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分析
——以《牡丹亭》为例

2018-03-27 12:34王君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音韵许渊冲押韵

王君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国古典戏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规整的曲牌、婉转的曲调、优美的唱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国极具特色的传统戏剧文化,一直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在我国所有戏剧种类当中,昆曲又独树一帜,被尊为我国戏曲的活化石,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创作于明代,它的作者是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的中国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运用诗意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了名门闺秀杜丽娘和文质彬彬的书生柳梦梅的生死恋情,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冲破社会阶级藩篱、追求幸福、渴望自由的精神。加之《牡丹亭》文字水平精湛,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古代戏剧典籍中的精品,从文学艺术角度对其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自1939年起,我国开始有译者着手进行戏剧典籍《牡丹亭》的英译工作,目前比较成熟的译本有1980年汉学家白芝出版的全译本;中国翻译家张光前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全译本;我国注明翻译家汪榕培千禧年出版的全译本;随后许渊冲父子也出版了《牡丹亭》的全译本。

一、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的一般过程

在我国古代,涌现了大量文史经典著作,灿若繁星的典籍作品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些作品放在现代来看,仍然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近年来,国学典籍的英译事业发展愈发顺利,作为国学典籍分支之一的戏剧典籍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相比于诗词而言,更加反映世情,篇幅更长、包含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其中《长生殿》、《西厢记》、《琵琶行》、《牡丹亭》、《桃花扇》并称为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五大名剧。这些戏剧典籍既有诗词的文采雅致,又能作为古代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若能对它们进行适当的翻译,将其传播到更广阔的事业,我国古代的戏剧典籍势必能够发挥更大的光和热。一般来说,戏剧典籍的英译需要遵循以下过程:

首先翻译者需要对戏剧典籍的内容做到深刻理解。比如对戏剧典籍《牡丹亭》的翻译,并不仅仅要翻译出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生死相依、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翻译出这部作品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那种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以及真情至上跨越生死的信念。昆曲《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本是江南女子、名门闺秀,为何能够在梦中一见柳梦梅后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桎梏相许终身,这些与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有关的内容都需要翻译者有透彻深刻的理解。

其次需要考虑到语言之间的差异,做到中文与英文,文言文与现代文字之间语义的转化和填补。《牡丹亭》当中除了介绍性的文字,就是一个个曲牌名串起了整个故事,中国古代文言文当中有大量省略、倒装、互文的用法,这些修辞手法无疑给翻译增加了难度。为了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译者需要对文言文和现代书面语都有很深的了解,然后才能将翻译成现代书面语的戏剧再度翻译成为英文。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尽力填补那些中国人比较了解的背景性描述,比如《牡丹亭》当中的故事发生的历史朝代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才能够使外国读者在阅读时较为顺畅。

二、中国古代戏剧典籍《牡丹亭》的音韵英译研究

(一)英语与汉语中音韵差异的比照

由于所属语系的不同,英语和汉语的诗歌创作在音律、韵律和声律上有着显著差异。首先英语、汉语两种语言从发音方式上来看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语音系统,发音有着本质的差别,导致了音律创作模式和节奏划分都不一样。我国古代汉语中的诗词中的词语都是单音节词,单音节词辅以不同的声调起伏构成平仄变化,基本不会有很长的句子,且一般句末会押韵,对于中国古代诗词来说,字数就是音节词数;英语则不同,英语当中每一个词基本都是多音节词,一个多音节词由多个单词构成,英语中诗歌的抑扬顿挫是通过单词词尾轻重音的变化更迭交替来体现的,因此我国古代戏剧典籍在翻译时,单词的选择又显得更为重要,这和小说翻译有很大不同。

其次,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变化不仅起到朗朗上口的作用,还能够代表不同的含义,声调组合变幻进而产生韵律,这是汉语语音美感的独特之处。汉语的声调分类也很细,平声仄声之下还有更细致的阴平声、阳平声划分,中国诗歌的创作的定式组合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当中的韵律变化。英语则是语调语言,更加重视的是句子整体的语调变化,升调、降调能够表示不同的情感和句子类型,因此英语在汉语母语的人听来会显得“饶舌”。在中国古诗词向英文诗词的翻译过程中,对中国声韵变化所形成的那种语言的张力的转化和翻译,难度极大,能够自然的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对于译者的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此外,英语与汉语一种是字母文字,一种是单字,两种语言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押韵的模式也不同。汉语拼音一般是辅音直接加元音,构成一个完整汉字的读音,因此元音结尾,通常就押尾韵;与之相对,英语单词的发音要复杂的多,既有简单的单元音的单词,还有复杂的辅音元音再加辅音元音的单词,因此英语词语的押韵模式要比汉语押韵组合方式复杂的多。根据学者候维瑞的统计归纳,英语押韵模式共有六大类:押头韵、谐元音押韵、谐辅音押韵、倒末押韵、排韵、末韵,押韵的形式又分为行际押韵和行内押韵,这些复杂的押韵种类和方式构成了中英文诗歌各自独特的音韵美[1]。

(二)戏剧典籍《牡丹亭》中音韵的翻译技巧

音韵铿锵是戏剧表演荡气回肠的一个主要原因,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的韵文让戏剧表演从实际生活中升华出来,为戏剧所需的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激烈的情节冲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再将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进行翻译时,音韵的翻译难度非常高,如何在翻译以后,仍然能够保持原来的节奏感和韵律、仍然能够通过节奏和韵律转变来凸显情节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古典戏剧中,作家还要根据曲子的韵部进行填词工作,音韵在中国戏剧文本当中承担着独一无二的作用,那么究竟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中国古代戏剧典籍《牡丹亭》当中韵律的有效转化呢,笔者通过对以往文献所做的研究,总结了以下三种音韵翻译技巧[2]。

首先是以韵译韵的翻译技巧,在《牡丹亭》现有的多个英译版本当中,以韵译韵是许渊冲版本的显著特点,许渊冲先生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着很深的造诣。早年他就提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需要遵循“意美、音美、形美”的三个原则,尤其是音美[3],在诗歌翻译中,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以许渊冲先生对《牡丹亭》第一出当中的《蝶恋花》的翻译为例,原唱词是: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曲牌名《蝶恋花》本身的规定曲牌是六十个字,共十句,采用末尾押韵的形式,押的是拼音中的“u”韵,而且声调为仄声,许渊冲先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尽力做到音美和形美,将《蝶恋花》唱词翻译为No longer busy, I live at leisure,Thinking over where I can fi nd pleasure……许渊冲先生的译文首先从形式上保留了十句的曲牌格式,但是囿于英语和汉语的语音变化的不同,英译版本《蝶恋花》押韵不再是每句的尾韵,而是变成了隔一行押韵或者两行押韵一次,这样的话,英文版本的读起来仍然能够朗朗上口,铿锵和谐、明快悦耳[4]。

第二种翻译技巧是直接以节奏翻译代韵律翻译,更加灵活。在过去的多个《牡丹亭》英译版本中,采用这种翻译技巧的汉学家白芝的译本,他在翻译《牡丹亭》的过程中,没有可以追求规律性的每一句或者每隔几句的押韵方式,基本是自由的翻译,没有像中国古典诗词那样着重末尾押韵。但是,押韵用的不多不代表就忽视了中国古典戏剧当中强调的节奏感,戏剧语言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音韵美上,还体现在节奏变化上,白芝的译本相比于许渊冲,就更加重视通过英文语句整体的声调交错成的抑扬顿挫来塑造每一曲牌的节奏上的跌宕起伏。对于英语而言,单词的重读,句子的音调都是影响文章节奏变化的元素,英文诗当中,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排列变化构成了英文诗体的格律美,不同的格律变化形成了英文诗体的规则和节奏。以白芝对《牡丹亭》的翻译为例,比如这句话“梦长梦短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白芝就将这句话译作“biref dream, long dream, still A dream;this year,next year, when is the year?”利用反复出现,多次重复的技巧,保留了汉语唱词的感叹伤怀之情,又增强了这句话的节奏感和戏剧性。作为一名西方汉学家,白芝本身与中国译者所受的审美价值体系影响就不同,语言环境也有巨大差别,因此从白芝和许渊冲的翻译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英语母语者在翻译汉语的过程中往往会更注重强调对节奏的翻译而不是原文音韵的保留,他会以英语语言习惯为主,更注重宏观上主题的把控[5]。

三、结语

中国古代戏剧典籍的翻译需要译者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英语语言背景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古典戏剧翻译本身就比现代文学翻译有着更高的难度,另一方面,戏剧翻译以后,需要搬上舞台进行表演,要求台词能够在瞬间吸引观众注意,这就对译者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好的翻译作品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必须不断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才能获得佳作。与此同时,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跨国界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下,唯有加强对我国古典戏剧文化内涵的打造和做好宣传工作,才能真正帮助我国传统戏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王毅.戏剧翻译的复杂性研究及其翻译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8(02):28-29.

[2]潘智丹,杨俊峰.论中国古典戏剧中定场诗的翻译——以《牡丹亭》为例[J].中国翻译,2017,38(06):86-91.

[3]谢宁,沈悦.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戏剧对外传播策略[J].戏剧之家,2017(09):26+69.

[4]魏丽珍,周银凤.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戏剧的对外传播[J].新闻战线,2017(02):55-56.

[5]张红玉.中国传统戏剧的英译的对外传播研究——以戏剧《红楼梦》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4):270+280.

猜你喜欢
音韵许渊冲押韵
押韵押出韵味儿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我给小鸡起名字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Watch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