西海滨之人谓物楛窳亦曰啙。音子诡切。”
“呰”意为弱;劣。《史记·货殖列传》:“(楚、越)地执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裴骃集解引应劭曰:“呰,弱也。”
“啙”、“呰”似可通用。
有些字表示地位低,如“紫”、“佌”等。
“紫”是由蓝色和红色调和而成的颜色。《说文·糸部》:“紫,帛青赤色。”段玉裁注:“青当作黑。”《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何晏注:“孔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传统文化中,只有青赤黃黑白这五色为正色,其他颜色尤其是由五色混合而来的颜色,被称为间色,与正色相比地位低下。
“佌”意为小;卑微。《尔雅·釋训》:“佌佌,小也。”《集韵·纸韵》:“佌,小也。”《龙龛手鉴·人部》:“佌,小皃也。”《诗·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毛传:“佌佌,小也。”《管子·轻重乙》:“佌诸侯度百里。”
有些字表示柔弱义,如“雌”、“姕”、“胔”等。
“雌”意为母(鸟)。《尔雅·释鸟》:“鸟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说文·隹部》:“雌,鸟母也。”《诗·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由雌性义又引申为柔弱。《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魏源本义:“守雌,不求胜也。”《淮南子·原道》:“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高诱注:“雌,柔弱也。”比喻低弱。《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姕”意为妇女柔弱之貌。《说文·女部》:“姕,妇人小物也。”严可均校议:“物当作弱,形近而误。”《龙龛手鉴·女部》:“姕,妇人好貌也。”《广韵·支韵》:“姕,妇人貌。”
“胔”同“瘠”,意为痩。《集音员》:“膌,瘦也,或作胔。”《汉书·娄敬传》:“今臣往,徒见羸胔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爭利。”颜师古注:“胔读曰瘠。瘠,痩也。”明徐光启《阅宋史监门郑侠上流民图有感》:“魃鬼愁人囿生杞,羸胔量泽野弃子。”
除此以外,以“此”为声符的字还常有贬义,王筠在《说文句读》中提到:“此第指字声言,盖从此声者,多有可恶之意。”上述不少例字都带有贬义,除这些字外,还有一些以“此”为声符但意义与“小”无太多关联的字也带有贬义。如:訾意为不想使其上级满意。《说文·言部》:“訾,不思称意也。”又可意为诋毀;指责。《礼记·曲礼上》:“不苟訾,不苟笑。”陆德明释文:“訾,毀也。”呲意为厌食,同“飺”。《集韵·支韵》:“飺,或作呲。”《类篇·口部》:“呲,嫌食也。”骴意为鸟兽残骨,也指肉未烂尽的死人骨。《说文·骨部》:“骴,鸟兽残骨曰骴。骴,可恶也。”王筠句读:“若曰,谓之骴者,以其可恶而命之名也。”也许贬义是由“小”的意义引申而来,在此不过多探究。
由上述例字可见,“此”作为声符确实带有“小”的意义。但如一开始所说,“此”字本身并没有任何义项与“小”有关,出现这种情況也许可以从音韵的角度稍作探究。上述例字绝大部分在中古属精母/清母支韵。而支韵属三等韵,是带有i介音的细音。与其作为声符所带意义相近的“小”字、“少”字中古都属小韵,小韵也属三等韵,是细音。另外也可从反方面论证,与“此”相反,以“厷”为声符的字常有“大”的意义。如“厷”、“肱”、“宏”、“紘”、“竑”、“汯”、“雄”等,这些字中古大多属于登韵和耕韵。登韵一等韵,耕韵二等韵,都是洪音。还有其他带有此义的字,如“大”字中古属泰韵“多”字中古属歌韵,泰韵和歌韵也都属一等韵,是洪音。所以我推测,“此”作为声符带有“小”义可能与读音有关。但这个推测还缺乏实质性证据。
综上所述,以“此”作为声符的字常带有相当于或类似于“小”的意义,包括数量少、形体小、程度轻、质量差、地位低、柔弱等义,除此以外也常含贬义,可能是从“小”义引申而来。但“此”本身不含“小”义卻能作为声符让整字带有“小”义的原因还未可知,可能与此声字几乎都为细音有关。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Z].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3]陈彭年等.宋本广韵[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丁度等.宋刻集音员[Z].北京:中华书局,2015.
[5]班固.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2012.
[6]胡平生,张萌.礼记[Z].北京:中华书局,2017.
[7]释行均.龙龛手镜[Z].北京:中华书局,2005.
[8]郝懿行.尔雅义疏[Z].北京:中华书局,2014.
[9]扬雄.方言[Z].北京:中华书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