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晗
摘 要: 利用语料库软件AntConc和CIPP-CTOOLS对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从主要人物、故事情景、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利用AntConc词表提取主要人物,整理出各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总结成长和救赎之路。其次,利用词表和索引定位功能提取主题和情节并进行分类,不仅分析文本的语言使用特色,还印证了《追风筝的人》的主题与“追”,即救赎密切相关,是个人成长和时代意义的统一。
关键词: 语料库 追风筝的人 主题词 检索
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语言学分支--语料库语言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可根据需要,使用索引检索工具,发现词语频率并对词性进行标注,探索语言使用情况和特征,并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①,描写有关的语言特征,探究不同类型、不同作者作品的应用偏向,发现文学写作的一般规律。文章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卡勒德·胡赛尼的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单词表功能提取主要人物,并对人物关系进行探析。然后采用Keywords功能提取主题词并进行归类,分析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最后,利用CIPP-CTOOLS软件的词性标注功能检索表示人物内心情感的动词,对每一条检索结果根据其描述内容和情感倾向做了人工标注并统计,深入探讨“我”阿米尔人物形象特点以及情感变化。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语料库方法对《追风筝的人》进行多维度分析,挖掘其情感倾向和文本意义,并探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在揭示中文译本小说内容方面的有效性。
一、小说背景介绍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品《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好评,几乎囊括了英语世界的所有文学新人奖,并创下了同时占据九大图书排行榜榜首长达数十周之久的记录。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位具有救赎思想的作家,他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试图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的阿富汗男孩成长的故事来建构出一条救赎的策略,以治疗病态的阿富汗社会和在极端化的宗教理念压抑下扭曲的人性。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AntConc 3.2.4w作为语料库检索工具,以已经出版的《追风筝的人》李继宏译本为研究对象,为文学语言分析、人物鉴赏提供新思路。主要利用AntConc软件中的生成词表(Word List)和索引定位(Corcordance Plot)两大功能,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人物刻画、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②。
1.分析主要人物
运用Word List和Concordance Plot对主要人物的分析。在进行检索之前,先利用中文分词软件CIPP-CTOOLS对所有语料进行分词。由于当前的中文分词软件还有待完善,所以计算机自动分词结果还不能完全让人满意。因此,对《追风筝的人》语料库的分词结果进行人工校对,主要纠正了一些有關人名的分词结果的错误。然后点开Antconc 3.2.4w软件,打开《追风筝的人》译本,点击菜单中的Word List选项卡,即出现文本中的用词频率表。
从表1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是爸爸,包括称呼词“父亲”。排名第二的名字是哈桑,即“我”--阿米尔的好朋友,是第一个追风筝的人,也是本文中主要人物,贯穿情节发展始终。第三位即索拉博(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直到文本后半部才出现,是阿米尔成年后的主要人物,也是本书中第二个追风筝的人。除“我”阿米尔外,排在其后的是阿塞夫,即塔利班头目。因此,结合Word List分析文本呈现的结果,足以证明题目“追风筝的人”的意义所在,即拥有最多提及线索的哈桑和索拉博。此外,爸爸和阿塞夫也是故事情节转折的关键人物。
下面再点开索引定位(Concordance Plot)选项卡,查看“哈桑”、“索拉博”的结果(如图1)。
如图所示,“哈桑”的分布频率贯穿全文,中后段有部分留白。文章利用大量篇幅和时间回忆“我”和哈桑的童年,对成长历程给予回顾和总结,讲述“我们”一起玩耍游戏、一起放风筝,以及“我”陷害哈桑的情节。最后,“哈桑”在文章末尾反复出现,表达了“我”对哈桑深深的怀念和无比的愧疚之情。“索拉博”一词主要出现在文章的中后部,与“哈桑”形成承上启下的前后关系,分别表述“我”寻找索拉博、拯救索拉博、取得他的信任等救赎情节,最终得以治愈,这样的救赎之路,与“我”童年时与他人疏离以及背叛哈桑形成鲜明对比,行文衔接紧扣。
2.主要情节分析
利用keywords list和Concordance Plot对主题和情节检索与分析。通过提取和分析文学作品中具有超常频率的词或词组,可以确定文本的主题词和表达该主题的词集。主题词的提取原理是通过对比一个连续的整篇文本和一个更大的参照语料库,把文本中词频具有显著差异的词语提取出来,生成一个主题词表。因此,统计主题词需要建立两个语料库,一是观察语料库,二是参照语料库②。在本研究中,观察语料库是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总字数为186,467。而参考语料库一共有两个,一是胡赛尼其它作品《群山回唱》和《灿烂千阳》,二是译者李继宏除《追风筝的人》之外的另外三部译本,包括《与神对话第一卷》、《与神对话第二卷》和《与神对话第三卷》,参照语料库总字数为725,537。
利用Antconc中的Keyword List功能,分别比照参考两个语料库,生成小说《追风筝的人》的主题词表。
从人物角色中发现,人物取名多以阿、里、拉等字为主,如“我”阿米尔、出租车司机法里德等等,语言使用特征明显,体现阿富汗当地特色,表达作者浓厚的民族情结。通过人物出现频率发现,爸爸、哈桑、索拉博等主要人物凸显,明显区别于次要人物,构成鲜明的人物行为线索,主题突出。
在称谓一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我”,共出现5140次,其关键值为1786.410。除此以外是“他”,共出现2934次,关键值高达1617.869,仅次于叙述者“我”。作者通过第一人称“我”,展现了主人公在成长历程中经历的心理危机,并采用自传题材方式,将作者的亲身生活经历融入到作品中③。“他”在文本中多指哈桑和其儿子索拉博,进一步验证了“我”对二者的复杂感情。另外关键词“爸爸”出现频率也较高,在文中阿米尔比较敬重爸爸,非常想得到爸爸的喜爱,由此可见爸爸对“我”的影响之深。但是爸爸既是哈桑的主人又是哈桑的生父,集结了兄弟和背叛者双重角色,因而文本多叙述爸爸和“我”的关系,与“我”背叛哈桑相互映衬,不仅突出了爸爸角色对“我”的影响,也点明了背叛与救赎的主题。通过Concordance Plot功能查看了“我”的情节展示(如图2)“我”在文中贯穿始终,表明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写作手法是小说《追风筝的人》的一大语言特色,这样的叙事方法在小说创作中极为常见,可以使叙事接受者在理解故事情节时采取类似立场,直接参与情节的安排,从而提高读者的代入感以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主题词表中的地点名词有阿富汗、喀布尔、美国。这三个地点是小说情节的主要发生地:“我”在喀布尔和哈桑一起度过我的童年,后哈桑离开;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我”搬到美国,听说了哈桑和其儿子索拉博的事情;故又返回阿富汗找索拉博,并将其带回美国。这三个地点分别代表了“我”的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不仅探讨了阿米尔和哈桑的成长经历,还剖析了阿米尔的精神成长之旅,追求认知和美好人性的成长历程。不同地点环环相扣,联系了故事情节整体。
除此以外,本文特有的情绪动词特别需要注意,包括微笑、希望、喜欢、痛等。在喀布尔时,哈桑为了保护风筝受到侮辱,此时哈桑是谦逊、礼貌的,宁愿自己承担所有的痛苦,而没有表现出怨恨等任何消极情绪。阿米尔看到哈桑的行为后因为懦弱坐视不理,他冷漠、不积极,在心里觉得自己是优良种族的少爷。这些都表现出哈桑的真诚和忠诚,相对应地,是阿米尔懦弱、不成熟的矛盾性格。除此以外,“痛”作为消极词汇出现频率较高,多在文本起始和结尾部分,前部分因为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求而产生的痛,后一部分是阿米尔成年后因被愧疚自责的阴影缠绕而痛,构成阿米尔救赎的动机。本文通过表现情绪动词的使用,剖析了阿米尔的一生,表现了艰难的成长过程,从幼年到成年见证了一个人退却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③。
与题目有关的词汇有风筝、放、追等。小说题目《追风筝的人》中“风筝”一语双关,一是阿富汗传统游戏切风筝和追风筝,也是阿米尔和哈桑儿时经常一起玩的游戏,因为二人配合默契赢得许多游戏,因而追风筝的人直接与哈桑的感情相关;二是希望、救赎和过去的时光,随着阿米尔从男孩长大成人,对不同事物的追寻是阿米尔不断成长的探索,包括风筝、写作、索拉博等,都是阿米尔对自己的认知和完善,所以“風筝”也是一种继续永恒的、积极的追寻的肯定。小说作者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分析了主角阿米尔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并讨论风筝在其成长过程中的象征意义,巧妙地将简单的“风筝”意象与阿拉伯社会以及穆斯林宗教等极具阿富汗特色的文化因素相融合,使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别具阿富汗特色的成长小说④。
最后,在其它一栏中,主要有家、回家、兄弟等。文本以成长和救赎为主题,而多次提到“家”、“回家”等等感情倾向明显的词语,说明尽管阿米尔离家很多年,故乡对他来说仍是最牵挂的地方,不仅是童年的回忆,更代表着自己懦弱、幼稚、自私的过往,体现鲜明的民族意识。而“兄弟”则涉及两条线索,一是父亲和阿里,另一代表着阿米尔和哈桑。父亲和阿里虽然是主仆关系,但父亲同时又是阿里儿子--哈桑的父亲,是背叛的“兄弟”;除此以外,阿米尔和哈桑从小一起长大,虽是兄弟,但阿米尔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哈桑赶了出去,正是这种兄弟角色使得故事情节继续发展,同时映衬主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性剖析和民族描写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体现得非常典型。和胡赛尼其它作品相同,《追风筝的人》以阿富汗为写作背景,用细致入微的写作手法,深入剖析人物的心理,不仅描写了家庭的复杂曲折和悲欢离合,还讨论了个人角色对个人发展、社会关系的影响,传递传统价值观,呼唤人性的回归。
三、结语
运用语料库分析文章作品,不能片面地依赖检索工具,而要把文学研究和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共同鉴赏。本文以胡赛尼的经典作品为例,利用语料库分析方法揭示了该小说在故事情节、叙述视角等表层和深层方面的写作特征,发现语料库检索方法在分析文本方面的有效作用,为读者赏析文学作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注释:
①刘靖,黄立波.语料库文体学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3):236.
②巢玮.利用语料库软件Antconc对《冰与火之歌》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258-260.
③陈婵,程乐.莫言作品《蛙》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4,05:26-34.
④靳君.《追风筝的人》多重主题分析[D].辽宁大学,2012.
⑤丁守怡.探析《追风筝的人》的成长小说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