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网络环境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频繁出现的网络暴力现象已经成为阻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因,因此,净化网络环境,消除网络暴力现象已经成为维护多方利益的必然之举。
网络暴力不同于传统暴力形式,其主要存在于网络环境,通过言论、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对另一方进行侵害,使得对方名誉受损,严重的网络暴力已经突破了道德和法律底线,其危害性与社会暴力无异。
互联网的发展培育了众多网络用户,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利用网络媒体可以自由进行言论表达,与此同时,一些网友为了谋取私利或者引起关注,擅自通过网络渠道散布未经证实的信息,混淆视听,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损坏其名誉,甚至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后果[1]。究其原因在于谣言散布者道德素质低下,为一己私利,丧失了基本行为准则。
网络暴力现象是基于平台产生的,就社交媒体而言,开放式的用户交互模式,为用户和用户之间架设了沟通的渠道,以提升用户体验。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网络平台为促进用户活跃度,管控力度较为松懈,甚至为营造社区氛围,降低信息审核标准,以致于网络暴力事件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所以,社区文化建设之后和用户行为监管松懈是诱发网络暴力的主要因素。
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巨大产业,相对电商经济的平稳发展,网络暴力现象也具有一定的互联网商业运作机制,比如网络水军。在互联网商业体制下,网络公关与网络水军在一定程度上让网络暴力现象更加普遍。经济利益驱使下,雇佣网络水平对对方进行网络施压,通过各种媒介和形式,对其进行信息轰炸,造成舆论假象,试图摧毁对方心理防线,已达到其目的。因此,不健康的网络公关发展模式助长网络暴力者的行为。
网络暴力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道德素养低下,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更加不可或缺。网络的匿名特点,使得某些人进行人身攻击和散布谣言的成本降低。所以在新时期需要继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网民,特别是年轻群体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下,自由发表言论,共同维护健康网络环境。
网络平台的商业化运营是其实现用户积累和发展的必要途径,特别是网民年轻化的趋势下,各大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对社区等交互性较强板块的管控,对每日信息、图片以及视频等素材进行统一识别,建立健康社区文化。同时在用户注册和申请登录时,应该强化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的宣讲,推动实名制在网络平台的落实,以便在发生网络暴力现象时能够溯源,快速锁定当事人。
网民的自律和自制是实现健康网络环境的理想条件,在现实中,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作用才能正向引导网民行为。现行法律法规中,对涉及网络暴力构成犯罪行为的情形,并未得到明确界定[2]。利用网络水军对当事人造成的名誉损坏和人身伤害,并没有明确的赔偿细则,导致诸多惩戒网络暴力的行为无法可依,所以要实现网民自由发表言论,需要推动网络法律体系的完善,为防治网络暴力提供法律依据。
在众多网络暴力现象中,还存在因为现实生活矛盾无法调和导致激发形成的暴力事件,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某些群体由于在现实生活积累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需要宣泄,从而选择通过网络进行发泄。长期的心理压抑使得其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交流,往往会走向极端,这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体现。所以在应对网络暴力时,还需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将各种现实矛盾通过更加理智科学的方式进行化解。当然,疏导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建立实体机构和网络网站进行,整合社会心理学家,对网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矛盾的消解。
综上所述,网络暴力现象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无可忽视的网络现象,塑造健康网络环境是每一位网民都应遵守的规则。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可知,其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应对网络暴力现象时,需要调动政府、个人以及网络平台等多方参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平台管控以及相关法律建设和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网络暴力现象,创建健康网络环境。
[1]潘云梦,卜建华,张宗伟.微媒体环境下当代青年网络暴力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33(06):47-53.
[2]华珍珍.网络暴力的治理困境及法律规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8):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