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随着微博、QQ、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手机摄影展现出极大的传播价值空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图片逐渐成为人们分享生活和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在用户生产内容的背景下,摄影者将手机图片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和其他关系用户分享,以达到图片的深远传播。与此同时,社交媒体成为信息聚合地,用户间分享和交流信息,扩展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也冲击和改变着传统新闻摄影传播,扩展传播途径之外,还提高了摄影传播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基于社交媒体的手机摄影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手机摄影是手机的主要功能之一,在手机摄影传播中,普通大众就是图片的创作者、摄影者以及发布者,占有主导控制地位,依托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深入分析手机摄影的时代发展需求:
本质上看,手机摄影传播是社会整合需要,也是用户个人社会化的主要表现,特别是现在现实关系的朋友圈中,用户在发布新消息时,会默认发布图片,要想单纯发送文字,只能长按摄影按钮才能实现,这种设置极大地鼓励了用户进行图片发布,促进手机摄影传播。而针对服务商而言,他们提高了微信社交媒体的使用门槛,用户根据自身的使用体验来选择更为便利的微信功能。
外观形象包括个人社会地位、性格特点以及审美水平等个性特征,通过网络自拍的形式,可以将个人形象进行物化表达,自拍照片以个人为主题,除了个人照片之外,还有背景和内容情节进行补充,完成个人形象的对外展示。事实上,用户的这种自我表达具备极强的感情色彩,无论是情感需求还是缓解压力需求都较为突出,是个人发展的基本刚需。其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网络依赖感。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上网已经是广大网民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也使人们愈发依赖于网络。
第二,存在感驱使。在社交媒体中,用户为了加强自我在他人心中的印象或是存在感进行手机摄影传播,通过刷存在感的方式,和朋友或是新用户之间进行交流,扩展社交关系网络。由于全球化流动性,人们无论是学习或是工作都会有了很大的变化,手机摄影传播也是一种纪念,以照片的形式构建自我存在,将生活琐事放大和美化,并在网络上寻找与他人相通的精神上的家园来共享。
第三,炫耀心理、自卑心理、发泄心理等心理因素,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用户会对照片进行美化或是过滤,通过这种方式减压,利用手机摄影在网络上宣泄,以获得自我满足感。
从硬件上看,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感光元件制作工艺不断优化,大大提高了手机拍摄中的清晰度和画质。同时,手机摄影的即时性和便捷性较强,针对合影留念而言,对画质与创作空间等方面的要求不高,一般手机硬件条件都可以满足。针对抓拍而言,专业单反相机不方便随身携带,操作起来较为复杂,而手机恰恰相反,无论是便携性还是易操作性都较为明显,摄影和后期同步进行,这就赋予手机摄影较大抓拍优势。从软件上看,手机摄影在传播中可以便捷分享,智能手机具有快捷“分享”功能,一旦看到某热帖、图片或是新闻时,可以及时推荐给他人,进而达到快捷分享的作用。在手机摄影技术不断提高后,高质量照片会占据较大的存储空间,手机摄影具有云储存功能,不需要占用手机存储空间,实现即拍即传。
手机摄影渠道为一对一、多对一,处于社交媒体传播中,接收者即为传播者,沟通交流中的对话基本处于平等地位,这是大众媒体无法提供的优势,这也为社交媒体中手机摄影传播提供极大的助力。对此,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中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点赞”传播,相比于评论而言,“点赞”行为有态度但少观点,可以直接表达出对图片内容的欣赏,而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行为,一方面表示对特定对象的关注与关心,通过这种方式提示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简单便捷,无须思考文字表达,而为了获取到更多的“赞”,用户积极踊跃地发布手机图片,刺激手机摄影传播。二是快速传播,手机摄影的传播速度较快,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人们的各种感受、评价、思考更加懒散,逐渐变成一种纯粹的赶潮,用户更加倾向于手机的便捷功能,社交应用的配合度大,便于手机信息的快速传播。
移动社交媒体不仅可以随身携带,还可以随时提供用户地理位置,这种用户定位逐渐复杂,成为高附加值业务的目标群体,巨大的用户基数带来了极大的商业价值,特别是在手机网购的刺激下,引导网络购物的现代化发展。手机摄影在这一过程中凸显着十分明显的商业优势,相比于艺术摄影而言,现代商业广告摄影的目标不是审美,而是商品信息的快速传播,通过迎合消费者兴趣,达到最大的商业促销效果。相比于传统广告摄影而言,手机网络广告摄影门槛较低,传播速度较快,并具有广泛的覆盖面积,很多小微型企业或是微商可以在家里搭设摄影台,利用手机进行产品拍摄,并上传到社交媒体中,让更多的人看到,实现商品信息的大范围快速传播。
在社交媒体中,手机摄影除了可以展现出传统摄影中的传播题材之外,还具备自身的特征,逐渐形成新的摄影题材,主要包括人物、公益、商业、突发新闻等内容,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在手机摄影传播中,手机私密性与摄影广角局限性,决定了手机摄影题材更加倾向于实际生活,特别是针对人物题材而言,图片搜索或是社交媒体点击靠前的基本都是自拍。在社交媒体中,特别是针对熟人社交圈,包括朋友圈、QQ空间等,大多数手机摄影传播内容都是生活招聘,其中人物题材较多。
随手拍现象在大多数社交媒体中较为常见,这是手机摄影与和社交媒体平台融合后形成的产物,最开始由“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逐渐把“随手拍”这一行为融入公众视野中,鼓励和倡导人人随手拍参与公益,将群体力量和网络渠道资源进行整合,公开被拐儿童和失联老人等信息,实现网络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形成全民监督,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手机拍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可以在隐蔽环境下记录证据,公益属性较为明显。
随着“随手拍”浪潮的掀起,随手拍内容逐渐进入商业领域,追随网络开放文化,基于社交媒体的手机摄影内容逐渐朝着恶搞、小清新以及幽默的方向发展。例如Pinterest而言,在社交媒体网站上以瀑布流的形式呈现图片,引导用户在图片钉板上挂上所想商品或是旅行地点,便于广告商快速圈定目标人群,并向目标人群进行定点推荐或是投放相关的广告信息,以获取到商业利益。
手机摄影为新闻塑造身临其境的感受,现场体验十分强烈,特别是在网络化时代中,大多数新闻现场主要依靠现场围观群众第一时间进行公开传播的,甚至已经取代了记者的地位。例如,在近日“狗咬了驴,驴车撞坏百万奥迪谁来赔偿?”的新闻中,围观群众用手机拍摄现场图片进行传播,并被新华网、北京时间、人民网等媒体进行转载传播。
在渠道为王的信息时代中,传播媒介直接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深度和传播广度,社交媒体主要是一种以用户社会关系为内容的平台,用户在媒体平台上可以自发生产内容,用户间的交流也主要通过信息分享进行内容聚合与关系聚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手机摄影图片,凸显时效性为主,在当前环境下,手机图片是社交媒体新闻内容的主流,以手机摄影内容为主社交媒体逐渐增多,而传统报纸也朝着这一微功能的方向发展,利用社交媒体分享图片资讯,已经成为现代网民的主要信息选择。
1.内容聚合
在手机摄影的作用下,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信息集聚地,拥有大量的用户社交图片,而新闻摄影中的图片传播必须具备时效性与快捷性,针对突发新闻而言,手机摄影的时效优势较为明显,相比于传统新闻摄影传播而言,手机摄影打破原有的身份限制,并不是职业摄影记者才能发稿,而是人人都是摄影记者,给予公民更多的话语权,使得公民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摄影记录下现场情况,并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人人都可以进行新闻照片的拍摄,事件的旁观者也是记录者,其新闻图片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图片的来源渠道。在手机摄影的支持下,公民可以站在各个角度来阐述或是报道新闻事件,网民在不同层面上发表对该事件的认知,相比专业媒体的单一视角而言,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凸显事件的复杂性,通过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摄影图片,可以帮助公众更为全面地认识事件发生的全貌。
2.关系聚合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内容主要是基于用户关系而形成的信息,大多数社交媒体都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例如,Instagram以图片为主要的发布内容,通过图片会友的方式进行用户间的互动交流,使得手机摄影兴趣者聚集起来,特别是在职业摄影师加入后,会让空间流动出来的图片信息更加专业和集中。而在此过程中,专业新闻记者的加入,成为社会化媒体上的引导者,利用专业能力和职业身份,提高手机摄影图片的专业化和权威化,让粉丝进行关注与转发,提高手机摄影图片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新闻摄影传播的核心在于构建和受众间的联系,而社会媒体的互动性就是这一联系,通过这种互动性,扩展社交媒体中每个用户的传播影响力,加大用户间的关系聚合。社交媒体的手机新闻摄影拥有一批无法忽视的公民记者力量,虽然无任何职业记者身份和待遇,但真真切切地记录社会生活,通过手中的手机摄影工具,凸显个体诉求的信息表达和传播。
基于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实现内容和社交关系的不断扩散,形成超人际传播模式,而手机摄影图片信息是媒体运行的主要内容,促进信息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关系融合和扩散。在社交媒体中,这种基于信息分享机制的用户互动关系十分融洽,可以实现信息反馈的及时传达,进一步深化传播者和受众间的关系。
1.图片整合后的二次传播
在社交媒体上,专业摄影记者和普通公民都可以把手机摄影图片发布到社交媒体中,各个媒体平台之前可以实现跨平台转发和分享,使得用户可以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中获取新闻图片信息,这种图片传播具备病毒式传播特征,用户只需一键点击转发到页面上,使得更多用户看到新闻信息。同时,这些图片主要依靠标签进行索引,以标签的方式把大量信息进行有机分类或是整合,帮助用户即时找到有兴趣的新闻图片,提高图片阅读的趣味性和便捷性,引导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手机摄影传播。
2.强化传者和受众间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相关学者提出新媒介关系理论,网络关系不是一种人际关系,而是一种社会角色关系,维持用户间的朋友关系,也为用户认识新朋友提供良好的公共空间,用户除了关注朋友之外,还会在话题和兴趣中关注陌生人,一旦用户所发布的图片质量高,得到更多的共鸣,就会获得更多人的“点赞”和评价,不断积累后,会置顶成为媒体平台的热点图片,让用户受到更多的追捧成为名人,提高粉丝数量。
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密,这种互动关系依托于关系扩散后得到进一步强化。大量专业摄影记者也出现在社交媒体上,这些记者所发布的信息更具权威性与专业性,受到很多受众的关注,进一步强化和受众间的交流和互动。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些专业摄影记者也在关注其他用户,利用这种互动方式,延伸社会关系,挖掘更多的新闻线索,相互补充。普通用户利用第一时间现场图片吸引关注,通过关注来确立社交关系,形成关系后,还要持续性发布价值内容来不断强化这种关系,进而赋予手机摄影传播的即时性与有效性。
艺术的本质也是一种交往,这种交往由于时间、地点、人群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原始社会中,人类将图像、符号作为一种和神沟通的方法,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中,在线交流和手机摄影要基于自身创作实践入手,这就凸显出基于社交媒体下手机摄影传播的艺术交往性,自我和他我、小我和大我之间存在极强的依托性。从这一层面上看,手机摄影传播的独特个性与艺术表现在于让人们脱离于器材的依赖,逐渐朝着构图、角度和图片传达的情感等方面发展,也就是说,在社交媒体中,手机摄影传播的优势在于“感觉”,摆脱了传统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不在乎器材而凸显照片本身的美感和灵魂。在当前信息爆炸时代下,影像之间的共同点很多,而角度、艺术修养、图片构思、人生经历等这些是显示手机摄影图片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同作者所投入的情感不同,使得手机摄影图片具有个性化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快速捕捉精彩瞬间。对此,社会生活中的抓拍照片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态和形象差异,视觉效果较好,其传播功能越大。在社交媒体中,受到手机摄影的支持下,艺术并不多单单属于艺术家,而是大众,通过手机摄影,满足了大众的摄影艺术需求,借助社交媒体,大众拥有专属的信息传播平台,在第一时间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以图文形式进行发布和传播,利用手机镜头来观察与传播、读图与交流,使得手机摄影成为人们社交活动中的一种语言、观念,甚至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综上所述,在社交媒体中,手机摄影传播不仅是社会整合需要,也是个人整合需要,并具有十分明显的技术优势、传播优势以及商业优势,传播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包括人物、公益、商业、突发新闻等内容。在实际传播中,手机摄影以社交网络为发布平台,以图片深度传播为目标,以情感投入为艺术表现,强化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不断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