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轮养冲突归因:基于河北田野调查

2018-03-27 08:42:52
重庆社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冲突养老家庭

张 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1]中国老年人口的赡养,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的赡养问题作为中国养老的薄弱环节,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是家庭养老。伴随着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变迁,子女轮流照顾老人(以下简称轮养)成为农村甚至城市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这种养老方式既能够维系中国传统家族的整合状态,又让中青年家庭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安排工作与生活。轮养产生的条件,即家庭有两个及以上儿子、父母(父或母)健在、多数儿子已婚且已分家[2],也有部分家庭出现子女之间轮流照料老人的情况,但这里仅就农村中儿子对父辈的轮流养老加以分析。家庭中一旦出现轮养行为,就会有互动,也难免会产生冲突。由于个体生命历程中不同事件和农村社会变迁的综合作用的影响,轮养过程中的冲突也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出现新的特点。了解轮养过程冲突的影响因素,对研究家庭养老和做好中国农村的养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及对轮养老人的影响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变迁出现了新的特点,具体包括生产结构要素、生活结构要素、思想观念以及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变迁。这些变迁对农村养老,尤其是轮养老人的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生产结构要素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民主要以土地谋生,家庭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自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自主权,大大发挥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随着这一制度的基本落实,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逐步推进了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社会分工和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时间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非农业生产时间增加和非农业生产收入在农民家庭总收入比重的剧烈倾斜。生产结构要素的重大变化使农村以宅基地和耕地为代表的家庭权利象征受到极大程度的削弱,子辈不依靠父辈就可以独立生活和生存;很多子辈因为没有多余的时间照顾父母,而选择以经济支持替代直接供养,最终会严重影响子辈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降低老人晚年生活质量。

(二)生活结构要素的变化

农村社会变迁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的宅基地制度经历了从私有到集体所有、从自由流转到限制流转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由于受到相关政策和宅基地审批流程的影响,很多农村家庭中子辈结婚后仍然跟父辈共同居住在父辈原来的宅基地上,人均住房面积很小,住房质量相对比较差。伴随着农村社会的巨大变迁,农村社会成员除了原有的宅基地之外,开始建楼房或在工作的城镇买房居住;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旧村改造,许多家庭的住房结构、装修以及室内配套设施都呈现了较高的城镇化水平,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子辈和父辈在住房方面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不会因房屋的限制而立即进入共同居住的状态。但由于部分子辈改变了原有的居住环境和居住地点,在轮养过程的老人生活质量很容易受居住环境和居住距离变动的影响。

(三)思想观念的变化

在传统农村社会中,农民更注重血缘和地缘关系,而现代社会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业缘关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传统社会中的保守谦让被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开拓进取所取代;原有的道德约束和宗族制度对农村社会成员的影响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个体自主性和对个体家庭之外事物的淡漠;传统社会中的男尊女卑观念越来越淡化,家庭权力逐渐从男性向女性转移或部分转移,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打破旧的思想,寻找在外工作给自身带来的价值;除此之外还有消费以及生育观念等方面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极易引发代际冲突,对养老传统有很大的冲击,进而引发轮养过程中的冲突。

(四)家庭关系的变化

现代社会中,由于农业生产不再是农村家庭谋生的主要手段,家庭中的子辈大量转入非农职业而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老年人获得社会保障的可能性增大。这就导致了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平等和亲子关系纽带的减弱,最终促使家庭制度的变迁,即从父系父权的家庭制度转变为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3],夫妻关系取代父子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4],女性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得到了提升。因此,在轮养进程中,儿媳对养老的态度和行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媳一旦对轮养过程产生不满,极易引发冲突。

此外,人口迁移的加速,快速的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使我国家庭户趋于小型化,老人独居的比重大幅上升。与以往冀北等地分家即开始轮养的传统相比,很多地方的老人开始被轮流照料的时间越来越晚。轮养过程中的冲突更多地集中在老人年龄越来越大,身体健康状况变差的时候。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冲突的研究比较多。在早期冲突理论中,马克思和科塞的冲突思想对本研究有一定的启发。马克思认为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产生了固有的利益冲突。[5]科塞强调现存不平等体系中合法性的丧失是冲突的关键前提,如果能够在现实问题的冲突过程中达成利益妥协,冲突将不具有暴力性;如果在非现实问题上卷入冲突,情感唤起与卷入的程度越高,冲突越具有暴力性。[6]国内对养老冲突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冲突原因、冲突的特点以及冲突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农村出现养老冲突的原因一般包括家庭贫困、分家不均、养老责任不公平以及家庭内部的其他冲突,等等。[7]

有研究从家庭权力变迁的角度指出,相当部分的家庭赡养纠纷由儿媳引起或儿媳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认为女性对配偶父母的养老行为是基于工具交换的原则。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老年人对家庭经济的重要性日渐减小,老年人的传统权威和地位也遭到严重削弱,养老传统也受到极大的冲击,最终导致赡养老人过程中的纠纷。[8]

有研究从代际交换的公平与否来探讨代际紧张或赡养纠纷。贺雪峰等人认为,代际交换出现不平衡时(如子女减少赡养义务与父母的抚养责任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就会引发代际紧张,进而导致代际冲突。在代际交换较多的地区,互动比较频繁,父母对交换的期待如果得不到回应,更容易引发冲突,冲突也更加激烈,反之则少有冲突出现或冲突不激烈。[9]郭于华以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与变迁对轮养老人过程中赡养案例纠纷探究,他认为,对子辈而言,如果他们在履行赡养义务前,父母对子辈没有付出应有的经济、物质等资源,那么子辈就不会去履行赡养义务;同时,子辈之间也遵循义务分担对等性的逻辑:如果子辈内部个别儿子不履行赡养义务,其他儿子也会拒绝赡养老人;子辈中若有一个或几个儿子得到父辈在经济、物质等方面的付出较多,那么其他儿子会认为,获得父母付出多的儿子应该履行更多的赡养义务。最终,当这个公平逻辑无法得到公认时,就会引发家庭赡养纠纷。[10]

张翼通过分析市场化条件下农村老人的“轮养”过程,提出了冲突激化假设和冲突缩短寿命假设。他指出,父母被轮养的周期越短,移交和周转的次数越多,周转中儿子们的移交矛盾就越频繁,父子之间、子辈之间的矛盾就越剧烈,而这些冲突的激化又会影响到父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老年父母得到的照料质量越低,他们的寿命缩短趋势越明显。[11]他在文中分析的案例也证明轮养周期越短、交接越频繁越会导致冲突的产生,直接影响被轮养老人的照料质量。

综合以上文献,很多研究从家庭权力变迁、代际交换等角度分析了代际冲突的原因和特点,相对而言,聚焦于轮养老人过程中的冲突分析相对比较少。在轮养老人过程的冲突分析中,许多研究通过公平逻辑或者是轮养周期特点分析冲突的变化,对本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较少研究注重分析社会变迁下轮养冲突的特点及变化。

与以往研究中侧重分析代际冲突以及当下冲突特点不同的是,本研究更侧重以下研究内容:聚焦于轮养过程的冲突;注重研究社会变迁对冲突的影响;突出变迁过程中冲突的变化和差异性。家庭代际关系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轮养冲突也在经历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轮养过程中的冲突是复杂多样的,该过程中的冲突不仅包括代际冲突,还包括子辈之间和子辈家庭内部的冲突,冲突的产生不仅是个体因素影响的结果,还受到制度变迁和家庭转型的影响。本研究不仅会分析社会变迁对轮养老人现状的影响,还将具体分析冲突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养老冲突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案

(一)资料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资料来自笔者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期间对河北省石家庄郊区D村的深度访谈内容。共获得与轮流照顾老人相关的访谈资料41份,其中符合“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儿子已婚,并开始轮养老人,且有一个或两个老人在十年内去世”这一类条件的户数有34户。

笔者的调研地点位于河北省石家庄郊区,地理位置优越。该地既靠近城市,又与周边的村庄相连,随着政府对郊区的发展和规划,D村因修高速公路、建厂等原因被征用土地,村民自家耕种的土地所剩无几,再加上农业机械化操作的影响,每个家庭平均每年用在耕种上的时间不超过十天。当地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养家。一般懂技术、有文化的村民都去市区或临近的工厂工作;年龄较大,靠出卖体力的村民则去附近的劳动力市场寻找短期零工。该地区的轮养风俗已经延续了数代人,当地村民对多子轮养父母的状况也非常认同,他们认为养儿防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老人与儿子们分家后,已经失去了产权房和承包地等经济资源,而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他们的儿子。该地的基本情况能够体现农村社会变迁的基本特征,因此选择该地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农村社会变迁下的轮养冲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案

轮养从开始到结束都会经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都会对整个轮养过程产生剧烈影响,甚至影响轮养的进程。本研究首先根据访谈资料对轮养老人过程中产生的具体冲突进行详细梳理,主要通过对老人的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深度访谈了解家庭的轮养情况和冲突变化。除此之外,本研究将结合该地的社会变迁状况,依据对随着时间动态变化而影响轮养的大事件和小事件进行分析,探讨整个轮养周期中冲突的作用机制。这里将研究单位界定为轮养中导致冲突产生的事件及其过程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分析影响轮养的不同事件及其动态发展过程。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主要包括2006年至2016年的十年间在轮流照顾老人的D村家庭中至少一位老人去世前后的轮养情况、有无冲突及冲突的变化情况。之所以选择此类研究对象,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本研究试图了解家庭中一位老人的去世对整个轮养过程产生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中的夫妻轴已经成为家庭关系轴中的首要关系,而在轮养过程中,一方老人的去世势必会对另一方老人的养老方式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二,本研究将研究对象的去世时间界定在2006年至2016年这十年内,试图通过了解老人去世前后的轮养冲突变化,探究社会变迁对轮养冲突带来的影响。

四、轮养老人过程中的冲突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按照从D-1~D-34的顺序将被访家庭进行排序。根据统计,正在轮养过程中的老人中,只有两位老人的年龄在70岁以下,80岁以上的老人将近一半。在受访的34户去世老人家庭中,分家后即开始轮流去子辈家同吃同住的家庭有21户,其他13户家庭则是在不同时间节点开始同吃同住的轮养模式。这些时间节点发生的事件主要包括老人配偶的去世、老年夫妻身体健康状况变差以及原有居住房屋被占用等因素。这13户个案之所以没有立即进入轮养模式,有很大原因是有多余的住房可以供他们自由选择居住方式。

(一)原有冲突影响因素的加剧

轮养契约建立之前,家庭内部一旦产生冲突,便很难建立轮养契约,除非能够在契约建立之初,化解冲突,但更多情况是以往形成的冲突在轮养老人过程中变的日益剧烈。在对D村的调研过程中,笔者总结了农村老人轮养契约建立之前的冲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宅基地、土地、财物等物质资源争夺的冲突、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冲突以及个性认同等主观方面的冲突。

对D村大部分家庭而言,多子家庭的分家是轮养的开始,能否公平分家,是轮养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在农村,一般是家庭中的最后一个儿子结婚之后开始分家,并制定详细的分家单。农村的物质资料比较繁琐,老人往往很难做到均分,因而引发矛盾。

被访者(女,76岁):我老伴去世得早,老大(被访者的大儿子)因为当时结婚早,结婚住的房子比其他几个儿子的小,后来让老二和小子(三儿子)补点钱,结果老二和小子就是不给钱,老大就不养我了。我现在在老二和小子家轮着住,这么大年纪了,就这么过吧,不愿意出去说这个事了。(D-34)

从D-34案例可以看到,在契约建立之前,进行轮养的儿子之间会进行家产分配,一旦其中一个儿子认为不公平,就会影响养老的顺利进行。在本研究的所有被访家庭中,有3户是因为分家时宅基地面积分配不公问题而引发冲突。除此之外,父辈与子辈之间的个性不合、子辈的伦理道德素质低等原因也极易造成轮养契约建立之前的冲突,最终可能无法达成一致的轮养模式。

(二)轮养契约建立之后的冲突影响因素分析

在轮养契约建立之前,老人并没有开始在儿子们家轮养,所以就避免了很多关系互动中的正面冲突。在契约执行期间,老人与子辈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除此之外,轮养之前的冲突也会给轮养模式正常运行带来极大挑战,在此过程中的冲突发生的最为剧烈,并具有多样性。

1.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差异极易引发冲突

与被赡养的老人相比,目前正在履行赡养义务的子辈对农村社会变迁带来的消费观念和思想观念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使用能力,而被赡养老人年龄比较大,相对比较保守,更容易固守于传统习俗,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引发冲突。

被访者(女,76岁):我现在住在老大家,不在一起吃饭,之前屋里有煤气灶,不会用,大儿媳妇又嫌我不卫生,就让我自己在院子一个角上烧柴做饭,我就成天捡柴、晒柴,到过年那天我都是自己做饭吃,住在一起跟两家人一样,孙子、孙女也都不理我。我自己吃也行,自己做点,老了,吃的清淡,也吃不了太硬的饭。要是有本事早就自己住了,不去受这个屈。现在老了,还得依着儿子,也不敢言语什么。 (D-33)

从D-33案例中可以看到,由于老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低,再加上与子辈生活习性不同,极易导致冲突的产生。除此之外,还有少数老人有自己的居住偏好,更倾向于跟某一个儿子共同居住,这对轮养契约的维持有很大的影响。

2.家庭资源的吸引力降低引发轮养变动和冲突产生

在轮养契约建立之后,契约签订各方开始按照规定执行契约内容,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的一些事件,极易影响原有契约的稳定性,引发各方的冲突,并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

被访者(男,46岁,家中三儿子):在分家时(1986年分家)找我们村的唐大爷(村中有名望的读书人)主持。家里老房子的面积大,院子里有很多木材和石材,我们就和唐大爷商量着谁抓阄得到老宅子,就让谁养老人。结果,老二(被访者的二哥)抓到老房子了,就立了个字据,让老二养老。后来老二看着父母身体不太好了,提出来轮着养,可以让出老房子,我们就私下里修改了协议,决定轮着养。(2011年)11月1日,老的开始住到我家,当月10日我娘开始生病,越来越厉害,我就想着缩短轮流养的时间,老大家不同意。到了2012年轮到老大家时,我大嫂提出来要缩短轮养的时间,正商量着,我娘(的)病就厉害了,在老大家去世。之后,我爹继续在各家轮着养,到了2013年出现半身不遂,我们哥几个决定一年一轮住,每周轮着送饭、打扫卫生。我大嫂到现在都对轮着养老人有很大的意见,跟我大哥老吵架。(D-7)

在D-7案例中,因为家中一处宅基地面积最大,使得该家庭最初决定谁抓到大的宅基地谁来养老人,而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当时子辈几个经济条件都比较差、两位老人身体相对比较健康且能够自理的前提下。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宅基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同时,老人的身体不再硬朗,最终导致被访者的二哥家提出轮养。整个家庭的轮养契约经历了制定、修改、再修改的过程,而对契约修改影响最大的则是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此访谈中,因为二儿子家没遵守最初的养老契约,引发被访者大嫂的不满情绪,进而导致子辈家庭内部出现了冲突。

3.责任和义务的不平等带来新的冲突

被访者(女,83岁):我有三个儿子,分家后就开始轮着去住,一年一轮。后来我大儿子到镇上做生意,住到镇上楼房了,来来回回折腾,太远了,(我们)也住不惯,就在其他两个儿子家轮着住,大儿子给钱。后来我老伴生病了,改成四个月一轮。老伴在世时,(老大)还给点钱,现在也不给钱了,让我去住,我又不习惯住。现在还有两个儿子养着,都攀(攀比)老大不养老的,还闹了一阵子。老了,住在儿子家里,反正不去跟小的抬杠就好了,吃小的(儿子)的东西,要忍着。(D-12)

伴随着市场化和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的中年群体越来越少地靠土地生存,他们开始走出村庄,进入城市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甚至在周边地区买房或租房住。但是这些群体的父辈年龄越来越大,对居住距离、城市居住环境的适应程度有限,更多的是选择留在村庄,依靠其他儿子生活。走出村庄的子辈以金钱或物质作为赡养老人的替代物。从D-12案例可以看出,子辈住房的变化以及老人对于居住楼房的不适应对老人的轮养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子辈之间则因为轮养公平问题产生了冲突。此外,D-12还体现出一个问题,即受访者的大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就不再给予母亲物质支持。由此可见,尽管现代社会正在挑战传统的权威,但是父权的思想还没有从一些地区消失,老人中如果有一方去世,尤其是男方去世后,女方之后的生活都较之前受到很大的冲击。张文娟等人也指出,女性的期望寿命超过男性,许多女性在配偶死亡后仍旧要单独存活很长时间,而老年人在家庭资源分配和收入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使得老年女性特别是丧偶的老年女性处于不利地位。[15]

4.传统道德压力的削弱加剧冲突的发生

被访者(女,65岁):以前村里每年过年前几天都会在村委会大喇叭喊,看哪家还没给老人送年货,所以村民们怕丢脸,早早地把年货送给老人,哪家儿子不孝顺老人也会在大喇叭上念,现在喊得也少了,喊了也没用,大家都出去赚钱了。(D村村民)

在传统农村社会,村庄的道德压力对养老冲突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但在现代社会中,村民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开始追逐经济利益,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的束缚,走出村庄生存,村庄对村民的道德压力已经不足以影响他们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传统道德压力的削弱,大大加剧了轮养冲突的发生。与此同时,很多需要被赡养的老人仍旧注重面子,将忍让放在第一位。很多诉诸法律的赡养案例往往是在老人实在没有办法生存或者其他儿子的鼓动下才出现的。

五、总结与讨论

综合以上对轮养冲突的影响因素分析,冲突的变迁假设和不平等假设都是成立的。除了因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引发的代际冲突之外,由于资源分配和责任分配不公平,很容易引发轮养冲突。传统道德压力的削弱也成为轮养冲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轮养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带来的最大影响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的价值观发生着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经济利益,传统的孝道理念和道德约束力对个体的影响逐渐减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12]这在很大程度上为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从政府和社会层面而言,应该大力宣传孝道,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的孝道氛围,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从老年人个体而言,应当避免过早的财富转移,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助,使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谢继昌.轮伙头制度初探[J].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1985(59):153.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2.

[4](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龚晓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96.

[5][6](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七版)[M].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31,134.

[7]潘剑锋,陈欢,刘峰.关于农村老人赡养问题的调查报告[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125.

[8]胡明玉.赡养协议制度——对一种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的分析[J].行政与法,2013(4):123.

[9]贺雪峰,郭俊霞.试论农村代际关系的四个维度[J].社会科学,2012(7):69-78.

[10]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J].中国学术,2001(4):221-254.

[11]张翼.市场化、社会转型与城市郊区农村老人的“轮养”——来自子女口述史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1):173-184.

[12]张文娟,魏蒙.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及预期寿命评估——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6(3):18-28.

猜你喜欢
冲突养老家庭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环球时报(2022-04-16)2022-04-16 14:38:15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恋练有词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