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娟 闫芳明
2014年,中国历史性地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未来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潜力很大,如何管控对外投资风险,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从内部因素看,一是对外投资合作相关服务和保障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扩大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同时明确要“改革涉外投资审批制度,完善领事保护体制,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随着“寓管理于服务”理念的不断深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介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促进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
二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大国地位将进一步确立。中国GDP在2014年已突破10万亿美元,与美国并列成为全球仅有的两个超越10万亿美元规模级别的国家。国家外汇储备在2014年末达到3.8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首位。部分产业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日益活跃,企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走出去的条件更加成熟。
三是国内经济进入“三期叠加期”,企业走出去内生动力增强。国内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企业核心技术缺失等多重压力正不断加大,加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走出去内生动力增强。
从外部因素看,一方面,世界经济延续缓慢复苏,全球跨国投资恢复增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15和2016年全球FDI流入将平稳增长,有望分别增至1.7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已呈上升趋势,跨国并购逐渐活跃并恢复增长。
另一方面,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升温,“一带一路”战略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提供了新平台,在满足沿线国家发展利益诉求的同时,也将为中国企业开展国际投资合作带来历史性的新契机。
周边互联互通、非洲“三网一化”等重大战略加快实施,促使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海外集群式发展效应凸显。未来几年,在轻纺、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和信息产业领域,中国将继续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高、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跨国公司和若干全球一体化供应链体系,这些主体将成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
根据商务部统计,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覆盖几乎所有行业。不同行业由于投资方式、行业特点等不同,所面临的风险有所区别。但是总体而言,主要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税收与投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社会风险、信用风险、环境风险、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等。政治壁垒、标准壁垒、融资模式、知识产权和绿色壁垒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5大困局。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政治风险、法律风险、金融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与环境等是目前中国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风险。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中东、北非等地区进行大量的能源矿产投资,由于国际政治格局不稳定和相关国家的政治动乱,造成中国投资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国际局势变化多端,热点地区的投资仍面临较高的政治风险。
采矿业海外投资项目所涉及到的环境风险非常高,由于很多矿址坐落在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有些矿址还需占用原住民的生活区域,因此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也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根据资料统计,国际上审理的争端中涉及油气和采矿业的争端比例高达25%。在国际投资争端的137个尚在审理的案件中,有多达43个涉及石油、矿产和天然气都涉及环境问题。因而,中国海外投资者在海外采矿业投资中,一直面临着较高的环境风险。
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在当地进行生产活动均需要雇佣当地劳工,而劳工法律的不同导致人工成本差异较大,甚至超出想象。如果在投资过程中不了解所在国劳工政策以及宗教信仰等诸多事项,将会对项目的实施带来严重的后果。
国家对地勘单位的资金扶持不够,使得矿业项目的勘探阶段融资渠道狭窄,能够融资的渠道大多限于富人投资或者自筹资金等渠道,其效率也相当低。而获得资金的速度,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另外由于拟投资海外矿业项目许多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矿业开发必需的水、电、交通等条件都不具备,拟投资者必须自行投资解决,财务压力沉重。
鉴于上市公司的国际性(资本、股东、项目跨国性),资本运作项目跨多个司法辖区,其风险主要来源是由于项目在不同司法辖区受到不同法律管辖。2005年度中国企业最大一宗并购案——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被收购方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是在加拿大注册的国际石油公司,而其油气田、炼厂等资产全部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在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和哈萨克斯坦证券交易所上市。期间,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以拥有“优先收购权”为名向加拿大地方法院提出阻止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交易的请求。在这一案例中,涉及至少5个司法辖区和3个国家的主体,其中复杂程度及风险可略见一斑。
中国企业在海外制造业的投资具有时间长、规模大等特点,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更为系统,在劳工制度、环境保护、税收、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均面临当地法律的严格约束和监督。由于所在国特别是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环境可能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中国企业需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适应,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和产品责任等方面需要防范风险。
市场风险是制造业不得不面临的特有风险。产品创新、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是市场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品流通十分活跃,制造企业将面临来自全球生产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而部分区域超高的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以及汇率等因素又成为影响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与其他行业相同,制造业海外投资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导致的风险,包括种族问题、宗教信仰、民族风俗、文化差异等,可导致严重的风险事件如罢工、民众群体事件等。中国企业在海外制造业投资与经营中,社会风险将会带来财产损失、赢利损失和人员伤亡等。
根据生产企业类型的不同,其环境责任风险也各不相同。许多生产企业面临各种排放需求,包括污水、废气和固体废料等,因此其面临的环境污染责任较为突出。在还未投资的中国企业中,环境污染责任风险较高的企业类型主要包括冶炼、化工、医药等行业。
相比而言,制造业的经营管理更为系统和复杂。从市场开拓、产品研发到产品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中的经营管理都需要专业的管理。经营风险主要包含人力资源风险、财产安全风险、产品质量风险、产品物流风险等一系列的风险。其中,财产安全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根据不同国家的自然条件,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台风、飓风、暴雨、火山、地震、海啸等。此外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也是财产安全的重大威胁。对于各类事故中的人身伤害,企业需要承担雇主责任风险。
企业管理层对政治风险应该有全面的认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顺利避免和化解投资政治风险的先决条件。管理层或其聘请的专业服务团队,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国际政治格局、各国的贸易政策、外交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内部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健全风险管理组织。
严谨评估各项重大投资交易的政治风险。对投资进行全面、客观的政治风险评估,能有效避免和减轻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基本程序应该是:收集东道国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收支状况、政局稳定性、投资项目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估。《欧洲货币》杂志等权威渠道或机构每年都要公布国别政治风险排序,企业在从事跨国经营时可跟踪分析从各类不同渠道获得的材料,找到目标东道国政治风险的变化情况并预测其政治风险等级。
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公关活动。对于东道国政府,可以通过外交渠道、两国的民间友好机构或目标公司所在国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牵线搭桥,取得其理解和支持,并尽可能在社会就业等方面满足东道国政府的要求。一些国家工会势力非常强大,处理好与工会的关系,争取工会支持将对投资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新闻媒介的关系也不容忽视。有了可靠的媒介关系,就在舆论上把握了主动,而舆论在一个国家的社会情绪上起着导向作用。出色的公关活动对化解和缓和民族主义、排外情绪有独到的作用。
面临不同国别中多种多样的法律风险,企业在进行投资前,应当详尽了解东道国对投资准入范围、投资比例和履行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根据自身经营目的和实际投资能力选择投资方式。企业在树立依法经营意识,规范自身经营活动的同时,还要组建国际化的法律团队,构建起法律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同时,企业应该强化自身与企业行为的商业性,适当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注重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当地的公益活动,保护东道国的自然、人文环境。
在选择进入当地市场时,要深入了解和把握当地环境法规和所在行业的环保标准,遵守该法规和标准,还应提前制定好环境成本、后续投入等方案。项目立项后,严格按照当地的环保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主要包括生态系统能否对项目造成的影响进行自我调整;这种影响的期限、是否可逆以及项目的收益是否大于成本等。除此之外,评估项目的社会影响也可能作为补充内容。
评估过环境影响后,企业应该尽可能在更广的范围制定环境管理战略,将环境责任考量纳入到日常的运营中。以矿业项目为例,每一矿业项目开始时,即被要求制定详细的矿区关闭计划,并与开采活动结束后立即实施。制定矿区关闭计划的目的是妥善处理矿区关闭后的环境问题,保证矿区的公共健康和安全,使矿区在开采结束后可以基本复原。虽然在不同国家可能面临东道国无力监督的情形,但是企业还是应重视环境问题,避免日后政府和国际社会进行责难。
在环境问题方面,企业还应重视贷款机构和本国政府的意见。当前很多国际金融机构在向项目提供贷款前,都会把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作为考量的依据。例如,世界银行认为对于缺乏宏观管理能力和行业管理经验的公司和政府,世界银行应重点推动其治理的改善,推动其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不会盲目推动更多的投资。
企业面对海外项目各类金融风险时,应该提前进行预判和评估,据此选择适当的投资时机、投资区域以及有利的投资方式,并建立风险对冲机制。企业要及早进行风险评估,在投资之前,深入研判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制定相应预案。专业中介服务可以详尽的进行信息搜集、处理和分析,企业可以通过向他们咨询进行风险评价,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同时,对人员和资金的绝对控制是跨国公司内控管理的重要部分。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加强总部对分支机构在人员和资金上的调控能力,将风险管理覆盖境内外机构和表内外业务,在风险评估、应对风险的战略上达成统一,推行全球统一的技术管理平台,构建完善全面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系统。
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操作中,商业保险是最为成熟和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风险错综复杂,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应对,因此充分利用保险工具转移风险是明智的选择。目前,政治风险、战争风险、恐怖主义风险、罢工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环境风险以及公共卫生风险等对海外投资影响重大的风险类型均可以通过购买保险进行风险转移。
纵观国际上海外投资运营管理经验,选择专业能力强,既熟悉两地文化,又有本地服务能力的保险经纪人是较为成熟和可靠的做法。这样既可以有效控制风险转移的效果和成本,又可以确保企业统一的风险策略得到有效执行。为走出去搭起一道较为坚固的风险防控屏障。
上一轮中国企业“走出去”热潮沉淀了诸多经验和教训。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走出去”仍是大势所趋。与以往相比,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企业不应不顾自身条件而盲目走出去。欧美经济预期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增长,国际市场持续疲软,一些国家提高外资进入安全审查标准等,均表明现阶段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各类风险在持续上升。走出去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与国家战略联动,加强与金融机构及专业咨询机构的合作,不断优化走出去战略及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