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杜荣霞 ,杨 鹏 ,王 振
(1.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国土资源与测绘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利津县汀罗镇第二中学,山东 东营 257448;3.济南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4.淄博市临淄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山东 淄博 255400)
当前,中国高校录取学生中,当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排名、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专业就业热度、家长与教师的意见等因素极大的影响了考生的专业选择,加之学生对报考专业了解较少或高考录取二三志愿及调剂制度的存在,致使很多大学生所修专业与职业偏好不符。由此产生的在校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缺乏、学习成绩不佳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一状况对高等教育工作的运行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并使人才培养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造成高等教育中人力与财力的双重浪费。同时,该问题可能会持续影响大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和工作,专业知识的缺乏可能会使其在工作中较难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
到目前为止,有关大学生职业兴趣与所修专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较多,凌文铨等人(1998)以D.J.Prediger关于工作世界图的理论构想为基础建构了适于中国大陆中学生的大学科系职业偏好类型图。毕雪梅等人(2008)通过对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调查得出:大学一年级与大学三年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与其认为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之间并不显著匹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当前所学专业与其职业兴趣匹配程度的相关研究,探讨二者匹配度对大学生学习倦怠有多大影响,明确专业与兴趣的不匹配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一个客观原因,为教辅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倦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职业生涯指导提供有效的帮助;使在校大学生可以及时对自身的学习状态做出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兴趣是个体认知事物或进行行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源于人类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在个体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职业兴趣是个体兴趣在工作中的体现,也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某种职业所特有的比较固定且恒定的指向性。Strong(1927)和Kuder(1939)依据各自的理论观点采用实证法编制其职业兴趣测验。Strong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该量表共包含10种职业量表,是一份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Kuder编制的库德爱好调查表,同样包含了10种职业兴趣。此后,Holland在论文中提出了“6种类型(RIASEC)结构模型”,该理论除了源于上述学者的成果外,也源于Frank Parsons(1909)的“特质-因素”论,“特质-因素”论中“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是其核心观点。Parsons的理论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最基本的 “人职相配”(Person-Job fit)的职业指导原则。 据此,Holland(1973,1985)提出了六边形模型(Hexagonal model),认为个体职业生涯的选择可以看做是其个人人格的反映与延伸,甚至认为兴趣即人格。并认为每种人格类型都有之相匹配的工作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当个体的人格与其工作及工作环境相匹配时,能够产生最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最低的离职倾向与流动率。在其理论与实践中,Holland将职业偏好的类型分为6种:社会型(S)、现实型(R)、研究型(I)、企业型(E)、传统型(C)和艺术型(A)。 其中:
社会型(S):喜欢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关心国计民生与社会问题,喜欢从事与人打交道的活动。与此职业偏好相适应的工作类型有: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教师、演说家及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公益人士。
企业型(E):喜欢在工作中制定计划、组织能力强,喜欢他人的行为因自己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自信心强,支配别人的欲望与冒险精神强。与此职业偏好相适应的工作类型有:推销员、政治家、企业经理等。
传统型(C):有一定纪律性与服从性,有效率,工作务实,缺乏想象力与弹性,喜欢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与此职业偏好相适应的工作类型有:会计、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银行出纳、图书馆管理员、档案管理员。
现实型(R):喜欢有一定规律性与节奏感的体力劳动和需要一定基本工作技巧技能的工作,该类型个体很适合从事体力劳动。与此职业偏好相适应的工作类型有:机械师、装配线工人、农场主
研究型(I):喜欢智力活动,如思维、认知、组织、重构、理解、定义等,但不喜欢情绪情感活动。与此职业偏好相适应的工作类型有:数据分析员、设计师、市场调研人员、经济学家、软件工程师、生物学家、数学家等。
艺术型(A):擅长以创造力进行自我表现出,感情易发生且联想丰富,喜欢从事更多的表现自我、艺术性强、需要较高创造力的工作。与此职业偏好相适应的工作类型有:画家、美术雕刻、工艺工作、音乐家、舞蹈、戏剧、作家、广告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师等。
Holland(1985)所划分的六大类型有明晰的边界。为此,他以正六边形的六个角点来表示RI-ASEC的6种职业兴趣类型,各个相邻的职业兴趣类型、相间的职业兴趣类型和相对的职业兴趣类型的距离相等。
图1 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间的一致性与区分性
在这个六边形中,各种职业兴趣类型之间存在三种相互关系:
(1)相邻关系,如 AS、ES、SE、CE、IR、R I、SA、EC、A I、IA、RC 及 CR, 相关系数 RI、IA、AS、SE、EC和CR相等,相邻几种类型的个体在人格上有诸多共同点;
(2)相隔关系,如 AE、SI、SC、RA、RE、IC、ER、IS、AR、EA、CI及CS, 相关系数RA、IS、AE、SC、ER 和CI相等,相隔的几种类型的个体,共同点相对较少;
(3)相对关系,即六边形的对角位置,如 AC、SR、IE、RS、CA及EI,这些个体的职业兴趣类型共同点少,在彼此的相关系数方面,RS、IE和AC之间的相关系数相等。
一般情况下,理性之选是个体选择与其职业偏好相匹配的工作。但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是多个职业偏好的综合体,而且影响个体择业与发展的因素是不确定且多元的,所以,求职者在择业时,不可能完全以其职业兴趣为依据,可能还会参照市场上的职业需求及求职成功的概率等现实因素,总之,个体从事的职业与其职业偏好往往并不能很好的匹配。现实生活中,个体寻求职业的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向现实妥协,寻求Holland模型中相邻近的职业、甚至被迫从事相隔职业环境(对角线)对应的工作,于是,个体需要经历逐渐适应职业及其相应环境的过程。如果个体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偏好完全不匹配,未必不能获得胜任这份工作,但适应的时间会较长,也不容易体会到职业幸福感。另外,现实中多数人并非只有一种职业偏好,如果工作人员的两种职业偏好是邻近的,则其在确定职业方向上相对顺利;如果求职者的职业偏好相互对立,则多种职业偏好将会使其在择业时举棋不定,不利于其确定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同理,若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取向与其所学习的专业相一致,他就可以进入到较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热情,拥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兴趣匹配程度从一致关系向对立关系变化,他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态度将会逐渐下降并变得消极。
倦怠感最早是Freudenberger(1974)用来描述护士职业群体由于长期面临情感和人际压力而产生的认知与情感上的反应。后扩展至服务业人员在面对过度工作要求时产生的身体与情绪的高度耗竭状态。在职业倦怠领域,被研究者引用得最多的是Maslach的界定。Maslach等 (1982)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 (depersonalization)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经过40多年的发展,倦怠已成为健康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随着倦怠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者发现倦怠现象不仅存在于职业人群之中,也存在于在校学生学习现象中,尤其以大学生为甚。有调查显示,某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甚至有大学生因厌学而放弃自己的学业。近年来,学习倦怠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者重视的研究视角,孙爱玲将学生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课业压力、课业负担或其它心理因素,表现出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一种现象。连榕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长期的处于课业压力之下而产生的情绪与精力的耗竭,对学习没有兴趣、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一种现象。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可参考工作倦怠的表现,也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1)情绪上的表现:为情绪极其低落,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要求,在学习交流中不可避免的表现出疲乏、颓废、兴趣丧失等情绪,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厌学情绪,甚至导致中止自己的学业,学生心理健康也将受到严重损害。(2)行为上的表现:学生由于厌倦学习而出现一系列的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更有可能形成殴斗、药物滥用、恶性博彩等负性习惯。(3)自我成就感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体会到成功的感觉,对自己评价降低甚至否定自己所作的一切。部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力不足所产生的低成就感,使得他们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或失败,并逐渐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趋于负面。
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已有许多关于大学生专业与职业匹配和学习倦怠的研究,但基本上没有关于这二者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而研究者认为匹配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倦怠的水平。基于此,本研究的假设如下:
研究假设1:大学生当前所学专业与其职业兴趣的匹配情况对其学习倦怠有明显影响:当二者匹配程度较高时,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较低;当二者匹配程度较低时,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较高。
研究假设2:大学生当前所学专业与其职业兴趣的匹配程度,在不同专业类型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理工类学生的匹配程度较高,文史类学生的匹配程度较低。
研究假设3: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在不同专业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理工类学生的学生倦怠程度较低,文史类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较高。
1.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
大学生的职业兴趣采用 《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采集数据。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是根据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发展起来的,该测验共三部分,最后被试还需对自己的能力类型进行评定。第一部分是选择喜欢的活动,被试对6种职业类型的活动进行选择、评分。第二部分是选择擅长或胜任的活动,同样涉及Holland理论中涉及的6种类型。第三部分是选择喜欢的职业,被试需要对6种职业类型的喜欢程度进行评分。最后,被试对自己在6种能力类型上的水平进行评定。以上四部分的分数相加,即可获得自己属于哪种职业类型及职业兴趣。前三部分的量表题目都是是非题,以“是”或“否”来作答,符合自己情况选“是”,计1分;不符合自己情况选“否”,计0分。第四部分需要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自我评定,在符合自己能力情况的分数上打勾,最后将所得分数求和即可。
2.大学生学业倦怠调查问卷
该问卷以Maslach学业倦怠量表(MBI-SS)为基础,并参照了连榕等人修订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据此在MBI-SS中加入了大学生高考入学录取方式(如志愿录取或调配录取)和人口学变量等,组成了本研究的调查工具——《大学生学业倦怠调查问卷》。本量表共有24个项目,分别属于情感衰竭、讥诮态度、效能感降低3个维度。从以往的研究文献来看,该问卷信效度良好。
在济南大学各专业随机选取被试,共选取在校学生160人。发放 《霍兰德职业取向测试量表》和《大学生学业倦怠调查问卷》,共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回收率达74%。
表1 专业与职业兴趣匹配程度人数分布表
从表1可以发现:118名被试中,有55名被试的专业与职业兴趣的匹配程度是完全匹配,即所学习专业与职业兴趣一致,占到总人数的46.6%;匹配程度为较匹配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25.4%,匹配程度为较不匹配的有24人,占总人数的20.3%;而匹配程度为完全不匹配的,即专业与职业兴趣完全对立的仅有9人,占总人数的7.7%。
表2 不同专业与职业兴趣匹配度的学习倦怠水平
在学习倦怠的测量中,多数学生的倦怠程度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倦怠得分的平均数为42.73,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总体上还能接受。总的来看,倦怠程度得分随匹配度的降低而升高,专业与职业兴趣完全匹配学生的平均分为39.49,专业与职业兴趣较匹配学生的平均分为48.63,专业与职业兴趣较不匹配学生的平均分为37.92,专业与职业兴趣完全不匹配学生的平均分为55.67(见表2)。
表3 专业类型与匹配程度的得分情况(x±s)
把学生专业划分为理工类和文史类,并按照专业类型对匹配度和学习倦怠程度进行了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相比文史类的学生,理工类的学生专业的匹配程度更低(见表3)。
表4 专业类型与学习倦怠程度的得分情况(x±s)
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其学习倦怠程度无明显差异(见表4)。理工类学生的倦怠平均分为43.63,文史类学生的倦怠平均分为41.69,二者差异不显著。
表5 方差齐性检验(N=118)
在进行方差分析之前,首先对学习倦怠得分在不同匹配程度上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所得Levene值对应的P值为0.437(P>0.05),表明不同匹配度的倦怠水平方差齐性,可以继续进行方差分析。(见表5)
表6 匹配度对学习倦怠程度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
经过方差分析,不同兴趣——专业匹配度的被试,其学习倦怠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后又对结果进行了事后比较,当匹配度升高时,学习倦怠的水平下降。其中,完全不匹配和较不匹配之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完全不匹配和完全匹配之间的差异。
大学生专业——职业兴趣匹配度越高,学习倦怠的程度越低。由此可知,专业与职业兴趣的匹配度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现象的一个原因。匹配度高的学生,他们所在的学习环境,所学习的知识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基本是他们心理上所期望的,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感兴趣。当学生以学习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时,他们会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藉此保证他们对于所学习的内容有较为强烈的接受愿望。相比那些低匹配度的学生,他们可以更加主动的学习,而非在老师或者考试的压力下被动学习,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较他人更高。虽然倦怠程度得分随匹配度的降低而升高,但专业与职业兴趣较不匹配学生的倦怠平均分是最低的,出现了不符合预期的结果,这可能是由样本数量较低或被试的个体评价标准的差异引起的。
大学生专业——职业兴趣匹配程度较高,72%的学生可以达到专业与职业兴趣一致或者较为相近的程度(匹配度4或3),只有7.7%的学生所学专业与其职业兴趣完全对立。如此看来,在大学生报考专业时基本考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而高校在专业分配与调剂过程中,也基本顾及到了学生的选择意向。这对于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后的工作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学生所学专业的类型对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兴趣匹配度有影响,文史类的学生匹配度较高,而理工类的学生匹配度较低。这与研究初的假设相反,这说明即使学习的专业在学习与就业上有较为良好的前景,也不能保证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而文史类的低倦怠水平可能由于其较大的学习压力和较恶劣的竞争环境所导致[5](p45-47)。
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其学习倦怠程度无明显差异(见表4)。理工类学生的倦怠平均分为43.63,文史类学生的倦怠平均分为41.69,二者的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说明,无论学习的专业怎样,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专业之中。即使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也不能确保学生不会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6](p26-30)。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专业与职业兴趣的匹配度越高,学习倦怠的程度越低。大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兴趣的匹配程度较高。学生所学专业的类型对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兴趣匹配度有影响,文史类的学生匹配度较高,而理工类的学生匹配度较低。学生所学专业的类型对学生学习倦怠的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即无论是理工类还是文史类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且水平大体相当。
高校应在开学初期调查新生的职业兴趣取向,对于所在专业与职业兴趣匹配程度过低的学生,尽可能予以引导,以保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态度,预防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学习倦怠。[7](p95-99)
大学生应尽可能在高中阶段就接受专门的指导,以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对未来的专业选择提供帮助,在报考专业时要摒弃功利思想,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8](p7-12),为自己日后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家长应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大包大揽,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专业,给他们为人生路上第一次重大抉择承担责任的机会[9](p49-53),有利于他们今后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把握。
如果大学生意识到自身所学专业与其职业兴趣不一致,应及早采取一些措施,如寻求职业指导、选修感兴趣的选修课程或第二专业等;教师则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其不良学习状态的进一步恶化。
[1]凌文铨等.我国大学科系职业兴趣类型图初探[J].心理学报.1998(1).
[2]Freudenberger H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Issues,1974,30(1):159-165.
[3]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54-57.
[4]魏婷.大学生学习倦怠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15-21.
[5]黄蓉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6]孙宁.大学生学业倦怠及其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7).
[7]吕国富.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5-99.
[8]Maslach C,Leiter M.P.The Truth about Burnout[M].San-Francisco,CA:Jossey-Bass Publishers,1997:7-12.
[9]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