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监督要跟进事权与财权划分改革的步伐

2018-03-27 02:48:03本刊评论员
财政监督 2018年5期
关键词:财权财力财政监督

●本刊评论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专家分析指出,央地财政关系被提到第一位,意味着央地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会重点推进。今年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八大类18个基本公共服务事项,首先纳入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范围,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支出责任。力争到2020年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财力协调、标准合理、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

明确事权,在此基础上作出财政预算,明确各级政府相应的支出责任,以保障国家责任和政府职能的履行,是打造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必要条件。没有明确事权,各级政府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得不到刚性约束,国家责任就难以体现,政府职能就缺乏明确边界,财政绩效也难以评估。更重要的是,事权不明,财政行为就存在软约束之弊端:可为可不为的事项太多,财力使用容易由着“长官意志”安排;“重分钱,轻办事”的扯皮争财、推脱责任现象难杜绝;体制内的“吃饭财政”与公共服务、民生财政“争食”,过去政府居然可以腾出巨额财力进行“三公消费”就是典型例证;没有责任标准,没有刚性的事权压身,财力浪费、错配,甚至贪污舞弊的概率更大;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则要么以无财履行责任为由使事权落空,要么大行财政机会主义,违规扩大赤字和负债,增加财政风险。所以,笔者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央地财政关系置于首要地位,迅速出台相关制度,并明确两年内改革基本完成的时间表,可谓抓住了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

央地财政关系乃至各层级财政关系的理顺,其实质是确保财权事权匹配,使国家责任和政府职能切实得到履行。因此,财政监督应跟进央地财政关系和各层级财政关系改革,重点监督财权事权分配的合理性,各级财政预算是否体现了财权事权的统一性,预算执行过程中“钱到位了没有,事办得怎么样”。总之,笔者认为,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逻辑开展财政监督工作,破除“重分钱,轻监督”,“重花钱,轻绩效”,“偏爱自由裁量,害怕责任约束”的旧习惯,是新时代财政监督应有的特质。

在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方面,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国办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将进一步推出的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现全国统筹、医疗等其他社保省级统筹等,以及未来不可回避的省以下各级政府在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的分担,事涉深层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可避免存在较大阻力,被认为是财税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难,更说明加强监督,保障改革执行力的重要性。财政监督部门要敢于担当,保障中央政策顺利实施、维护中央政令畅通,力促改革到位。要切实监督各级财政承担支出责任、提供资金保障,并跟踪整个资金流程,确保财政资金用在法定事项方面。

猜你喜欢
财权财力财政监督
直面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
山西财税(2021年4期)2021-07-15 08:40:32
加强财政监督探索创新之路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50
结算财力
税制改革
为什么要坚持“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资讯速递
央地关系视角下的财权、事权及其宪法保障
求是学刊(2016年1期)2016-03-11 13:42:16
新面孔:为财政监督发展注入活力
——财政监督战线新人感言
财政监督(2014年1期)2014-03-28 14:03:05
1994年-2010年全国各地区人均财力情况
财权的经济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