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摘要】陶行知主张对幼儿的教学方法要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让孩子学会学习。我们带孩子“走进”田园,“亲进”田园,让孩子热爱田园,热爱田园劳动,让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真正解放幼儿的手、脚等。 1. 走进田园,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其能劳动。2. 走进田园,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其能观察。3. 走近田园,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其能交流。4. 走近田园,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其能创造。5. 给孩子空间、时间,为创造教育奠定基础。
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经历着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能改造生活;生活和教育共始终;因此我们需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陶行知主张对幼儿的教学方法要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让孩子学会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上强调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田园和自身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比较丰富,田园环境创设丰富,结合“生活即教育”理论和陶行知提出的“大自然就是活教材”,我们带孩子“走进”田园,“亲进”田园,从而热爱田园,热爱田园劳动,让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真正解放幼儿。
我园种植园地蔬菜一直有门卫负责种植、收获。散步时教师会偶尔带幼儿来到种植园地,欣赏种植园地的植物,并向幼儿介绍蔬菜的名称、特征,观察蔬菜的花茎、叶等;幼儿仅仅是个观赏者,对于种植园地里的青菜、菠菜等植物的生长过程一无所知。幼儿并未真正参与到田园活动中来,未参与到劳动中来,也就不能体会田园带来的快乐,而只是被动接受田园知识,被动融合到大自然中。对于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并未解放孩子的手、眼睛、嘴巴等。陶行知主张手和脑同步发展,劳力者既有粗壮的手,又要有发达的头脑;劳心者既要有发达的头脑,也要有粗壮的手。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才是真正的“劳心上劳力”。种植园地为解放孩子双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劳心上劳力”,在田园中劳动,创造快乐,收获果实。
鉴于孩子缺少生活经验,缺少劳动经验,同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陪伴共同成长,我园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田园,和孩子一起劳动,一起管理种植园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家长走进幼儿园,带孩子一起在种植园地播种菠菜、空心菜、苋菜等,在劳动中,孩子知道空心菜、苋菜等种子是撒向田里、轻轻盖土,就可发芽。黄瓜、向日葵、豇豆等种子的种植方式是不同的,需要先在田里挖个小洞,然后在每个洞中放入3—4颗种子,这样才会发芽。辣椒、茄子、西红柿的种植方法又不相同,它们是要先育苗,等苗长到有铅笔高时,再一棵棵的将小苗移栽到田里。
自己种植的种子,孩子的关注度大大提升,我种的小苗长高没有?菜地里干了没有?孩子会主动来到种植地,拿起水壶、水枪等工具给小苗浇水,期盼小苗快快长大……
秋天,幼儿园的藕成熟了,家长带着孩子,拿上铁锹、耙子等劳动工具,挖出躲在淤泥中的藕。小池塘里的龙虾长大了,在草地里挖上一条条蚯蚓,来钓龙虾。
幼儿在一次次的动手操作、在一次次的劳动中提升了经验,拓展了思路,解决了问题。手脑一块干,就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教师做好支持者、鼓励者,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可解放孩子双手的田园环境,孩子在劳动中收获快乐,收获劳动的果实。
观察力是创新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在田园里,孩子们是怎样观察的呢?看,这片叶子和那片叶子一样吗?(在荷叶和芋头叶中,孩子们发现了叶子和叶子的不同。)孩子们发现问题,探究欲望被激起,主动采摘芋头叶和荷叶,细细观察、比较,找出荷叶和芋头叶的异同,真正认识荷花和芋头。植物的秘密可真多,早上荷叶上晶莹剔透、会滚动的珠子是什么?摇一摇,滚一滚,闻一闻,孩子们在仔细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是水珠。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孩子们沉浸其中,一直探究水珠滚动的秘密。
在孩子的眼中,每一次的发现都是惊喜,都是意外,都是收获。在田园里,孩子们发现幼儿园里新长出来的叶子不见了,有的叶子上还有洞洞,仔细观察,寻找答案,原来是小蜗牛在吃叶子。怎样解决蜗牛又是孩子们讨论的话题,捉蜗牛的活动也就应运而生。既动手动脑,善于发现,又解决了问题。解放孩子的眼睛,提升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培养孩子从小做一个能看、会看的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要给孩子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性。田園活动,为孩子的提问提供了环境。在田园活动中,孩子们的问题总是千奇百怪,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问号。刚种下种子,孩子们会问:“几天后种子会发芽?我要天天浇水吗?”“为什么这个长得快,那个长得慢?”小路缝中长出来的小苗,孩子们会问:“这里也会有种子发芽,种子哪里来的?”“它们会长大吗?”“会的,会的,能长大的。”“你怎么知道?”“我在房子上还看到过小草。”在一问一答中,孩子们主动交流经验、疑问。孩子间的对话是沟通的桥梁,是智慧,思想的碰撞和激发,在对话中,孩子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幼儿要有创造力,首先要有思想,能想。当今社会,更多的孩子从小就为应试教育做准备,被填鸭式的教学给填满,被各种兴趣班填满。学习上被动的接受,不愿去想、去创造。 但是在大自然中,田园中的花花草草、草丛中的蜗牛、花丛中的蚂蚁都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蜗牛宝宝怎么出来的?”“白天有蜜蜂、蝴蝶,晚上它们去了哪里?”许多的想法会从孩子的脑中迸出,激起思维的火花……
开放的田园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与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动完全不同,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了幼儿的学习主体,幼儿在学习中不断地创造,总是能超出教师的预期。种植园地的大蒜种下去后,大蒜一天天地长高。大蒜每天究竟是长多高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在探究,最终发现用测量的方法能记录大蒜长的高度。孩子自己带来绳子、筷子、棍子、彩色胶带等工具,用积木做测量单位,制作了一个个的测量标尺插在大蒜边,过几天来数一数,大蒜长了几格,长高了多少,并做好记录。孩子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力量,她们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创造者。
在田园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接触自然、接触同伴,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性,更多的时间、空间来观察、触摸、研究,春天,孩子们在田野中种种子,挖野菜,追逐小昆虫,能培养孩子的观察、探究能力;夏天带孩子找知了,玩水珠,钓龙虾,捉蜻蜓,感受夏的快乐;秋天带孩子收获瓜果,收获了山楂做冰糖葫芦,体验收获的快乐;冬天带孩子走进田园,了解动植物的过冬方式,为小树穿上过冬的衣裳;在田园中用他们的眼睛、耳朵、嘴巴、双手充分地感知生活世界,教师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引导、合作,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刺激和自由发展的机会,最大化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在田园活动中多看、多想、多摸,在田园中创造,在田园中感受快乐,分享快乐,真正解放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