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力理论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2018-03-27 08:42:52
重庆社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文明利用

陈 烨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与此同时,我国仍然存在一些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自然力理论的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

一、马克思自然力理论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必须通过劳动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而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与自然物质进行交换的过程。[1]自然力是自然界的内在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劳动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马克思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自然力理论的内容,使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一)马克思自然力理论内容

1.自然力概念和类型

从马克思的研究成果看,自然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然力是指事物由于自身性质而具有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存在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中。[3]广义的自然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单纯的自然力。如自然界存在的引力、重力、电磁力等;第二,人的自然力。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具有与其他生物相似的自然属性,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的物质世界,因而人类本身也是一种自然力,第三,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的需求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相互结合,并逐渐形成社会关系,因而劳动具有社会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劳动的自然力不仅包括满足生产需要而形成的自然力,还包括追加新劳动而产生的自然力;第四,死的自然力。[4]死的自然力是指机器的自然力,马克思认为,机器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无偿地为人类创造财富,因而机器也是一种自然力。狭义的自然力是指自然界的自然力,是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力量。为深入了解社会阶级的矛盾,马克思将研究的重点由哲学领域转向了经济学领域,并将自然力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从中探寻社会运行的经济规律。马克思指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劳动实践获得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因而人类将自然界和自然力作为劳动的对象。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自然力也就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对社会分工产生较大影响。[5]一方面,单一的自然力会使人对自然条件产生依赖,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自然力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们必须要根据自然因素调整生产力空间布局,促使自然力与社会生产力协调统一,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自然力是人类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其形成是自发性的,人们可以无偿借助自然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很难创造和抵抗自然力。

2.自然力的作用和自然力利用的途径

单纯的自然力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物理力、化学力和电磁力等,自然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6]首先,自然力是生产力的自然基础。人类通过利用自然力创造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的物质资料,根据自然力的差异性调整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同时自然力的差异性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形成。其次,自然力与人类劳动相互作用。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与自然力相互作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并在劳动过程中改变了自然的形式。最后,自然力是财富的源泉。社会财富是人类物化劳动的结果,而自然力是生产劳动的第一要素。马克思认为,创造财富既需要自然力,也需要人类的实践劳动,人类将自然力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获取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因而自然力是财富的源泉。

为充分发挥自然力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人们必须要科学地利用自然力,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7]首先,劳动者使用自然力。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劳动者为提高生产力不仅要改造自然力,还要改造自身的自然力,只有将两种生产力相结合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其次,工具和机器利用自然力。人自身的自然力是有限的,这使得人类必须依靠工具和机器提高生产力。马克思认为,工具的使用是自然力转化的结果,在原始工具时代,人们主要用肢体器官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同时以简单的工具和自然力作为劳动力的补偿。但原始工具对生产力的提高是有限的,人们在利用自然力方面处于较低水平,直到人类进入了机器时代,作为新形态的机器能够高质量地利用自然力,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再次,科学技术运用自然力。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成果,由于社会工业化的需求,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逐步加深,同时对自然力的利用程度也逐渐增提升。技术是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但科学技术本身无法直接利用自然力,而是需要通过人类的发明、创新、制造生产工具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力为人类服务。

3.自然力危机及其消除途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得自然力成了资本的生产力,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科学技术成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手段。[8]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土地是人类获取基本生存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人类不断地提升农业生产技术,但这成了农业资本家掠夺物质资料的主要手段。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利用农业发展带动工业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的转化。

为消除自然力危机,马克思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思想。第一,自然力天然成本补偿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然力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他认为自然力不属于任何占有和使用它们的人,人类在利用自然力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求的同时,不能对后代子孙的发展需求构成威胁,因而要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自然力跨期优化配置的计划控制思想。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在实际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合理地利用自然力才能使其变为有用的力量,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交往。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生产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对自然力进行有意识的规划和控制,因而无法发挥自然力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基于此种情况,马克思提出了自然力跨期优化配置的计划控制思想。第三,自然力复活性制度改革思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破坏自然力的主要原因,只有从解决生产关系的角度上入手才能彻底消除自然力危机,而只有改变社会制度才是解决生产关系的根本途径。

(二)马克思自然力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良性循环的文化伦理形态,而人与自然力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自然力是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内在力量,同时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9]因此,科学利用自然力对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态文明概念及其特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受到了破坏,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危机。在此背景下,人们为解决资源、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问题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新的文明形态。其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点:首先,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讲,自然界与人类之间存在着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因而生态文明要求人们要正确认识大自然的客观运行规律和自然价值,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为社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从道德的角度来讲,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属于道德之列,生态道德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力的过程中要以生态道德标准为准则,维持并保护生态平衡。最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讲,由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改造破坏自然环境的传统技术,发展科学的生态技术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生态文明要求人们理性消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使人们达到对物质的需求和生态平衡相统一。

与农业和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具有和谐性与可持续性的特征。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是共产主义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明确了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关系。[10]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实现的,不仅增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其不仅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还要求实现自然资源满足当前及后代发展需求的可持续发展。

2.马克思自然力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首先,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资源节约型的消费理念,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确保经济建设以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原则,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其次,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然力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东西,但部分自然力资源是不可持续的,为满足当前及后代人的发展需求,必须实现自然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文明不仅要求杜绝不良的物质生产实践造成的自然资源浪费,还要求避免落后的生产技术导致的资源过度消耗,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再次,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传统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因此,必须要推动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能够高效利用自然力资源的生产技术,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最后,利用科技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成果,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科技创新,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等原因,使得我国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高,节约效果明显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加快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率显著提升,农业耕地面积趋于平稳,园林用地、交通用地、建设用地等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1]其中,我国耕地面积始终保持1.5亿公顷左右,变化浮动较小,园林面积增长率最大,约为52.5%,林地面积增长率仅为3.6%。我国的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工业用地、居民生活用地及仓储用地等方面,由于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所以我国农村建设用地高于城镇建设用地。

为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自“十三五”以来,我国修建了大量的供水工程设施,其中水库数量增加了10.3%,水库容积增长了16.6%,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1.6%,水利工程供水总量也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用水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逐年增加,但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却逐年减少,这说明我国水利部门在控制工业用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占世界矿产总量的14.6%,位居世界第三,矿产类型、矿区和矿山均有所增加。部分矿产企业发展显著,其中非金属矿企业增长率达11.2%,有色金属及加工企业增长率达16.7%,但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同比减少12.9%。与此同时,我国矿产产量也逐年上升,其中钢产量增长27%,铝产量增长47.1%,市场对矿产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矿产资源开采的监督管理,促进了矿产企业对先进开采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同时引导矿产企业对土地复垦的恢复治理,提高了废弃物的利用率。

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政府为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另一方面合理限制企业的能源消费总量。[12]“十三五”期间,我国的能源产量满足了企业的发展需求,能量生产与消费取得了平衡,能量消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及节能减排工程的大力实施,我国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升,空气、水及土地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2.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增加

“十三五”期间,我国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水资源保护等重点工程,从源头上抑制了生态恶化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十三五”以来,我国的森林面积控制在2.07亿公顷保持不变,覆盖率达21.6%,退耕还林所取得的成效并未减弱。与此同时,我国在水土流失的治理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水土流失的治理面积增长了1.8%,除涝面积增长了2.9%。此外,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增长了3.4%,加强了对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自然资源节约力度不足

资源节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13]但由于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占据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使得我国在自然资源的节约方面有待提高。首先,受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居民生活建设用地需求急速增长,加之政府的监督管理机制缺失,导致部分地区乱砍滥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再次,在矿产资源利用方面,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和金属的冶炼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导致矿产品的附加值及采矿回采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同时还对防洪工程与耕地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最后,在能源利用方面,虽然我国在“十三五”期间超额完成了淘汰国内产能落后企业的目标,同时提高了生产设备对能源的利用效率,但企业的节能空间日趋变窄,节能减排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大。

2.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

首先,水污染严重。近年来,我国大部分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河道淤积日益加剧,对河流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用水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使我国的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其次,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由于对重金属污染的监管机制缺失,及我国重金属相关企业在废弃物的治理方面不积极,使得企业附近土壤和水资源污染十分突出,同当地群众产生了强烈的矛盾。最后,复合型环境问题突显。由于我国人口较多,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物也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且污染范围也逐渐扩大至全国,由传统单一的污染物变成了复合型污染物。

3.生态系统修复力度不足

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实施了多项重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增强了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但由于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的修复程度依然不足。一方面,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且我国西北部地区沙漠化程度日益严重,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另一方面,政府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导致突发环境问题难以及时妥善处理,工作责任难以落实。

三、马克思自然力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政策指导路径

马克思认为,为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引发的自然力危机,必须要优化配置自然力资源,制定可持续利用自然力资源的长远计划。[14]马克思自然力理论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推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首先,树立保护自然和建立生态文明的理念。自然界是人的价值客体,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因此,人类要转变统治自然的错误观念,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树立保护自然和建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其次,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国家教育民众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学校教育方面,加强对中小学生资源节约和环保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对于大学生而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校外环保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社会教育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生态知识培训,规范企业的生态环境行为。

最后,发挥社会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民众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强化民众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使人们认识到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导人们养成低碳出行和绿色消费的良好习惯。

(二)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绿色产业

马克思认为,对自然力的利用主要分为外延式利用和内涵式利用两种方式,外延式利用是指横向的自然力利用,扩大自然力的利用范围和领域;内涵式利用是指纵向的自然力利用,提高自然力的利用率,目的是实现对自然力利用的质的方面的提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粗放型的方式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因此,我国要加快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首先,要努力探索发展生态农业。使我国传统的农业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生产的统一,推动农业发展向可持续化和无公害化的方向前进。其次,创新生态工业。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技术的扶持力度,构建清洁生产、绿色生产的生态工业体系。

(三)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大力推进先进技术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我国传统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和金属的冶炼加工技术较为落后,矿产品的附加值及采矿回采率较低,同时还对园林耕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国家应重视矿产资源的开采、提纯、冶炼和加工等技术的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速度。其次,将科技减排作为控制污染的重要手段。针对行业的污染治理问题,应着力推广绿色生产、污染预防的先进技术,创新研发高效绿色适用技术,同时建立污染预警系统。

(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循环经济遵循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规律,实现自然力资源的低投入、再循环、减量化,从源头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推动节约型生产。在高耗能、高污染的重点企业开展污染预防项目,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推动石油、化工等行业的清洁生产,提高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其次,重点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政府要加快推进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的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节能减排、回收再利用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建立并完善循环经济的其他新产业链。

(五)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这与马克思自然理论中的自然力复活性解放的制度变革思想相一致。首先,健全管理制度。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相关部门要以土地管理法规为依据,加强管理和规范土地审批制度,保护和节约用地。在矿产资源方面,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建设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市场体系,同时建立中央、地方、企业相合作的投资模式,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在能源方面,建立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联动机制,推进输送分配、企业股份制合作的试点改革。在生态环境方面,始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指标评价及考核奖励等制度。其次,完善责任考核机制。各县、乡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所管辖区域的土地按用途分类,市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仅要完成省级政府要求的土地利用任务,还要对县、乡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土地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同时要建立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绩效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方法,完善考核程序,落实考核责任。

[1]王晓林,赵丽清.生态文明建设的适度需求解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5(6):27-33.

[2]刘静暖,纪玉山.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中国模式——以马克思的自然力经济理论为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8):48-60.

[3]陈东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发展思路的转变与生态文明建设[J].重庆社会科学,2010(5):15-19.

[4]荣开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略论习近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述[J].学习论坛,2017(1):5-9.

[5]张孝德.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第7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观点综述[C].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5):122-127.

[6]朱林,刘爱莲.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替代——基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现代化两种方案的考察[J].求实,2010(7):46-50.

[7]刘登娟,邓玲,黄勤.以制度体系创新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制度陷阱”到“制度红利”[J].求实,2014(2):56-60.

[8]曾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探析——以上海崇明生态岛建设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8-54.

[9]杨卫军.从可持续发展到建设美丽中国: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与实现路径[J].探索,2013(4):4-8.

[10]廖志丹,陈墀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智慧之源[J].贵州社会科学,2011(1):9-13.

[11]王习明,何化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探索——“生态文明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综述[C].教学与研究,2017(3):108-110.

[12]黄锡生,何江.论生态文明建设与西部扶贫开发的制度对接——以生态补偿为“接口”的考察[J].学术论坛,2017(1):105-110.

[13]林默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何以可能?——福建长汀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7):9-17.

[14]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3(17):10-12.

猜你喜欢
马克思文明利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中等数学(2022年2期)2022-06-05 07:10:50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漫说文明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