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交互式传播、移动流媒体、大数据等媒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使得新闻生产从职业化走向社会化。用户不仅可以成为新闻源的提供者,而且有权利成为新闻文本的采编者、传播者。社交媒体不仅是新闻线索的补给站,还是新闻产品的聚合-分发-消费平台。新闻的生产方式之变集中体现在生产模式和流程中。
移动互联网交互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环境,唤醒了网民的主体意识,激活了个体的创造力。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和PGC (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成为互联网信息生产的重要生产方式。进入web2.0交互式传播时代之后,互联网参与文化兴起,用户的新闻参与动机及其行为方式趋于多样化、个性化。新闻生产从职业化走向社会化。
新闻生产不再独属职业行为,UGC、PGC和OGC成为新闻采编的三大通道。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移动直播等方式参与到新闻生产中。
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的发布平台可分为三种:
用户在微信、映客直播等社交平台自愿注册个人账户,发布自主采编的新闻或者评论,并允许其它用户浏览、订阅。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便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曹林出于个人意愿而非职业责任所创办的自媒体平台,他会为订阅者发布个人对于时政热点、社会现象的一些分析、评论,文章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揽获众多粉丝。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的调查报告,超六成美国成年人会选择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而腾讯最新的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用户达到9.38亿,社交媒体的渗透性不仅仅给传统的新闻媒体造成用户流失的困境,也逼迫一些互联网门户新闻门户网站、app不得不进军社交媒体。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社交媒体帐号都是媒介组织所创办的官方帐号。《人民日报》在微信和微博的官方帐号最具有代表性,权威、快速、高效的新闻发布赢得网友的拥趸。
以今日头条为首的信息聚合平台整合了新闻生产中零散的参与主体,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个性化推送,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生产—分发—消费效率。
“信息聚合平台”将技术优势化为平台立身之本,形成了一套既节省成本、又即时精准推送的新闻发布流程和运行模式。
首先,信息聚合平台与众多媒体、个人用户签约合作,由他们为平台提供优质、原创的新闻产品;然后,平台将合作方所采编的新闻产品有机聚合,通过机器算法向不同用户推送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洞悉用户需求是个性化推送的前提和关键,今日头条通过大数据技术捕捉到用户的手机应用使用情况、信息搜索关键词、网上购物清单等信息,通过系统的追踪和分析描摹用户的动态画像。
新闻生产的社会化为其注入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传统的新闻生产中,严谨的层级把关制度有利于维护真实客观、精简有效的新闻传播环境。而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权利的强化伴随着把关力量的弱化,导致大量冗余信息和不实信息充斥。谣言传播甚至会引发群体事件、危及公共安全。
为了迎合订阅用户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各大社交网站、新闻app都相继采用大数据机器算法进行个性化推送,限制了用户的信息接触面,产生“信息茧房”效应。用户被困于原有的认知框架和信息领域中,个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阻碍。同时,用户头脑中形成的“象征性世界”会逐渐偏离客观世界。
新闻生产的“多主体参与”意味着介入到“媒介议程设置”中的力量增多。“追热点”、“抢时效”导致出现了大批量的“烂尾新闻”。一个新闻事件在发生之初,往往吸引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关注,一旦有新的爆炸性消息出现,媒体的话筒马上转向别处,即使上一个新闻事件还在发展中。在“跑场式”的生产节奏中,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很容易被搁置。
新闻生产方式趋向于社会化的现象引发学者们关于“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伦理”的思考和探讨。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可行性高的媒介伦理准则,在保存互联网用户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引导其信息生产行为,在尊重媒体市场化经营和言论自由的同时加强其社会责任担当,仍然是新媒介环境下的待解之题。
[1]梁智勇,郭紫薇.中国新闻类App的市场竞争格局及其盈利模式探讨[J].新闻大学,2015(1):113-115.
[2]苏宏元,舒培钰.网络传播重构新闻生产方式:协作、策展与迭代[J].编辑之友,2017(6):60.